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毅,王博儒,劉永斌,劉 斌(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石家莊 050091)
會計熱的生態分析及對策研究
王曉毅,王博儒,劉永斌,劉斌
(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石家莊 050091)
從生態學視角出發,將當前社會“會計專業熱”問題看作一個教育生態系統,解析會計專業教育教學生態系統,探討會計專業熱的教育教學管理生態環境,運用教育生態學基本原理,探索優化會計專業教育教學管理的途徑和模式,以期通過跨學科角度推動會計專業教學的發展。
會計熱;生態系統;教育教學管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財務管理的規范化,社會上各種企事業單位對會計的需求大大增加,會計自然成為各行業中易就業行業,會計專業熱潮持續升溫。但是,會計熱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隱患。如學生人數逐年猛增影響教學質量;學生整體素質下降;各類考證培訓鋪天蓋地,培訓費用水漲船高等。
為避免會計專業的失衡發展,在對待“會計熱”這一問題上,需要一個適合的科學理論作為基礎,深入研究目前會計熱所引發的以及今后可能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進而將可能出現的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使會計專業向著更加健康、積極、有利于社會的方向發展。而生態學及其在教育領域中的研究理論恰恰
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是由生物和環境系統共同組成的。會計專業教育教學生態系統可分為生態主體和生態環境兩部分。生態主體是由施教育者、受教育者構成,形成會計教育的生命共同體。其核心是受教育者,共同體的一切活動與成果都是圍繞受教育者展開,同時生態主體又會受到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也可以說會計教育教學生態系統是由人、教育、環境組成的復合生態系統。
會計教育教學生態系統的功能是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動力,信息傳遞決定著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狀態和方向。會計教育教學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主要是指課堂及實踐環境中的自然物質因素的流動。會計教育教學注重理論加實踐的學習,只有在學習過程中,才能發生物質因素(知識)的流動。通過物質因素的不斷循環流動,最終使教學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在會計教育教學過程中,信息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如理論知識信息、實踐能力信息、語言信息等,此系統內的信息交流是雙向的。會計教育教學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從學生學習會計知識開始,學習過程中能量從施教者轉化至受教者,能量流的過程中同時伴隨著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
會計教育教學生態系統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人,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培養適應市場需要,具有會計、管理、經濟和法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應用研究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其他經濟組織從事會計核算與管理工作的初、中級專門人才。
會計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其存在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對受教者身心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進行探討,分析不同層次的生態環境對會計熱問題的作用和影響。
2.1會計熱的宏觀生態環境
會計熱的宏觀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
會計熱的自然環境,可以看做是一個集合體,包含與會計教育教學管理生態系統運行相關的各種自然條件要素,綜合考慮影響較大的是氣候和地域差異兩個因素。氣候因素主要體現在工作后,例如從事審計方面的工作需要經常出差,從業人員需要適應當地氣候、天氣條件。很多人會因為這種工作狀態放棄審計方面的工作,轉到財務工作。對在校生產生連鎖反應,這樣在會計熱的基礎上,會計學內部方向也會進行冷熱分化。地域環境方面,學生畢業后更傾向于去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工作,不愿意到較不發達城市從事相關工作。使較發達地區市場基層從業人員飽和,較不發達地區卻缺乏基層從業人員,資源分配不均。
社會環境是人類特有的生活環境,由政治、經濟、人口、家庭、職業等要素構成。影響會計熱可從政治法律、經濟角度進行分析。政治法律環境對會計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家出臺的各類政策、對此施行的法律的行政的控制、監督和指導上。政治制度對會計行業起到決策作用。我國頒布的《會計法》及《注冊會計師法》,從法律高度對會計人員及會計行為進行了規范。這對會計專業產生巨大的影響,隨之而來的便是熱與冷的變化。經濟體制是影響會計的最主要因素。會計的產生就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會計總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而發展,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會計的認識就越科學,會計各方面的工作就越完善。行業有所發展才會帶動這一專業教育的發展,促成會計熱。
2.2會計熱的中觀生態環境
會計熱的中觀生態環境以教育層次為中心,著重研究學校層面的問題。分析高校及培訓機構對會計熱的作用及影響。
會計熱帶動高校擴招,許多高校會計專業在短時間內興建和擴招,其師資力量、辦學經驗和學校硬件設施等水平必然難以跟上學生發展規模,導致高校會計專業教育質量的整體下降。目前我國大學會計教學的內容仍然狹隘,存在重形象工程輕課堂管理,重理論研究輕實踐教學,重科研立項輕課堂教學等問題。特別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各種會計軟件和核算手段的不斷更新,受學校財力和某種觀念的影響,使得學校學習的知識,跟不上社會的需要。
會計熱帶動各類培訓機構火爆,巨大的市場空間催生了龐大的會計培訓市場。從入門級會計證考前輔導到高端國際會計執業資格考前培訓,巨大利潤支撐會計培訓機構的生存。由于學生眾多,整個培訓市場不擔心生源。會計培訓一般分為網絡課程和面授機構,在利益驅使下,培訓機構的整體質量參差不齊,不僅浪費了學員的金錢,甚至不能為學員的會計學習提供可靠的保障。另一方面,培訓機構招生火爆也帶動會計熱,人們普遍認為經過短期培訓,只要能夠順利考下證,就可以找到高薪工作,殊不知目前普通會計人才已經飽和。
2.3會計熱的微觀生態環境
