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翠翠
【摘 要】數學教師如何從學科的角度來研究使用計算機輔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初中數學教學中?這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就是“課程整合”的核心。“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以跨越時空的非凡的表現力將課程教學引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使學校教育朝著自由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教學;化靜為動;思維;空間想象能力
運用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它能變靜為動,變復雜為簡單,變難懂為易懂,以直觀形象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利用電腦對圖形、數字、動畫乃至聲音、背景等教學需要進行綜合處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能利用計算機提取資料、交互反饋、進行自學,讓數學中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方向。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增強數學課的效能呢?
一、創設合理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強烈的求知欲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藝術魅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表現手段多樣化的特點,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比如在教八年級數學下冊第三章分式第一節“沙化問題”伊始,我們可以一邊播放MTV“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一邊聲情并茂地說:“在上課前我們一起來感受一段音樂,讓我們伴隨優美的旋律,熟悉的歌聲,一起進入回憶的長河中,讓思緒伴隨著音樂流淌……”播放完畢,啟發學生:“在音樂的海洋里,你的回憶之河流淌出了哪些片段?哪些畫面?”學生七嘴八舌地講起畫面中的美麗景色,美好的家園,而我們周圍土地沙化情況日益嚴重,幾乎被黃色侵吞……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循循善誘,并播放一段沙塵暴錄相:“由于土地沙化的日益嚴重,每到春季我國部分地區就會有沙塵暴的天氣,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那么你們知道土地沙化問題該如何治理嗎?請看大屏幕!(原來的綠洲逐步縮小成一個小綠洲)”學生內心受到強烈的震動,“引出”學生心靈深處塵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學生有話可講,有感而發,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熱情。同時明白了保護環境、人與大自然應和諧相處的重要性。這時,趁熱打鐵,引入課題:《列分式方程》。這樣處理不顯得突兀,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
二、靜動結合,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如果只通過簡單、枯燥的講述,很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輕易地掌握。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把靜止不動的圖形符號轉化為不斷運動的活動場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材料,通過形象化的畫面,幫助學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為促進學生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飛躍發展架橋鋪路,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和難點內容的突破。如在教學“線段、射線、直線”時,在屏幕上顯示一個亮點,然后,從亮點向右射出一束光線,使學生看后馬上就能悟出射線是怎么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別在射線上閃爍出第二個亮點和兩亮點間的一部分,使學生認識到這就是線段。線段有兩個端點,將左邊一個端點向左延伸,就形成一條直線,將直線向左右兩邊適當延伸后,問學生直線還可以向兩邊延伸嗎?引導學生想象出直線無限長、不可度量、沒有端點。
三、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學得更輕松
計算機多媒體的動態變化可以將形與數有機結合起來,把運動和變化展現在學生面前,提供豐富而動感的圖像、圖形,生動、直觀、形象,展現出一個精彩紛呈的數學世界。如在前面提到的《相遇問題》中,用“速度和”乘以兩物體共同行走的時間,求“路程和”比較抽象,學生難于接受,于是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兩人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經過4分鐘相遇的畫面;然后用線段圖表示兩人走的“路程和”;接著閃現兩人每分鐘走的路程,并把它們合并成一條小線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鐘,有4個這樣的小線段,它們的總長度也是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只要借助計算機所顯示的圖像,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于學生面前。而這種傳遞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啟發性,使學生絲毫感覺不到由于思維產生障礙可能帶給他們的心理壓力,反而卻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快樂。
四、巧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多媒體能用具體形象的媒體展示給學生,使學生能從中體驗形象與抽象的關系。在課件《展開與折疊》的制作中,我適當地運用動畫、聲音來對學生的學習氛圍進行調節,在上課前,不再讓班長叫起立,而是通過媒體播放一段音樂,讓學生在美的欣賞中達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在講立體圖形時,我設計插入一段動畫影片《旋轉著的地球》,時間是半分鐘,在學生觀看時,結合教師講解,讓學生進一步復習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在制作幻燈片畫面時,注意用意明確,使常規數學教學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運算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量反映在課件中,各個幻燈片的連接注意銜接合理、自然,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時間,使其變化有序,使學生避免產生“黑板搬家”的感覺,盡量使得求解以及歸納總結等與常規教學的方法相接近,使學生比較自如、順暢地進入數學學習狀態。例如:學習用一個平面從不同方位截正方體產生的截面的形狀,傳統教學往往借助切蘿卜或橡皮泥等實物情景活動來比劃講解,結果大部分同學還是一知半解。如果說對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學生還能理解的話,那么對截面是五邊形或六邊形的情形學生就很難想象了。現在利用“Z十Z”智能教育平臺,一切都迎刃而解。通過演示,學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過程。如果人手一機的話,學生就可以親自動手,改變平面的位置,從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狀了。
五、豐富探究途徑,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把一個用橡皮泥做的正方體,用刀切去一部分,那么剩下的部分切口圖形將會成為哪些形狀制作了多個正方體。然后用FLASH制作動畫,一一把剪切的圖形演示出來,剪切的角度由小變大,給學生以形象直觀的了解,開發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在教學七年級下冊“有趣的七巧板”時,讓學生利用google搜索到Internet網上關于七巧板的知識。當學生搜集到了關于七巧板的悠久歷史時,他們興奮不已,激動地說:“我們的祖先真聰明!”,“我們的祖先真了不起!”,“七巧板真好玩!”……。當他們利用flash七巧板拼出幾十種美麗的圖形,如:小帆船、小鴨子、仙鶴、白雪公主、熱帶魚、宇宙飛船等,他們更是歡呼雀躍、拍手叫絕。在電腦前學生們無拘無束,時而靜靜欣賞,時而大膽創作,時而積極交流。課堂上學生“動了”、氣氛“活了”,他們在“玩”、“樂”中增長了智慧,享受了成功。
總之,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不僅可以有效地避免厭學情緒、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而且能充分激活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全方位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實踐,才能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有效整合,達到日臻完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