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偉
高中語文自主探究型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三者互為一體,又互為促進。確實,可以肯定,自主探究型教學模式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參與討論和探究,在很大程度上達成學生的“三維目標”,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墒?,很多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和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欠缺透徹的理解,誤以為提倡的方式就是新課程,忽視了“三維目標”,歪解了新課程的含義。目前一些課堂表明,很多教師盲目的使用,使自主探究型教學模式流于形式,缺乏了內容,濫用了自主探究型教學模式,不僅此堂課達不到相應的效果,也會導致學生日后對自主探究型教學模式不以為然甚至產生反感。可以說,很多教師走進了一個誤區──新課程=自主探究型教學模式,這一誤區不僅在課堂上體現,在備課、評課時也表現出了這一錯誤認識。
一、誤區
(1)在新課程大力提倡新的學習方式的同時,一些教師就錯誤地認為,新課程就是開展小組合作探究,開一堂課就等于搞那么一兩個合作探究活動。所以一些新教師在開課前請教老教師的時候,老教師在指導的時候就會再三強調小組合作探究。這不僅說明了一部分老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仍不透徹,新課程注重的應該是“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而不是合作探究的形式,這樣也會給新教師造成一個誤導,使新教師在以后發展道路上錯誤認為新課程就等于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所以很多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考慮著如何使課堂活躍起來,能有一個小組合作討論的活動。如此下去,小組合作探究不僅會結束了它的生命力,同時也會埋葬了新課程改革。
很多教師為了上好公開課,課件是必須的,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形式的活動安排也是必須的,所以在備課環節把有些不需要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生個人就可以回答問題,教師非要安排一個小組合作討論后再回答,很多教師為了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盲目要求學生合作探究,要求學生展開小組討論。
(2)很多教師發現,對于中學的學生,剛進高一學習生涯的時候,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比較感興趣,對多媒體的演示目不轉睛,而到了高一下學期,學生開始覺得乏味,對于小組合作也表現出厭煩,但是小組合作還能繼續開展。但是到了高二,學生基本上厭于討論,于是在討論時開始出現“家常聊天代替討論”,曾經有些教師在課堂上發現,學生討論的不僅和課堂無關,甚至出現了“早飯吃了什么”、“今天放學后去哪玩”之類的家常聊天。到了高三,小組合作討論基本上成為了大多數同學的“中場休息”。課堂暫時中止,學生以張嘴代替發聲??梢哉f,小組合作學習在初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到了后來,由于小組合作的過多使用,使學生對小組合作失去了興趣,開始對小組合作厭煩。而在新課程的倡導下,小組合作在每堂課都是非常常見的,無論什么學科都頻繁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甚至有時候一天七八節都使用小組合作學習,這必然會造成學生的厭煩情緒。
當然,這與小組合作并沒有比以往傳統教學方式取得更好的成效也是有著直接的關系。對于目前的學生來講,處于新課程改革的初期,在他們的學習生涯里已經接觸了傳統教學方式,對于新課程的小組合作學習等新的方式,在學生看來,這兩種方法并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只是換種花樣而已,追求的也就是最后的結果,所以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敷衍,而注重等待小組合作后的結果變成了學生的轉變。對于有些學生來講,小組合作學習并沒有使學生主動參與進來,還使很多同學被動接受、懶于學習,學習的效率相對于傳統教學非但沒有上升,反而呈下降趨勢。
(3)當課后評課時被否定了其課堂實施的有效性后,一些教師就會表示懷疑:“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也組織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和新的教學手段,這樣的課堂為什么不是有效的課堂?”課堂是否有效看的并不是課堂的形式,還要觀察課堂的內容,一堂課形式再怎么活潑,缺乏相應的內容,那也是失敗的一堂課。要評論課的成功與否,應該以“三維目標”評價為標準。一般來說,不以落實三維目標為目標絕對不會是成功的課堂。只有時刻注意三維目標,關注學生的三維目標的達成將可以使課堂在很大程度上取得成功。而課堂活動的組織,小組合作探究的使用只是一個手段。不能以課堂形式,小組合作探究是否開展作為評價課堂的標準。
二、對策
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和使用都存在著誤區,使小組合作學習并沒有有效為課堂服務,反而使課堂時間造成了浪費。那么怎樣走出這一誤區呢?
1.要輕形式重實效,體現教師的主導性
輕形式重效果要求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和知識儲備,提出難度適宜的問題合理采用恰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學習。語文重在建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各訓練,這就要求學生要去深入了解文本內容,這一點是語文教學的前提。
從學情出發,根據教學內容,有計劃地安排相應準備工作,我們備課不能只備課中,重要的還要備課前和課后。教師在課前交代科代表或學習小組長,給他們明確預習任務并負責傳達落實。需要的是指令明確無誤,而且要有一定時間做保證。教師利用3-5分鐘檢查預習任務,可以由小組長和代表和老師一起共同參與,既快速又準確。教師則利用上課寶貴時間進行精講點評,既節約時間,又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真正實現課堂的高效。整個過程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充分體現。
2.教師要調控學生合作,評價學生的探究行為
分組組員搭配要適宜:進行學生分組時,除了注意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外(男女性別搭配、基礎差異搭配、個性差異搭配以及習慣差異搭配),還尤其要有相互監督和制約的搭配。因為分小組學習的目的,就是要組員合作、互助及相互監督檢查,共同進步。否則,就失去分組的意義。
組員分工要明確:根據組員不同的個體差異,要根據生情進行合作學習任務的分配,要基本保證每個組員都有不同的任務去完成,不能只靠幾個好的,那代表不了整個學習小組的實力。因此,有些教師給每個小組組員編號,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
教師要主動參與:教師給出明確指令后,提出討論的具體要求,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不能無所事事,要時刻監控整個討論過程,教師要想到可能出現的情況,并做好預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課堂才能“吵”而不亂,“鬧”而無序。
教師要及時歸納總結:可以由師生共同完成,綜合每個小組探究結果,找到共性,對得出的與本節內容無關的結果或與理論相違背的結果,要點到為止和及時糾正。教師精講點撥要精煉、切中要害,緊扣主題,形成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
教師要準備檢測練習:當堂學習、當堂消化、當堂反饋、及時糾錯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幾個重要環節。學生通過一節課內容學習,有什么問題,暴露得越早、解決得越及時,效果才會越好。精要的課堂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就要做好充分準備,而且要事先對每個練習進行分析,內容是否切題,難度是否符合要求,學生能否暴露問題,是否能解決這節課的“經脈”環節等,既不要太簡單,又不能不加選擇使用整套試題。
總之,在引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中,教師的角色定位必須明確,那就是指導者、參與者、調控者和評價者,要注重實效。教師與學生都需要不斷總結,完善各個環節,以達到教學愉快、教學相長、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這才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質和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