會計熱微觀生態環境以受教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生理、心理環境,屬學生的內部環境。
會計熱使得學習、從事會計人員激增。無論是在高校,還是在培訓機構學習,都可能要面臨人滿為患的局面,這對學生的生理、心理環境都是極大的挑戰,學生因此疲憊不堪,本以為畢業后可以找到一份穩定、高薪工作,殊不知全國會計人才市場普通會計人才嚴重飽和,實際情況與理想狀態并不一致。另一方面,學生在各類“考證應試型”教育思想影響下,認為凡事是可以投機取巧的,缺乏正確的引導,不利于形成正確的認識觀,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導致學生整體素質下降。嚴重削弱了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從而大大影響了會計畢業生的職業技能及修養,使會計人員的執業水平與職業道德水平出現下降的趨勢。許多會計人員的業務知識與技能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假賬、錯賬、層出不窮。
3.1生態鏈法則啟示
態系統中貯存于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在生態系統中層層傳導,構成食物鏈。由這些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結成的復雜營養關系為食物網。這些復雜的網絡形成生態鏈。教育生態系統中的教育生態鏈是一種復雜的教育循環過程,體現知識信息流動的關系。
會計教育教學生態系統中,生態主體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影響,因此宏觀層次進行調控引導是十分有必要的,及時進行行業預警,當人才飽和時亮出紅燈,人才缺乏時亮出綠燈,有利于當前會計熱潮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場所,需明確定位,保證教學質量,適時縮小招生規模,調整專業設置,使學生更容易適應市場需求。規范培訓機構教育,使培訓市場有理可依、有理可據。同時加強高校與培訓機構的交流,高校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培訓機構了解社會前沿需求,將二者聯接成生態鏈,其中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暢通交流,會計專業的過度發展會因此而逐漸改善,從而促使會計教育走上良性發展軌道上來。加大繼續教育力度,通過繼續教育使從業人員不斷適應財務會計政策調整,推廣宣傳職業道德規范及新法規準則。在這一方面高校及教育機構都應給予大力支持。作為人的因素,施教者需不斷提高鉆研會計知識的積極性,增加知識儲備,更新培養內容。受教者不斷提高職業技能和職業修養,提升執業水平與職業道德水平。
3.2教育生態位原理啟示
生態位是生態學上的重要術語。在一個群落里,每個種都有不同于其他種的時間、空間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里的功能地位。沒有兩個物種能長期占有同一個生態位,同一生態位上的物種之間會存在競爭排斥現象,研究教育生態位原理的核心意義就是要處理好競爭合作關系和實現教育資源平等合理的分享。
拓展生態位寬度。會計熱帶動會計從業人員大幅增長,因此在此行業中競爭是必然的,缺少競爭意識,缺少競爭能力,就無法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理想位置,在生態位上就會處于弱勢或被淘汰。因此,宏觀、中觀、微觀層次都需要努力擴大生態位寬度。宏觀層次,國家可有效使用大數據信息,分析當前會計人才市場需求,及時發布相關信息,進行有效調節。例如目前會計市場普通會計人才嚴重飽和,高級會計人才嚴重短缺,可通過資源調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寬會計就業途徑等方式進行合理化引導,避免過多的人員處于同一生態位。中觀層次,各高校、培訓機構需改進培養方式,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比如說會計實現電算化后,會計的原始工作、基本職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有豐富的知識結構的通才,才是未來最急需的會計人才,這就要求高校不斷改進培養手段,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微觀層次,要求會計專業學生努力擴大自身的生態位寬度,學習更多的知識,當一個求職者所擁有的生態位寬度值越大,表明該求職者對資源的可利用程度越強,自身所具備的條件對社會的適合度越高,在求職競爭中取勝的概率也就越大。學生自身也要充分正確地認識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確立符合實際情況的目標,根據自己的生態位目標作出努力,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
避免生態位重疊。很多高校在培養會計人才時并不明確是研究型還是應用型人才,從而使得大學會計教育十分模糊。這就要求高校明確培養目標,找尋自身的優勢,避免“一窩蜂”。另外,改變就業觀念可以有效利用就業的社會環境資源,避免由于生態位過度重疊造成的激烈競爭。畢業生應面向基層、走入二三線城市、面向中小企業尋找發展空間,降低就業期望值,減少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適當降低對薪水、福利待遇要求;不要片面追求大城市。
實現會計熱生態優化需要我們充分協調會計教育教學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生態因子,著眼于現在,放眼于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然而實現會計熱生態優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相關工作者充分了解會計專業教育教學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態因子關系,保證此生態系統中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促進會計教育教學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及會計行業的穩定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吳林富.教育生態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羅英迪.藝術熱的生態分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4]王加強.學校變革的生態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5]任麗.大學英語教學的生態分析與優化[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4):23-26
[6]盧凌慧.論會計外部環境對會計的影響及對策[J].經濟師,2013 (8):90-91.
[7]冀鵬飛.生態位視角下的秦皇島大學生就業問題探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8):227.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7.132
G64
A
1673-0194(2016)17-0229-03
2016-07-26符合此研究需要,可對“會計熱”問題進行合理梳理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