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黃河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3)
?
博弈論視角下農民環境知情權的法律保護
王鵬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3)
摘要:農民環境知情權行使對于農村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政府和農民、企業和農民關于農村環境信息的博弈。加強農民環境知情權的法律保護,一是環境信息的接收模式由單向型轉變為雙向型,二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應該羅列不公開的具體情形,三是《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應該規定農民可以申請獲得企業環境信息。
關鍵詞:農民;博弈;環境知情權;保護
環境知情權是指社會成員依法享有獲取、知悉與環境問題和環境政策有關的環境信息的權利,它是知情權在環境保護領域里的具體體現,是公民參與環境保護、行使環境監督權的前提和基礎。農民的環境知情權是指作為職業而非身份的農民依法享有獲取、知悉與環境問題和環境政策有關的環境信息的權利。我國新《環境保護法》第53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這說明,農民的環境知情權是一項法定的權利。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法定權利往往不能轉化為實有權利,從而影響環境參與權與環境監督權的行使。
環境知情權的正當行使,對農村的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國家在推行城鎮化、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還是十分嚴重的,農民只有了解了與農村環境問題的相關信息,才能主動參與、監督環境保護活動。如果農民根本就不了解環境信息,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就談不上進一步的治理和預防。《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第2條指出,環境信息包括政府環境信息和企業環境信息,這說明政府和企業信息公開是保證農民環境知情權行使的關鍵因素。現實生活中,農村環境信息公開不充分的現象十分普遍,由于法律上對于政府和企業公開環境信息的規定不同。本文將分別從政府和農民、企業和農民兩個方面來分析農村環境信息的博弈。
新《環境保護法》第53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第5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環保部門申請獲取政府環境信息。第6條規定,環保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環境信息公開制度。這說明環境知情權是對政府環境行政機關權力的限制,它要求環境行政機關負有披露信息的義務。政府作為擁有信息的一方,與不擁有信息的農民構成了一對博弈參與人,政府有義務公開環境信息,農民可以申請獲得環境信息。一般來說,政府的義務決定了兩者之間存在有約束力的協議,兩者之間的博弈屬于合作博弈。這種合作博弈的結果是政府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農民的利益增加。實現資源共享,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十分有益的。政府和農民能夠使合作存在、鞏固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收益的存在。這種收益是一種無形收益,即農村環境質量的提升。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8條規定,行政機關公開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第14條規定,行政機關不得公開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經權利人同意公開或者行政機關認為不公開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響的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開。這表明行政機關公開信息的范圍是受限制的,危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信息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信息不得公開,行政機關并沒有義務公開這兩方面的信息。這兩方面的信息,只能由政府單獨持有,不能在政府和農民之間流轉。這兩個法條中的一些術語的含義本身并不明確,從而給行政機關的信息公開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環境保護法》第68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后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行政機關對于那些性質模糊不清的信息,為了逃避法律責任的制裁,往往會采取不公開的態度,這無形之中會影響農民的環境知情權的行使。
政府和農民關于農村環境信息的博弈屬于合作博弈。這是由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職能,保護公共生態環境利益造成的。現實生活中,政府環境信息公開不充分的現象在一定范圍內是存在的,這既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自身的原因,可以說是外因和內因兩方面的因素導致的。權利意識和生態意識的淡薄、主動參與的意識不強、文化程度不高也會影響到環境信息的接收,這些都是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企業作為擁有信息的一方,與不擁有信息的農民構成了另外一對博弈參與人。《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第4條規定,企業應當按照自愿公開與強制性公開相結合的原則,及時、準確地公開企業環境信息。對于強制性公開環境信息,企業的公開義務決定了兩者之間存在有約束力的協議,同樣屬于合作博弈。這種合作博弈的結果是農民和整個社會的利益有所增加,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如果公開環境信息,根據污染者負擔的原則,就要進行環境治理,需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不公開環境信息,就是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新《環境保護法》第62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公開,處以罰款,并予以公告。同時政府對于企業公開環境信息起監督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理性的企業會選擇前者。雖然短期利益受損,但是農村生態環境好轉卻是長期利益。
