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妹
【摘要】民間童謠作為兒童的精神食糧正在逐步走向式微。本文擬從幼兒教育活動中找尋民間童謠傳承和發展的可能途徑和方法,從幼兒園活動前內容選擇、活動中設計和教學方法組織、活動實施中多領域靈活穿插、活動后組織延伸等方面探討民間童謠走進幼兒園,復活在其源頭——幼兒口頭的可能性策略。以期能讓民間童謠重回兒童世界。
【關鍵詞】民間童謠 幼兒園活動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031-02
童謠是和兒童同生共長的,是在兒童的口頭傳唱中實現代際傳承的民族傳統文化精品,是人之初文學中的精華。但隨著人們生活形態的變遷,傳播媒體的更新,主流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正在逐步走向式微。因此在講求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大背景下,民間童謠的傳承和利用就成為一個重要話題。本文將民間童謠擺放到它生命由來的發源地——幼兒口頭,探索民間童謠在大眾正規幼兒教育視野下的開發利用策略,旨在尋找某些繼承和發展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可能性路徑和方法,讓幼兒園教育擔負起喚醒這種文化記憶的責任。
一、民間童謠的概念
童謠來源于民間,擁有豐富的民間文化基因,是兒童所喜愛和傳唱的文學樣式。本文所謂民間童謠專指那些由民間集體創作的,經過一代代口口相傳模式流傳下來,內容上傳統、凝重,帶有一定的音樂性、韻律感,并蘊含了豐富的民俗文化、歷史蘊含的文化載體。民間童謠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瑰麗明珠,是熱鬧在兒童新鮮口頭上的文學之花。
二、民間童謠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價值
(一)有助于調節情緒,創設學習氛圍
民間童謠中有大量展示日常生活情狀和事物的內容,在幼兒園活動中應用民間童謠能給幼兒營造一種熟悉感和安慰感,在念唱中讓幼兒感受到某種與生活聯通的親切的學習氛圍。幼兒往往能在這樣熟悉而快樂的情景下逐漸調節情緒,放松身心,活潑好動的天性得以宣泄。而且只有當幼兒處于情緒愉悅狀態時,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進入到教師安排的教學中來。何況諸多民間童謠具有高超的幽默智慧,往往能調動孩子的幽默因子,創造快樂的學習氛圍。
(二)有助于激發興趣,促進語言發展
民間童謠沒有嚴格的規范和條例,隨性而成,但卻極其注重形式,展現出朗朗上口重音不重意的詩歌形式,句式上短小而簡潔,多以三字為主,三字句是兒童最容易念,也最喜歡念的形式。幼兒課堂中接觸這樣的語言材料可以極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汲取語言養分,使自己對語言的認知越來越豐富,從而為語言的運用打下堅實基礎。而且幼兒在念唱民間童謠中根據它強烈的韻律自然而然的學習并體會到一種良好的語感,這對于將來的語言發展、精神發展都是助益無窮的。
(三)有助于伙伴活動,促進人際交往
民間童謠中有大量是游戲歌,需要和同伴邊唱邊游戲,甚至也需要一個群體一起參與活動才能展開。在日常活動中將這些民間童謠吸納進來,整合進活動的方方面面將促進幼兒和伙伴交往、互動的機會,使他們在合作活動和游戲開展中學會合作和協助。特別是民間童謠中含有諸多游戲規則,幼兒能在這樣直白、鮮明、愉悅的游戲場景中自然而然地遵守,并學會和他人的合作、交往和互助,卓有成效地促進他們人際交往能力地提升。
(四)有助于傳播傳統文化,促進全面發展
民間童謠具有幾千年傳播歷史,包含了豐富的歷史蘊含和文化傳統,并且它具有歌戲互補的綜合性特色。在幼兒園活動中吸收民間童謠做素材,能讓傳統文化瑰寶重新煥發生機,并獲得合理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幼兒在接觸和學習這些綜合性文化元素過程中也能在身心愉悅的情境下,得到全面的鍛煉和發展,從而促進幼兒的全方位發展和進步。
三、民間童謠應用于幼兒園活動的教學策略
(一)擇優入選,活動前挑選適宜為先
民間童謠由于來自最樸素和原始的民間層面,往往隨性而成,帶有諸多率性而自由的元素,也包含了豐富而復雜的生活內容。但幼兒年齡小,他們的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注意力等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他們有符合自身年齡層次的特殊文學需求,因此民間童謠引入幼兒園活動的第一要素是辨別和挑選合適的文本作為教學內容。在民間童謠選擇上,一方面注意不同年齡層次的接受特點和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選擇從內容到結構和篇幅等與幼兒接受的適宜性相對應的作品。整體而言選擇一些富有游戲精神,有趣又有益,簡短而富有韻律感,語言淺顯直白并為幼兒所理解、熟悉、接近幼兒生活的民間童謠為最佳。如《斗蟲蟲》、《排排坐》等這類童謠,語句簡短,韻律鮮明,或伴有相關游戲可以邊唱邊做,或伴有現實生活觀念和道德教育可以邊唱邊領會習得。某些民間童謠也可以在教師主導下進行活動前的合理改編和創作,促使其更貼切而適宜地應用于幼兒日常活動,幼兒可以在念唱過程中再回自己熟悉而親切的生活中去,這份感覺可以為他們建構起已知和未知之間的橋梁,使學習的過程演變成快樂而幸福的事情。
