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觀女
【摘 要】在語文的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由于其自身涉及的知識面廣泛、知識內容呈現直觀等優勢,能夠幫助教師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尤其是語文中的一些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情感內容,教學媒體能夠很好的幫助教師來進行一個表達。筆者就初中語文教學,來簡要談一談如何將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
【關鍵詞】初中語文;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策略
多媒體豐富的媒體功能能夠幫助學生獲得多方位的學習體驗,學生的視覺、聽覺、思維等能夠得到充分的調動與吸引。而且教育技術的運用,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獲取學習材料、得出學習感悟的能力。教師的教學任務主要在于如何很好的將教育技術和語文的課堂教學進行融合,從而讓課堂教學模式以及質量得到一個很好的升華。筆者結合自己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經驗,來簡要論述幾個具體的教學案例以及方法。
一、利用教育技術來創設合適的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一般習慣于創設一個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我們可以發現有效的教學情境創設成功的前提在于能否很好的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的吸引是他們課堂學習興趣建立的基礎。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教育技術來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例如,在教學初中語文《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時,我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到教育技術的媒體設備和資源來輔助教學。我在課前先給學生播放了一個當時的影像文件,讓學生通過觀看這個視頻來感受到當時的一個情景,整個課堂的教學氣氛也隨著錄像變得沉重。這個時候,我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去感受,學生的代入感和共鳴感會更加的強烈。在后續的情感解讀中,學生的觀點都表達的非常切合主題,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都是很好的。
二、利用圖像化的內容,來讓教學內容變得直觀
在語文的教學中,尤其是文章的閱讀教學解讀過程中,常常蘊含許多抽象化的內容;而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處在發展階段,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意象以及情感很難真正的理解,因此,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運用到多媒體教學的直觀和形象,來向學生呈現知識的內容,幫助學生去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知識內容。一般初中語文教學中較為抽象的知識內容主要集中在詩詞、以及一些具體事物描寫的文章上,教師在運用技術的過程中也要有所針對的去運用和開展教學活動。
例如,在教學學生《愛蓮說》這一課時,為了學生感受到文章中所描寫的荷花的氣質與美感,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借助幻燈片,給學生放映了一些極具藝術感的荷花的圖片,以直觀的表現荷花的氣質。同時,在教學的中間,我還給學生播放了該篇文章的朗誦錄音,配合優美的背景音樂,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文學想象力與思維,讓教學活動變得生動而有趣。又例如,在教學《詹天佑》這篇文章中,學生對于其中的人字形鐵路的具體樣子不太明白,因此,我特意在網絡上搜集了這個鐵路的構圖,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某些語句描寫,感受到這個工程學家的智慧和魅力。
三、利用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在任何一個科目的學習中,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應用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這樣對于學生個人學習成長才是真正大有益處的。如何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覺得讓學生學會課前的預習準備,以及懂得如何進行課后的拓展和延伸是最主要的。
例如,在教學外國小說《變色龍》時,我讓學生在課前去完成兩個學習任務:一個是搜集該文作者的背景資料;第二是文章中描寫的變色龍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主要寫呢?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我隨機抽取學生來回答這兩個問題,再進入到后續的學習進程中去。在講解完這篇課文以后,我還會讓學生去課后搜索契科夫的其他短篇小說,了解這個作家的寫作風格等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課后學習到的東西往往比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還要多,所獲得學習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另外,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朝著綜合的方向發展?,F代教育技術融入到課堂中的主要優勢在于,能夠讓學生更加自主的掌控自己的學習,學會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自身的學習活動,更加符合這個時代對于人才的要求。
四、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育的變革,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勢必是將來課堂教學的一大趨勢,尤其是處于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不光是教師的信息素養要得到加強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的培養也是不容忽視的。總而言之,縱觀目前初中語文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現狀,要想真正讓技術與教育達到一個完美的融合,教師的探索道路還是比較漫長。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教學設計的首要標準,再去考慮的技術的運用,才能真正讓現代教育技術煥發出活力。
參考文獻:
[1]黃燦光.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的融入現代教育技術[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吳曉丹.初中語文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的融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