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劍
摘要:文章運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對當前武術課程在閩江學院的教學改革進行調研分析,研究表明:閩江學院教學內容及武術課程體制存在一定的問題,包括課時的安排,專項內容的設置等,由此提出普通高校武術教學中,體育教師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礎上需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素質教育為主線,健康第一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武術;高校;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67-01
前言
中國的體育事業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許久,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大綱隨之而變,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在其精神的影響下,武術的體制一再變動,其中包括武術內容,多了幾分自主性和選擇性,貫徹這一精神,學校武術高舉規范化、體制化的大旗,向前發展進步。近年來,武術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和沖擊,熱愛武術的人轉而喜愛跆拳道、空手道等運動而忽略了傳統文化環境下孕育出來的武術。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高校武術發展瓶頸區漸漸顯現出來,武術類教學內容的局限性便是卡在這個瓶頸區的發展制約因素。高校武術體育教師,沒有從內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要培育學生一種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的精神,這種非智力因素將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武術的認知和接受能力,并不能僅存在于武術動作、競技武術教育等層面。
一、影響武術課學生興趣的因素
1.對武術運動的認識水平低
通過對閩江學院200名選修武術的大學生(男132名、女68名)和300名非武術選修的大學生(男165名、女135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見表1):
調查結果顯示,傳統的武術教學方式已經僵化了學生對中華傳統武術的認識,“武術就是格斗套路”這個錯誤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極少數的學生認為套路和技擊組成了武術,但這個認識仍然很片面。通過調查顯示,學生對武術興趣的下降與學生對武術的認知水平不到位是有關聯的,從中反映出,教學層面需要進行反思。
2.教學組織中武術課堂教學方法不合理
傳統武術教學,要從傳統文化的認知層面進行精神層面的教學,只講解表面的套路,終究是舍本逐末。從而興趣流失成為必然,單純的在機械化的模范。武術之美,博大精深,武術教學也要以美和氣魄的傳授為目標,在教授動作的同時,也要注重精神層面的領悟,不能片面追求程式化,流水生產式的進行簡單的技擊技能的教學。更要創新教學方式,增加學生信心,反對教條主義。
3.武術課受灌輸式教育的影響
“教”和“學”這兩個課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教學片面強調“教”,這種觀念使學生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自學能力,并且落后于現代化的教學觀念,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并且長期影響著傳統的高校武術教學。教與學的顛倒,給武術教學課堂帶來了很多不可控的成分,變的緊張、無聊,導致學生積極上體育課的興趣大打折扣。單一的授課和不能有的放矢的進行針對性訓練是教學形式上急需突破的方面;服從大于興趣,教學內容大于學生意愿是武術教學在教學內容上需要改進的角度,學生對武術的興趣愛好,逐漸磨滅。應試教育下的考核制度僵硬,不能從學生對武術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理解的角度進行考核,片面注重生理測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等學習武術的積極方面是需要激勵的,而我們,恰恰缺乏了這些激勵機制,對武術教學產生了阻礙。
4.師資力量有待提高
當前環境下,高校武術教師的基本培養方式有一定缺點。有兩種,體育教育專業和武術運動員這兩種人員擔任高校武術教師,示范能力和組織能力在這兩類教學人員中的展現程度大不相同,各有千秋。從而導致他們對武術以及武術教學的認知度不足,加強教師的培養需漸漸提上日程,提高教師的政治思想、師德、創新意識、知識儲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等方面的技能來適應現代武術教學。
二、武術教學改革的途徑
1.樹立以素質教育為主線,健康第一為中心,終身武術為目標的教學理念
高校的武術教學,應本著幾大原則,以從精神層面的培養為主要方面,并同步注重體育能力,以便能夠形成身心協調發展的態勢,促進終身體育觀念的貫徹。在使學生擁有基礎體育能力的同時,也能擁有一種自我武術鍛煉的能力,培育適應現代化需求的體育人才和各類人才,其中,武術教師在教學時對學生進行主動體育、終身體育觀念的教育顯的尤為重要。因此,高校武術教學本著的一個宗旨就是,培養興趣、發展特長、終身鍛煉、掌握技能。更新落腳點,對傳統的“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揚棄的觀點進行看待。
2.發揮全面綜合效應
社會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延伸,從一定精神層面上來講說,大眾武術早已突破個人身體運動的藩籬,變成了一種新的社交手段。因此學校體育教育就顯的尤為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體育對現代人心理方面的調節作用變的越來越重要,因為人們在相互的武術練習中,得到了溝通和互信,得到了歸屬群體的崇高感、親情之間的倫理感。
3.武術教學方法要靈活化,多樣化
高校武術教學只有以靈活多變來適應學生思維的變化,增加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教”與“學”的轉變,“傳統”與“興趣”的對立與取舍,一刀切教學法到因材施教觀念的轉變,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研究不同的教學方法,旨在增加學生對武術的熱愛,讓學生從精神層面上對武術進行理解,貫徹正確的武術觀念。
4.加強綜合素質教育,建設一支強大的體育教師隊伍
教師的質量決定著教學的質量,建設一支有著過硬素質的教師隊伍對體育的發展至關重要,不論是教師的知識結構、年齡,還是學歷等其他方面,都要注重。要充分把有經驗的教師的帶頭作用利用起來,積極指導因擴招而數量增加的青年教師成長,保證教學質量。改革教師管理制度,實行津貼制和聘任制并行的策略,提高教師質量。
(作者單位:閩江學院體育部)
福建省教育廳A類課題,編號:JAS160418
參考文獻:
[1]李秋玲.高校素質教育中武術教學改革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7,(2).
[2]孫軍杰,衛志強,李俊.中國武術休閑之路初探[J].搏擊武術科學,2005,(7).
[3]劉青.高校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體育學刊,2003(1):93~94.
[4]劉占魯、蘇長來.武術套路是技擊的藝術化[J].體育學刊,2003(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