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昶婷
摘要: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走入課堂,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知識的傳播者,學生的引路人,在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上,對照新課程的要求,只有積極更新觀念,探索方法,研究對策,提高課堂教育的質量效益,才能讓新課程改革“注重素質教育、培養(yǎng)‘四有新人”的初衷在教學第一線得到有效的貫徹和落實。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師教育觀念;師生關系
一、重心移至學生,敢于自輕身份
前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說過:“教師的信念——這是學校里最寶貴的東西。”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發(fā)揮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性學習的先決條件。在弄清楚“教在先、學為重”與“教為手段、學乃目的”關系的前提下,教師就要自覺強化學生是主體的意識,把以教師為本的觀念轉變?yōu)橐詫W生為本的觀念,把在課堂上以老師為主向以學生為主轉變,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從課程設計到評價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面的發(fā)展放在中心地位,把課堂上學生的掌握程度作為衡量“教”的成果,反思自身在“教”上的心得和不足,形成教與學互促互進的良性循環(huán)。在對待自身崗位和學生的根本態(tài)度上,教師需要樹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觀念,熱愛自己的崗位,不能僅僅當成職業(yè),而要把教書育人置于首位,堅定“教好每一個學生”的信心,不輕言放棄,不邊緣化每一個學生。江蘇泰州的洋思中學就是以此為教育理念,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樸素的教育奇跡”。
二、激發(fā)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動機是一切行為的前提和條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濃厚往往可以無師自通。學生在“喂飯式”被動狀態(tài)下學習,就會把學習當作一件苦差事,欲避之而后快,談不上學習的主動性,實際教學中很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當前,教學中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學生厭學不學”,進而演變成老師“教而不問結果”,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思考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激發(fā)興趣作為一個教學階段、一堂課上的首要任務。學生有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一個想教、一個愿學”的氛圍就會自然形成,教與學就會事倍功半,水到渠成。
三、依據(jù)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
目標的設定,需要師生共同協(xié)商確定目標。自己想要做的往往比完成別人安排的工作和學習任務積極性要高一些。當學生提出的目標偏離了方向降低了標準時,教師的引導作用就應該充分而巧妙的發(fā)揮出來。著名的教育家林格寫的《回歸教育的本質》主要說的并不是教育沒有用處,而是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是無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標都可以通過教育技巧來實現(xiàn),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需要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了。
四、巧妙投石引路,漸入學習內(nèi)容
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要精心設計,巧妙“投石、引路”就會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從而使學生樂此不彼的去探究知識的奧秘。這就要求導學具有藝術性:①營造氛圍,情境激思。它要求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入或者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思維處于“動勢”之中。以此來發(fā)展學生的心理機能,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②捕捉契機,適時激思。學生一般不善于隱蔽自己的情感,他們的喜怒哀樂大多表現(xiàn)在臉上和身體的一些細微動作。教師要善于捕捉契機,適時激思。③設置問題,引發(fā)思考。教學前,可圍繞教學目的,設置相應的具有一定發(fā)散性實用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待老師通過教的過程解決問題時,會讓學生有豁然開朗之感。
五、教與學互作用,培養(yǎng)學習習慣
古人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見方法的重要性,自學與互幫是從出生的時候就開始的。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他開始自學的內(nèi)容不是書本,而是生存。他還不知道什么是自學,可是他自學的歷程卻在那一瞬間開始了。合作也是從剛出生的時候開始的。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就是他發(fā)出的第一個合作信號。他試圖以這樣一種方式,謀求母親的關注。在母親的關注之下,合作才能開始。新生兒在不具備其他能力的時候,他們通常以自己的哭聲表達訴求,而訴求的實現(xiàn)主要靠親子之間的合作。教育是對于學習的輔助與催化,自學與合作對于教育的作用,我們既不可以高估,也不應低估。在重視教育的同時,我們必須重視學習所發(fā)揮的作用,尤其是自學的作用。自學使人深刻,合作使人開闊,導學使人明朗。
六、評價要講藝術,發(fā)揮激勵功能
評價語言要巧妙、有感染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一個“好”可以說的平淡如水,讓人感到有勉強之嫌,也可以說得激情滿懷,讓人感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賞,從而發(fā)揮教學的激勵功能。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影響很大,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的評價應充滿真情的激勵語言,熱情的給予褒獎,如“真能干、多聰明、有自己的見解”等等,讓學生實現(xiàn)情感共鳴和思想融通,真實感到成功的愉悅。批評要拿捏分寸,既要指出問題,又不能傷及自尊,同時又要教方法,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關心。
總之,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只有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注重評價語言和導學的藝術,把課堂建立在自主與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才能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才能促進學生全面、自主、有個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