梁漢金
摘要:將課外閱讀與寫作能力的結合,以寫作為指導和目標促進課外閱讀,以課外閱讀為基礎來提高寫作能力,這是教育部頒發《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之規定, 初中生(7—9年級)應“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表明:傳統的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目標已經慢慢轉向以語文素養為核心的教學目標。在強調提高語文素養的中學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外閱讀收益;提高讀寫能力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但單純地靠課堂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畢竟是有限的,還必須讓學生到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去自由馳騁。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閱讀應該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學校應該成為書籍的王國。”學生的第一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身保持下去。
課外閱讀究竟能使學生有哪些收益呢?我想應該有以下三點。
一、豐富知識,拓寬視野
閱讀對知識起著擴展作用。通過閱讀,閱讀者個人的知識領域和思維空間會進一步擴大。閱讀還對智力起著開發的作用。閱讀可以提高閱讀者的認識能力,有利于開發讀者的智力。
閱讀是一種社會行為、實踐活動和心理活動。讀者以閱讀作品的方式與作者交流思想,與社會進行交往。在閱讀中,讀者通過認知、記憶、專注、欣賞、共鳴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將使讀物這種密碼式的符號系列受到解讀和詮釋,從而轉變為一種充滿意義的信息儲備系列保留在讀者腦海深處。
一個死摳教科書,什么課外書都不看的學生必然是孤陋寡聞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在廣博的知識背景下進行。這個背景越是廣闊、豐富,學習起來就越能靈活自如,得心應手。廣闊的知識背景的形成要靠廣博的閱讀,即要博覽群書。這樣廣泛的課外閱讀對于學生就如補充精神營養,增加信息儲量。
二、陶冶情操,熱愛生活
閱讀對讀者的思想起著教育作用。每一種健康的讀物都會對讀者的思想產生積極的影響。許多科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的成長道路都表明,書籍是陶冶人的情感和氣質的熔爐,是帶領人們從狹隘的個人天地馳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洋的帆船。
優秀的文藝作品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它能給人以美的熏陶。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文學作品,它們所蘊含的生活美、情感美、思想美、語言美、藝術美等會使閱讀者產生強烈的審美情趣,使人精神充實,獲得向上的力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曾經激勵成千上萬的青年找到人生的真諦,《紅巖》、《狼牙山五壯士》、《林海雪原》等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廣大讀者心里,使他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獲得與困難作斗爭的智慧與勇氣。這種無形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
三、提高讀寫能力
語文是一門“厚積薄發”的學科。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話言簡意賅地向我們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書讀得多,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會寫得好!寫文章首先是要準備材料,只有獲得了材料,寫起來才感到有話可寫,才不會出現臨時抓借,搜索無獲或表情達意不夠流暢、準確、生動的情況。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素材的積累離不開大量的閱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果寫作順如“清渠”的話,那是由于上游有了閱讀這一“活水”的沉淀。因此教師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正確指導學生閱讀,才能使其在寫作時言之有物,妙筆如花。
課外閱讀有如此之功效,那如何把課外閱讀轉換為學生的讀寫能力呢?筆者認為有三種方法:
1、以寫作為指導和目標,促進課外閱讀。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可見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讀書多、閱讀能力強的人,寫作能力往往很強。相反,讀書少的人則很難寫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寫作作為指導和目標來促進課外閱讀。①擴大課外閱讀,重視語言的積累。語言積累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如果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就遠遠不夠。所以中學生必須廣泛閱讀才能逐漸提高語言素養。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各個學段的課外閱讀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做到豐富語言的積累。②區分精讀與泛讀,重視精讀經典。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學生可選擇的課外書籍非常多,對于所有課外書籍都進行精讀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此,區分精讀與泛讀,重視精讀經典十分重要。在這一方面,教師應該發揮應有的引導作用。對于泛讀的課外書籍,應指導學生將重點放在語言的積累、視野的開闊、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讀課外書籍中也應該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在快讀閱讀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現代社會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能力。對于精讀的課外書籍,教師必須做好挑選甄別的工作。教師應推薦學生閱讀一些適宜的經典書籍。依我的教學經驗,適宜精讀的書籍應當以散文為主,精讀散文有幾個好處:一是篇幅較短,不用花費大量時間;二是散文的寫作線索較為明顯,適宜中學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學生寫作的文體,利于學生吸收模仿。總之,課外閱讀應區分精讀與泛讀。
2、應用閱讀中的積累,搭建“讀”與“寫”的橋梁。豐富的積累,大量的課外知識,為學生的寫作儲備了足夠的“資金”。要使閱讀得于升華,還得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勤加練筆。①寫自己的體會。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漸加強。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解,所以讀完一本課外讀物或是一個故事,往往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時,教師要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所見、所思、所想用筆頭傾瀉出來。借助學生的閱讀熱情,我引導學生走進安徒生的童話,在課外閱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野天鵝》、《拇指姑娘》、《丑小鴨》、《海的女兒》等等。學生們的心被童話占據了,他們的心情隨著主人公的曲折命運時喜時悲。課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對自己喜歡的情節,討厭或喜歡的人物高談闊論,談論得津津樂道。正當學生意猶未盡時,上課鈴響了。于是,我便因勢利導,適時地給學生一張紙,讓他們用筆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學生很樂意地進入了老師創設的寫作“圈套”,一篇篇布滿生氣的讀書體會躍然紙上。課外閱讀讓學生發現了美,感受了美,表達了美。在老師恰當地引導與點撥下,為學生架起了一座閱讀與寫作和諧發展的橋梁。②應用積累,發揮想象,串詞成文。中學生還富于想象,他們經常通過異想天開的想象,描繪出一個個神話般的世界,編出許許多多生動有趣的故事,這點是我們成人都始料未及的。合理地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也是學生習作的一個亮點。學生在閱讀積累中,增加了習作內容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語言方面的儲備。這時候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話引子”,指導學生發揮想象編寫故事,相信學生會做得更好。如一次在交流“日積月累”本時,我發現在《丑小鴨》摘錄中,“綠油油、清澈、毛絨絨、高興、呼喚、趕緊、又大又丑、又踢又啄、悲哀、急急忙忙、自以為是、又丑又笨、痛苦、躲來躲去、心甘情愿”這些詞的摘錄率最高。心想:假如學生能把這些詞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會有多么興奮。于是我靈機一動,設計了一個寫作題目:用以上摘錄頻率最多的詞語,發揮想象,編寫故事。結果,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躍然紙上。想象讓學生的思緒飛揚,一個個富有創意的故事情節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課外閱讀中的積累又使情節變得具體、生動,像給文章披上了一件華麗的外衣,增添了許多生趣。
3、精構篇章框架,展現文章脈絡。相對于寫作的語言要求來說,這里涉及的是寫作更高層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僅僅在于遣詞與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達的思想和思想表達的線索與層次。在寫作中,這就體現在怎樣設計篇章結構的問題上。所謂寫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強調在寫作具體材料之前要有對文章篇章框架的設計和規劃。
掌握這種篇章規劃能力對于中學生來說是非常難的,依據我的教學經驗,中學生寫作中最缺乏的就是這種能力。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通過課外閱讀的精讀來解決。之所以推薦學生課外閱讀中要精讀名家散文,就是想讓學生通過對名家散文的認真分析與研讀來逐漸領悟文章篇章結構的框架方法與技巧。在精讀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學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練習,便可以大大提高這方面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