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相閣
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我國高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必須緊跟當下服裝行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對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進行創新和改革,最終為我國服裝業培育出更多具有創新型、實用型、綜合型的復合型人才。本文主要從目前我國高校服裝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現狀以及具體的改革措施展開深入的研究。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服裝行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在服裝設計方面,對于服裝人才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國各大高校服裝設計專業中所培養出的學生與實際服裝行業所需人才的標準有了較大的差距,一些畢業生的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較差,不能勝任其就業崗位,因此面對這一形式,各高校服裝院系擔負起為我國社會服裝業培育一批創新型、應用型的高素質人才。
一、高校服裝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教育模式較單一、課程內容不合理
目前,我國各大院校都相應地開設了藝術類專業,但藝術院校數量非常少,純粹的服裝設計學院更是十分的稀缺,在我國目前所設立的服裝院校中,如:北京服裝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一些較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學院大都集中在遼中南地區,在滬寧杭地區也成立一些藝術類的重點院校,如浙江絲綢學院、東華大學等。
許多高校所開設的服裝專業在實際教學中,將其課堂演變成了繪畫課,教師在授課時過多的傾注理論知識,忽視了服裝專業的設計操作,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重藝術、輕技術的現象。在課堂上,教師不斷地傳授學生繪畫技巧,學生在四年本科的學習中繪圖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而在實際的布料裁剪以及縫紉上的技能欠缺。再者,由于課程設置上橫向開展不足,在教學內容上沒有重視與其他學科相融,服裝專業除了服裝設計、裁剪課程外,還有心理學、色彩搭配學、營銷學等,這些相關的學科在課程安排上比重較小,因此,服裝專業的學生無論從專業技能上還是綜合知識的應用上都較為匱乏。
(二)學生專業知識面狹窄,缺少實踐能力
由于部分高校服裝院系在專業設備以及教學方法上的欠缺,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沒有鍛煉出發散的思維能力,僅僅是在服裝效果圖上進行研習,而服裝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知識面較豐富的學科,學生只掌握工藝技能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根據時下的潮流趨勢,關注服裝的款式、風格設計、造型等多方面,學校為學生組織服裝交流的機會較少,學生大多數的時間只是在校學習,實踐學習的機會較少,嚴重阻礙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高校服裝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改革措施
(一)完善高校服裝專業教學體系,實施校企共建策略
當前,服裝市場行業是多層次、系統化的,僅依靠大學的服裝專業的培養來為其輸送人才是遠遠不夠的,校方在所開設的專業上,應加強與社會生產和市場緊密的結合起來,重視教育、企業與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加強與社會上各知名企業的溝通與合作,促使雙方實現校企共建的策略,學生在大四時期可以到該企業中實習,累計服裝設計的經驗,開拓眼界,提升服裝專業技能。以浙江紡織職業技術為例:該學院在開設服裝專業上有獨特的辦學特色,學校為了讓本系學生能夠在學習中開拓視野,在專業技能的培訓上與世界接軌,相繼在專業課程上新開設了服裝CAD課程和服裝英語專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在課程的設置方面,校方應與服裝市場變化將結合,將服裝設計課程為主修課程,并結合所學知識,開設一些包括服裝設計基礎課程、服裝工藝設計、服裝造型基礎課程等輔修類課程,以此來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將服裝設計理念、設計特點、設計方式和潮流趨勢等理念融匯到服裝設計課程當中,切實的把課程理念與市場需求相融合。與此同時,校方也積極與社會周邊的中小型企業合作,讓學生在校期間可以到服裝企業中進行參觀和學習,畢業后推薦實習的機會。
(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在實際的服裝教學當中,教師應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程的實踐中來。教師要遵循學生的性格,根據班級學生的接受程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校應從服裝專業教學中的教育模式、課程設置、教學計劃以及教育方法上進行改革,能夠在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加強與校外的各企業單位的合作交流,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也應完善自我專業素養,積極從國內外先進的服裝制造企業中所學到的先進管理和設計技巧來充實課堂教學,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在針對高校在職服裝專業的教師培訓方面,校方首先應建立雙師型隊伍的培養,讓在職教師到學校周邊的服裝企業中去進修,努力提升在職教師的技術應用和實踐能力;校方可以聘請社會上大、中型企業中的服飾設計師來為教師們進行系統的培訓,使教師們在學習中既掌握服裝理論基礎知識,又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以此來不斷地提升其自身的業務水平,提升各項專業技能。
(作者單位:長春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