對于自愿公開的企業環境信息,企業和農民之間就沒有拘束力的協議,屬于非合作博弈。企業和農民同時決策,屬于靜態博弈。農民對企業的全部環境信息不是都有所了解,屬于不完全信息博弈,企業和農民之間的非合作博弈屬于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所對應的均衡概念為貝葉斯納什均衡。企業擁有環境信息,農民考慮是否擁有企業環境信息,由其是否申請的態度所決定的。假設農民享有申請獲得企業信息的權利,農民知道,企業是否允許他們擁有企業環境信息,取決于企業阻撓農民擁有信息所花費的成本。如果阻撓成本低,企業的占優戰略是阻撓,博弈有重復剔除的占優戰略均衡即企業阻撓,農民不能擁有企業環境信息。如果阻撓成本高,企業的占優戰略是默許農民擁有企業環境信息。博弈有重復剔除的占優戰略均衡即企業默許,農民擁有企業環境信息。農民不知道的是企業的阻撓成本的高低。
對于農民來說,企業在阻撓成本方面,存在著兩種可能性:高成本或低成本。農民不知道企業的阻撓成本究竟是高是低,但知道企業在這兩種不同阻撓成本下會作出的選擇,以及不同阻撓成本(類型)的分布概率。假定高成本的概率為x,則低成本的概率為(1-x)。如果企業的阻撓成本高,企業將默許農民擁有企業環境信息;如果企業的阻撓成本低,企業將阻撓農民擁有信息。在這兩種情況下,農民共享企業環境信息的支付函數分別是得到40和失去10。因此,農民擁有企業環境信息所得到的期望利潤為40x+(-10)(1-x),選擇不擁有的期望利潤為0。簡單的計算表明,當企業阻撓成本高的概率大于20%時,農民選擇擁有信息得到的期望利潤大于選擇不擁有的期望利潤。此時,選擇擁有是農民的最優選擇。此時的貝葉斯納什均衡為,農民選擇擁有信息,高成本企業選擇默許,低成本企業選擇阻撓。
企業和農民關于農村環境信息的博弈,既有合作博弈,又有非合作博弈,這兩種方式中以非合作博弈為主。一方面是因為在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方式中,自愿公開為主,強制性公開為輔,只有法律規定的信息才強制公開。另一方面是因為就環境信息公開主體來說,以政府公開為主,企業公開為輔。當然,企業環境信息公布不充分的情況是十分嚴重的,制度和企業兩方面的原因都有,主要是企業的原因。對于強制性公開,企業存在僥幸心理,不愿意承擔責任。對于自愿公開,阻撓成本普遍偏低,企業的占優戰略是阻撓,農民不能擁有企業環境信息。另外農民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視。
按照張恒山教授的義務先定論的觀點,義務自有其道德依據,義務以“應當”為核心有獨立的正價值。從本源意義上說,義務不依附于權利,而權利是因履行義務而產生的。把這種觀點套用到農村環境保護問題上,政府和企業履行農村環境信息公開的義務不依附于農民環境知情權,農民環境知情權是由于政府和企業履行農村環境信息公開的義務而產生的,那么加強農民環境知情權的法律保護重點是要政府和企業履行環境公開的義務。
作為信息享有者的政府和企業,在收集、整理和加工環境信息的過程中,花費了一定的成本,認為自己對信息擁有所有權,有權決定公開信息的程度、方式。他們一般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同時考慮決策行為對農民的影響,選擇最佳行動規劃,實現效益最大化。對于法律規定明確的,政府行政機關會主動公開環境信息,對于法律規定模糊的,政府行政機關能不公開就不公開,一方面是逃避法律責任的追究,另一個方面是對信息持有權利的意識在做怪。對于那些自愿公開的信息,企業能不公開就不公開,他們已經為得到這些環境信息消耗了一些成本,讓農民很容易地得到這些信息,對于企業來說得不償失,而且需要為農村的環境治理再浪費一些成本。農民對于環境信息的接收屬于被動的一方。一般來說,政府和企業提供什么樣的環境信息,農民就會接收什么樣的環境信息,這是一種政府和企業主導型的信息接收模式,是一種單向型信息接收模式。這種信息接收模式并不能充分保證農民獲得環境信息,行使信息知情權。
首先,要改變這種信息接收的模式,由政府和企業主導型的模式轉變為雙向型的信息接收模式。當前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的環境保護是一個重要方面,農民素質的提高刻不容緩,這對于信息接收模式的改變至關重要。農民要有生態意識,要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農村的生態環境,關系到自身和子孫后代的生活質量,要注重合作和可持續發展。同時,農民要增強權利意識,農民環境知情權是一項法定權利,要主動正當行使,在權利受到侵犯后要尋求救濟。另外,農民還需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文化水平,這對于農民素質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農民在提高信息能力的基礎上,使環境信息的接收模式由單向型轉化為雙向型。
其次,《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應該羅列不公開的具體情形。這個條例在公開例外的規定: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取得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法律法規的不明確給執法和司法活動帶來了許多麻煩。一些本應該公開的環境信息沒有公開,一些不需要公開的信息公開了。立法上的漏洞使得政府和農民在信息博弈時政府往往規避法律的規定,侵害了農民的知情權。有學者提出,建立公眾知情,不公開例外的原則。在法的實施活動中,法律規則比法律原則更具體,更容易操作。本文認為,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都羅列了行政機關應該主動公開信息的各種情形情況下,還是應該用法律規則規定例外情況。鑒于《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的模糊,應該進行修改,羅列不公開的幾種具體情形。
最后,《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應該規定農民可以申請獲得企業環境信息。《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第5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環保部門申請獲取政府環境信息。對于申請獲得企業環境信息卻沒有提到,使得農民在和企業環境信息的博弈的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對于自愿公開,企業往往公開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怠于公開于己不利的信息。雖然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第23條規定了環保部門對于自愿公開企業環境行為信息、且模范遵守環保法律法規的企業,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但是這些獎勵畢竟是有限的,比起企業的經濟利益相差很遠。如果法律上賦予農民申請獲得企業環境信息,加上農民信息能力的提高,政府對于企業公開環境信息的監督。農民在和企業環境信息的博弈過程中,農民可以選擇申請公開或不申請公開,企業可以選擇公開或不公開。最優的策略選擇是由雙方的決策共同決定的。
參考文獻
[1]王文革:環境知情權保護立法研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2]劉佳奇: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需加大信息公開力度[J].環境保護,2013(12).
[3]劉濤:論農民環境知情權的法律保護[D].浙江農林大學,2013.
(責任編輯:郭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