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國梁 孫志青
摘要:本文探討了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的現狀,并結合作者的教學實踐和學術英語寫作課程的特點,介紹了以項目為核心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靈活地將學術英語寫作課程中的技能、內容、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被證明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學術英語;學術英語寫作;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131-01
一、引言
全球化使英語成為國際學術交流的主要語言。中國學生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去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當前很多本科生選擇進入國內或國外研究生院深造,他們需要具備能聽懂全英文授課、查閱英文專業文獻、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撰寫或演示英語論文等學術能力。即使畢業后進入專業領域工作的本科生,也希望能夠使用英語去及時了解自己專業領域的發展前沿,獲取最先進的專業信息。為了順應國際形勢和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必須要以學術英語教學為重心。
新近出臺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將大學英語課程分為“通用學術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三類課程,這標志著學術英語被納入大學英語的教學體系,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上海率先開展了學術英語教學試點,隨后很多高校都加入了改革的行列。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學術英語能力,如何建立“通用學術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的課程體系,已經成為很多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所關注的問題。
學術英語為專業學科領域中使用的英語。學術英語教學主要是以專業知識為依托,培養學生的學術聽力能力(如聽講座)、學術研究能力(如歸納總結學術文獻)和學術交流能力(如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學術英語寫作是學術英語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學實施的手段(楊莉萍,韓光,2012)。
二、學術英語寫作教與學的現狀
盡管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英語教學起步較早,但是迫于升學的壓力,中小學的英語教學主要是應付考試,即使是到了大學,迫于就業壓力,很多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也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或研究生考試,這就導致了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特別是口語和寫作能力)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王立新,2015)。長期以來,通用英語教學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流,這就導致學生學到的英語知識和技能無法在專業上發揮作用,大多數學生都不能很自如地用英語查閱文獻、參加國際性的學術會議或講座、撰寫英語論文。
更令人擔憂的是,國內外中國學生的本科甚至研究生論文抄襲現象比較嚴重。這些學生中的確有故意鋌而走險的人,但是也有一些學生因為對學術寫作規范的無知,如引用格式不規范,落下了學術剽竊的罪名,甚至因此丟了學位。
在大多數英語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主要從語言的準確性方面給學生指導性的反饋,而語言的準確性僅僅是衡量文章好壞的一個方面。一篇好的文章還要做到結構完整、觀點明確、論證合理、語篇連貫、格式準確。即使學生做到了表達準確,如果其他方面漏洞百出,那樣的文章也未必是好文章。另外,學術論文寫作從選題、撰寫提綱、搜集并整理文獻、撰寫論文初稿到修改和校對,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很多教師只是布置論文任務,規定學生在何時上交,對學生論文寫作的過程不聞不問,無法對學生的寫作過程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識,也就無從幫助他們提高學術英語寫作水平。
三、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的方法
學術英語寫作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是一個非線性、不斷重構作者所思所想的過程,因此學術英語教學要讓學生對學術英語寫作的風格和體裁有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讓他們在寫作實踐中深化認識,提高學術英語寫作能力。鑒于英語不是中國大學生的母語,學術英語寫作教學也要解決“寫作內容”和“英語表達”之間的矛盾(楊魯新,2015)。
為了讓學生了解學術英語寫作的風格和體裁,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盡量保持材料的真實性,在話題上有一定爭議性。這樣不僅便于學生學習原生態的語言,也可以給他們提供批判性思考的空間(蔡基剛,2012)。
為了讓學生了解學術寫作的過程和規范,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一系列的小項目。這些小項目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在講完“論文選題”之后,老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開啟第一個小項目——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選擇大家感興趣的課題作為本學期的研究項目。這樣學生就會根據自己能掌控的時間和材料調整題目的大小和研究的角度,并且按照題目寫作的規范把初步確定的題目寫出來。在講完“撰寫提綱”之后,老師布置第二個項目——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已經提交的題目撰寫提綱,小組成員要使用各種方法(如brainstorming,mapping)集思廣益,反復論證,擬定完善的提綱。在講完“搜集和整理文獻”、“轉述和概述”、“文獻記錄”之后,學生開始第三個項目——每個學生查閱與小組項目課題相關的文獻,并寫出500字左右的引用格式規范的文獻綜述。在講完“科研論文的結構”之后,小組就要完成論文的各個部分(abstract,introduction,body,conclusion,reference list)。在講完“修改和校對”之后,學生就要對小組論文的初稿進行修改和校對,按照規定的格式打印并提交論文。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教師還可以布置小組演示的項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介紹項目研究的內容、方法和結果,讓其他小組提問或評論。這樣就可以營造出很真實的學術會議的氛圍,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各種英語學術能力。
筆者經過三輪的教學實踐發現這種以項目為核心的授課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以鍛煉他們的各種英語學術能力(如英語應用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證明是一種很有效的教授學術英語寫作的方法。
四、結論
學術英語寫作在國內還是一門比較新的課程,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還處于探索階段。項目研究法可以靈活地將學術英語寫作課程的技能、內容、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無疑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當然,在課程設計時,教師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實施中,教師的講解要深入淺出,教學活動要環環相扣,對學生的項目進展要進行有效的過程監控并及時反饋,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鼓勵,讓學生在實踐中將教學內容“內化”為學術英語能力,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本文為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通用學術英語寫作”重點課程建設項目成果。項目編號:33110M160007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學術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和教學方法研究.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
[2]王立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反思:由通識英語向學術英語轉型中寫作能力的培養.考試周刊,2015,(45).
[3]楊麗萍,韓光.基于項目式學習模式的大學英語學術寫作教學實證研究.外語界,2012,(5).
[4]楊魯新.教師指導與學生學術英語寫作能力發展——“學術英語閱讀與寫作課程”的反思性教學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