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成
摘要:本文主要從研究、分析影響機械專業教學質量的各種因素出發,結合多元化思維的理論教學方式,嘗試在探索中逐步改進傳統機械教學單一講授模式,打破教與學之間的單一界限。通過對于主要影響因素和突出矛盾的分析,著手構建出一種適合中職機械教學的新模式,科學合理的引入多元化教學思維,力爭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且具有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高精尖人才。
關鍵詞:中職院校;機械專業;教學模式;多元化思維
在當前機械科技變革的新形勢下,我國自上而下展開了大范圍的工程結構調整,機械化企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調整。產品科技已經邁入時代的新起點,傳統的產品粗放式結構面臨淘汰,取而代之的則是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線化的精細產業。企業正在逐步轉型,所以企業對于中職學校技術人才的標準和需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發生了改變。只有打破傳統講授單一化的思維模式,才能與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良好銜接。因此,中職機械教學轉型的探索與改革,不僅要考慮到教授對象的知識水平,還應當結合社會大環境的間接影響,創新與多元化思維改革,才是教學指導實踐的正途。
一、多元化創新思維研究對象與方法分析
1、對象確立。以5所專業化機械教學的中職院校作為試點考察對象,進行下面的各項研究。
2、方法討論。根據文獻資料收集的信息作為理論基礎,結合數據調查和相關信息反饋,進行系統數據分析。進一步參考訪談法實地考察走訪,最后綜合數據進行邏輯匯總和統計分析。[1]
二、研究數據與結語分析
1、機械專業教學現狀分析。(1)單一化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思維。經過對比調查發現,調查中的多所中職學校基本采取的都是“灌輸式”講授教學模式,照本宣科,缺乏完善的理論實踐體系。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始終處在被動接受的狀態中,無法提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自然難以出成績。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難以形成教與學之間的良性互動,自然達不到應有的提升效果。可見,單一化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學生提升需求,需要我們改變教學策略,以培養實踐能力和技術提升作為新的教學理念,逐步落實到教學實踐之中。(2)理論和實踐脫節。一方面調查顯示,現有課程體制老舊,遠遠落后于科技發展和社會改變的速度。另一方面,單一化教學模式下理論知識和實踐運用能力嚴重脫節。調查數據顯示,大多中職院校都采取“2+1”的教學方案。即學生在三年的中職學習生活中,用兩年的時間進行基礎理論課和技術專業課程的學習,在最后的一年中,完成實踐學習,也就是通常我們講的實習。這種模式在中職教學已經使用的許多年,然而現在問題卻開始凸顯。完全分離的教學方式,容易形成知識斷層,理論向實踐的過度也難以掌握。長時間的教學周期容易導致學而不精,基礎理論知識不牢靠。而實習所需求的技能和專業素養與知識儲備間又會產生矛盾,大幅影響學習、實踐的效率。另一方面,企業實習中學生面臨企業集體利益為先和優勝劣汰的評選機制,很難真正有時間去彌補理論知識的不足,修正實習中出現的問題。而出于質量和效率要求,每天大部分實踐都是以重復的機械工業生產為主,企業的相關技術人員追求效率,無法顧及到學生水平,進行細致講解和系統理論指導,而是一知半解,只追求生產效率。這樣的實踐結果往往差強人意。同時,“2+1”課程設置更在一方面突出了這種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問題。(3)硬件基礎不足與興趣缺乏。基于機械專業教學需要大量的實踐機械操作和生產試驗出發,學生需要接觸多種教學軟件、演示模型和生產設備。然而調查數據表明,大部分學校機械教學設備嚴重不足,有些學校甚至連核心的專業必須教學設備都嚴重吃緊。這將導致實踐機會本就少的學生,實踐次數和實踐時間都將大幅度削減。實踐內容無法有效保證,自然會導致學生機械專業內容的理解和運用水平降低
除去客觀的設備制約,主觀上同學的學習習慣和學習主動性也十分缺乏。經調查和實地采訪結果顯示:傳統講授模式下,師生之間缺乏交流互動,缺乏對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培養,這已經成為現在中職教學的通病。
2、社會企業需求改變。從機械制造行業現狀來看,專業機械技術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在于:(1)機械專業課程設置不均導致供需失衡。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轉型背景下,企業對于中等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呈現井噴式增長。然而與之對應的人才培養卻趕不上需求。(2)企業對于人才技術再培訓力較弱。當前許多企業經營機制轉換之后,面臨一系列轉型問題,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現象,從而對于人才的基礎培訓不足。
三、中職機械專業實效教學改革
1、樹立良好目標,提升學習興趣。首先,在進入機械專業學習之前,需要給學生建立起教學實踐相鏈接的學習框架。讓學生對于未來的機械專業環境有一個大概認知,以便樹立起良好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另外,需要參照實物機械設備,向學生詳細講解并讓其有直觀認知,明白后續課程學習中需要運用什么知識,擺脫盲目被動的學習過程。
2、機械理論實踐協調同步。實訓課作為機械專業不可缺少的核心課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消化抽象的理論知識,同時可以提升專業技能,培養動手能力。實踐和理論結合協調同步教授,是中職學校教學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區別于普通技工培養的優勢所在。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知道,將理論實踐有機結合,真正做到兩者之間的協調統一。
3、創新思維分析。課程創新的核心在于針對學生素質差異的基礎,參考社會需求進行多元分層教學。受到學生生源復雜,文化素質、接受知識的能力的不同,需要因材施教,根據學校資源現狀和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方向,培養出有針對性的社會需求的人才。其次,對于學生機械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迎合科技高速發展的水平,基于相關機床操作和計算機應用,在CAD機械制圖等方面完美表現交叉行業的適應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冬宏 .中職機械基礎課程課堂互動性教學探究[J].教學研 究 ,2014(10):56.
[2] 陳冬梅.中職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廣西教育 ,2015(1):102-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