(二)因材施教, 活動設計靈活多元
民間童謠形式上短小、簡潔,但在藝術手法、內容表現和價值蘊含上并不流于簡單。有的民間童謠雜合了多種藝術手法,形成一首童謠中豐富而多變的文學樣式。例如某些問答歌,一方面采用了一問一答的特殊藝術樣式,另一方面又嵌入了謎語的內容,因此幼兒園課堂活動中既可以設計成我說你猜的講述活動,也可以是一問一答,一問多答的文學活動,甚至可以設計成圍繞一個主題下的邊游戲邊念唱邊闡述的談話活動。也有的民間童謠極富音樂韻律和圖畫色彩等藝術元素,在幼兒園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把童謠故事化,編出有趣的故事情節,有利于幼兒理解、易于接受和掌握;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它的韻律感和畫面感等將其設計編排成藝術領域的活動,一邊唱一邊畫一邊做游戲。幼兒在相關情景和故事中動口、動手、動腦還動身體,這能極大地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它對幼兒的教育價值才可真正獲得有效的發揮。當然在具體活動組織過程中也可以根據童謠的特點靈活采用直觀法、情景法、游戲法等不同教學方法推進實施。例如端午節主題課程,可以在相關民間童謠引領下進行實地參觀游覽,故事講述表演,實物制作體驗等等。孩子們可以在各種靈活多元的活動形式和教學方法實施中了解端午節俗的由來、發展軌跡、地方活動組成等等。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民間童謠的理解和開發課程的不同目標和理念,以開放動態的模式靈活設計活動單元實施教學,深入淺出的進行教學活動,不拘泥于一時一地的固有模式,從而帶給孩子們別開生面的活動感受和人生體驗。
(三)融匯貫通, 活動實施多領域穿插
民間童謠很“小”,但這短小精悍的文學樣式卻涵蓋了廣博的內容,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民間童謠的形式也非常豐富,有游戲歌、催眠曲、故事歌、數數歌等。在日常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同一個主題引領下形成多領域、多角度、多方式的童謠開發運用模式。同一首童謠可以在教學伊始組織成語言領域活動,通過談話、講述、文學活動等課堂活動在幼兒的念唱和感受過程中熟悉童謠內容,習得相關語言,訓練幼兒口頭語言能力。隨后將之轉化為相關聯的藝術、健康、社會等各種可以展開的課程領域,形成適合幼兒的綜合性教學活動。例如手指操童謠,可以在一個主題引領下首先在語言領域設計成情景式課堂或游戲式課堂,讓幼兒認識自己的手指,并從手指的數量而習得數理邏輯,然后結合童謠應用手指創編手影戲,結束后利用童謠開辟藝術領域的手指畫活動,使孩子在教、學、做結合的多領域穿插中充分認識自己身體的特點、功能、應用技巧,感受手指的魅力。很多優秀的民間童謠是來自民間的藝術珍品,包含了豐富的內涵和韻味。選取適合幼兒教學實踐的民間童謠,能為師生打開一扇文學的大門,師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應用多種方式體味門后的廣闊天地和它的無窮魅力,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圖。
(四)滲透調節, 活動后續延伸促進幼兒發展
現在由于生活形式和環境、觀念的變遷,很多民間童謠缺少了念唱的群體條件、生活場景、語言環境等,但幼兒園則是幼兒群聚的環境。因此幼兒園在日常活動過程中,需要積極開發和利用這一良好資源,給民間童謠創造一個群體聚合,齊唱,齊念,齊玩的良性環境和場景。例如在課堂活動之外的晨間活動、班級日常區域活動、親子活動等活動過程中經常性開展民間童謠念唱比賽,知識競賽活動;每逢傳統佳節,開展民間童謠表演活動;幼兒園環境布置中加入民間童謠相關元素等。在這種活動過程中幼兒會產生一種同伴相隨的熱鬧感和真實感,情景性倍增,而且也擁有了和童謠相伴的游戲可能性,哼唱童謠時的參與度和趣味性就會自然而然的增加。這不但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創造力,更能提升幼兒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他們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再者幼兒身邊的撫育者也會被帶動起來一起參與童謠的念唱,在另一層面更促進了對童謠的吸收、轉化、闡釋和傳承,形成家校相協的良性循環。
民間童謠曾經是熱鬧在兒童口頭,儲存在人們心頭,甚至潛藏在大眾集體意識深處的民間文化瑰寶。因此在探討如何繼承并發展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如何復活民族文化的精華的當下,我們必須不遺余力地采用較適宜的方法調動兒童自身的積極性來走進民間童謠,為這個古老的文藝形式,尋找新的生命源泉。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歌謠論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55-56.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37.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