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蘭
【摘 要】班主任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德育又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班主任要以自己的品德來吸引他們,我首先告誡教師首先應該注重儀容儀表,注重教師形象。所以作為教師應該穿著樸素大方,整潔美觀,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其次要和學生打成一片,發現學生的德,作為教師首先學會傾聽,和他們談心、交流,采取相應的方式進行解決。再次講課生動有趣,給學生塑造心中的美好想象。自己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資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班主任;德育
班主任是學校中全面負責學生班級工作的教師。他負責全班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一般由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優良的道德品質、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豐富的教書育人經驗的教師擔任。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要把一個剛編湊起來的班級群體建設成一個真正的班集體,需要班主任付出艱辛的、創造性的勞動。他必須把全班學生有序地組織起來,并結合班級具體情況,確立共同的奮斗目標,對學生進行各種教育。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使全班的學生都得到生動活潑的全面發展。由于青少年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迫切需要班主任的正確引導和教育。
一、讓學生樹立德育觀念
葉圣陶先生說過,為人師表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內容。所以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學生上課不遲到,班主任就得早到;要求學生不早退,班主任就得堅守課堂,不能隨意離開;要求學生文明禮貌,自己就得注重文明禮儀。這樣,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作用,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所以說教師身正才能為范,良好的師德是學生學習的榜樣。
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班級管理教育的主要內容。德育重在提高學生的文明素質,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促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日常德育教育中,要讓學生認識到,道德理論和規范來源于一定的社會生活,純粹的德育理論猶如無本之木,不可能轉化為人的道德品質。所以要避免空洞的遠離實際的空談。同時,還要改變德育內容層次過高的政治化傾向,淡化理論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界限,使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易于學生接受。
二、強化對學生德育教育
1.強化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加強各種能力的培養來讓學生養德
小學教育主要是養成教育,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形成理想、高尚品德的最佳學段。當然,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教師長期培養,學生逐步形成的。重視在課堂內的常規訓練,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我首先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和訓練,嚴格要求,一抓到底。我針對班上學生實際,利用一切有利時間加強學生德育的培養。為了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實踐證明,學生輪流值日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要實行班級輪流值日,首先應該建立學生輪流值日制度,制定值日細則。這種方式,改變了過去由固定班干部管理班級的模式,搞活了班級,使每位學生都參與管理,每位學生都得到鍛煉。在值日當天,值日生要負責班級里所有的工作。比如出勤、學習、紀律、衛生、好人好事等。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重新確認。
通過學生發短信、制賀卡、辦手抄報等多種形式對孩子們進行感恩教育,讓每位孩子都懂得對父母、對老師、對朋友的感恩之心。同時,通過收看有關品德的節目和影視片段,比如《中國最美孝心少年》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讓學生學習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學習他們自強自立、勇敢地同困難作斗爭的精神,讓學生寫出觀后感,不斷激勵自己。
2.培養正確輿論和良好的班風來讓學生養德
班級輿論是學生長期相處、共同約定、在一定規范之下形成的穩定的氛圍。正確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影響著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引導每個學生的良好行為。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培養良好的班風,就要制定學習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開展經常性的評議活動,樹立正確的集體輿論、嚴格的要求、認真的評議,從而使良好的班風得到鞏固和發展。班干部隊伍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班級的風氣,建立一支能干的班干隊伍就能帶動整個班級良性發展,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
三、滿足學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在班級管理上,班主任宜提出整體要求,不宜太多、太細,這叫作粗。一方面這種粗是集體中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得到的基本要求,它有益于形成班集體。另一方面也給全體學生在形成班集體過程中留有創造與發揮的余地,有利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正如英國斯賓賽在《教育論》中指出的:“記住你的教育目的應該是培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別人來管的人。”不包辦,不當“司令”,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在學中干,干中學,把班集體當作他們除了學習文化知識之外的培養各種能力的實驗場所。但“粗”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抽出更多的精力,細心地觀察每一個學生,了解他們的特點、思想和需要,從而激發學生對某一方面活動的興趣,使其個性得以充分發展。細,正是在粗的框架下對粗的完善與豐富,也是因材施教、造就個性化不可缺少的。
多年來,我們常常把道德行為的好壞歸因于道德認識,忽視了道德需要。其實人的道德行為動機來源于道德需要,學生中表現出來的多種多樣的道德行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種多樣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過程中如何滿足學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注重道德情感的培養,促進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它對人正在進行著的認識過程起評價和監督作用。它對主體產生道德需要,形成觀念、信念起著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們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礎,對學生主體性發展起著激發動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個體認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決心要去實現的信條。它不單是某種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認識、強烈的道德情感和頑強的道德意志的有機統一;它是道德動機的高級形式,是個人產生道德行為的真正內在動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結構中處于中心環節。自然它應成為學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標。
五、重視道德修養,培養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養是指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方面的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達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的道德,關鍵是個體自身的道德修養。它是個體對自己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調控。核心問題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國傳統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養的必由之路。
當今學校德育要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就要改進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老師在教育學生如何正確控制自己的情感時,就教給他們一些心理發泄方法:①當自己受到表揚和獎勵時,要控制過分激動的情緒,一方面可以給同學、老師講自己的感受,讓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繼續前進的目標。②當個人受到批評后,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學習用具等積極行為方式來表示認錯、吸取教訓等。③別人給自己提意見和建議時,要以虛心的態度表示:“謝謝您的提醒”,“我一定認真考慮您的意見”等。④當個人受到委屈時,不要用哭、吵、鬧等方式來發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時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 聲“我討厭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來求得心理平衡。注重抓住社會實踐鍛煉,組織開展“負重遠足”、“山區考察”等活動,讓學生在艱苦條件下通過磨練增強意志,提高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