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鵬斐 史息良
【摘 要】數感指的是一種自主的或者自動的理解或應用數的態度和意識,站在數學教育心理學的層面而言,數感可以體現為:能夠熟練應用數學方法解決現實問題,有意識的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數學聯系起來;能夠從現實情境中發現問題,找出數學模型。數感可以說是一種基礎的數學素養,那么我們應當如何在小學課堂中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數感呢,本文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感;培養;措施
新課程標準首次明確的將數感當成是數學學習的內容來提,同時將數感放在了六個核心概念中的第一位置,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幫助學生培養數感,這是新課標中著重強調的核心問題。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要合理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有趣的事物,利用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活動,體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與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學生的數感。
一、培養小學生數感的重要意義
首先,數感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是我們認識社會與自然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學生學習數學不僅是為未來的學習打好基礎,同時也應當學會使用數學方法與觀點來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認識,掌握用數的方法主動積極的觀察理解生活中的事物與自然規律。比如說一間學校中共有600人,每人每天吃3兩米,一天全校吃多少斤大米?一星期呢?通過讓學生接觸了解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他們能夠把現實問題和數量關系聯系起來。
其次,數感有助于培養和提升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在于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主的探究和發現,解決某些問題可能要用到一種以上的方法,不僅僅是簡單的套用公式來解答固定的模式化的問題。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為數學問題,這樣的思維方式和普通的解決教材中的現成問題是有著很大的差異性的。當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再碰到具體問題時,積極主動的和一定的數學知識規律建立起聯系,從而才能夠建構和具體事物相聯系的數學模型。而培養學生的數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前提條件[1]。
最后,數感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與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數學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其根本在于要建立數學思想,而數學思想的核心便是抽象,對數的抽象認識可以說是最基本的。數感的學習從本質上來說應當是與數的抽象、數的應用相聯系的,隨著學生數感的提高,他們可以用數來推理,實現舉一反三,而年級的增加與數系的擴展,學生們對于數量關系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中變得更加得心應手。這些都可以讓我們認識到培養學生數感的重要性。
二、小學數學課堂學生數感培養策略
(一)在有效情境中培養數感
科學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處于更加放松愉悅的狀態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樂于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我們應當要結合不同的知識內容,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的進行教學情境的設計,讓我們的課堂氛圍變得更加和諧,這樣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又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在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能夠主動的提出自己的觀點,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也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比如說在教學噸和千克這兩個單位時,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如下的情境:唐僧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當他們坐在老龜背上渡過通天河時,唐僧問老龜:你的體重是多少?老龜笑著說:有人說我的體重是1噸800千克,有人說是1.8噸,也有人說是1800千克,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多重了?通過這一情境讓學生在分數、小數與整數之間建立聯系,也認識到了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理解一個數,豐富了對噸和千克的認識,有效的培養了他們的數感。當然這僅僅是教學中的第一步,我們還需要通過其他多種方式來強化和提高學生的數感。
(二)在操作活動中形成數感
在實踐操作活動過程中,學生多種感官協同參與學習,有利于學生更加正確全面的去感知數、認識數,進而借助于對實物的感知來培養數感。大部分心理學家提出,學習知識的最好方法是自己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因為這樣才能夠讓記憶更加深刻,也能夠更好的理解其內在規律與聯系。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間,讓他們在實踐探索中培養數感,通過操作活動來打破從概念到概念、推理到推理的抽象教學模式[2]。基于此,我們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直接去感受與體驗數學和實際生活的聯系。比如說帶領學生到操場中去走一走、測一測、量一量,讓他們感受100米,200米,500米的距離等。這些實踐活動受到了很多小學生的歡迎,它不但能夠啟蒙學生的數感,還可以培養學生“親近數學”的行為,讓數學學習變得更加歡樂。教學實踐說明,借助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感知數學,讓他們真正的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其數感與數學應用能力。
(三)在實際運算中培養數感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注重口算,強化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要盡量避免單純的技能性練習,減少繁瑣計算與程序化的敘述算理。所以我們應當根據實際問題來科學選擇算法,進而提升學生對運算實際意義的理解,有效培養他們的數感。比如說在教學有余數除法的應用題的過程中,筆者設計了如下一道練習題:有21名學生到人民公園玩耍,他們想坐船游玩,但每艘船最多能夠載5人,那么他們至少要租幾艘船?如何乘船最為合理?學生進行計算21÷5=4余1,學生思考到,在這一問題中,商4余1分別代表什么意思,得到必須租5艘船才行,但是這僅僅是一種解決辦法。又有學生思考得到,如果剩下1艘船僅僅坐1人,則沒有人愿意乘坐,因此還可以3艘船上各坐5人,剩下2艘船各坐3人;或者某一艘船上坐5人,剩下的船上各坐4人等不同的方案。學生們在思考這一實際問題時,也切實的感受到了數學計算的意義并了解到了應當如何合理運用計算的結果[3]。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數感的培養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任務,我們必須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作為小學數學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在課堂中我們應當堅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讓他們在具體情境中對數與量的關系進行分析探討,進而獲得對數學知識的感悟。要將教學活動放到實際情境中才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進而體驗和感受數學,促進學生數感的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林淑珠.淺談學生數感的培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1):194.
[2]陳艷.創設數學活動培養學生數感[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02):89-91.
[3]饒建華.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生數感培養策略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5,(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