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權
[提要] 近年來,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代表產品P2P網絡信貸在中國發展如火如荼。但是,當P2P平臺展現其極大魅力的同時,各種問題頻頻發生。本文對我國P2P行業狀況進行分析,并從平臺監管、平臺自身和投資者角度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P2P平臺;監管;風險;征信制度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11日
一、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內涵
P2P(Peer to Peer)網絡借貸,也稱個人對個人的信貸,來源于P2P小額借貸。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革新與發展,P2P小額借貸實現了從線下模式到線上線下并行的模式,由簡單變得復雜。P2P網絡借貸平臺應運而生,該平臺主要是出借人在收取一定利息的前提下,通過第三方平臺向借款人提供小額貸款的金融模式。P2P網絡借貸是現代信息科技與民間金融組織形式結合的產物,通過一定的交易制度設計,使傳統的通過金融中介機構借貸資金的低效率高成本的資金借貸模式轉化為高效率低成本的資金借貸模式。中小企業和個人可以在P2P平臺上籌集資金,而個人和機構也可以將閑散的資金貸放出去從而獲得一定的收益。P2P平臺作為服務中介的角色,是民間借貸的信息提供者和交易撮合者。同時通過現代支付方式,搜集交易與行為信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處理技術,發展個人信貸體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二、我國P2P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不斷顯現,世界進入新格局,中國進入新常態。在“一帶一路”戰略和亞投行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活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持續轉型升級,進入“全民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企業創新發展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支持。在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大背景下,銀行壞賬不斷攀升,惜貸情緒嚴重,即使央行頻頻降息降準,但資金流入實體經濟并不通暢。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依然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很多企業及個人紛紛轉向門檻較低的P2P網絡借貸平臺。
P2P是一個正在興起的借貸融資平臺,立法監管機制尚不成熟,在其惠及大眾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一是缺乏相應的監管者以及完善的監管制度。雖然在《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中,P2P平臺已被劃歸銀監會監管,但網貸平臺得不到有效監管的問題依然很嚴重。例如,“鑫利源”平臺在跑路之前即高調發出公告,說自己即將跑路,此舉實屬罕見。這種“跑路公告”的做法明顯是對監管者的挑戰與蔑視,完全沒有將監管者放在眼里,甚至可以視為是向監管者下達的戰書;二是針對網貸平臺的監管細則尚未出臺,平臺仍然處于肆意生長的狀態。由于沒有準入門檻,一些只有幾百萬資本的平臺也申請上線,致使行業充滿了實力薄弱的小平臺,一旦風險積聚集中爆發,平臺極易破產倒閉或跑路,這將嚴重損害投資人的利益,并且更進一步惡化社會信用環境;三是征信制度不完善,不能將征信制度建設與P2P平臺的建設聯系起來。外部監管的缺失與信用記錄信息的空白,使得我國網貸平臺的風險控制幾乎完全依賴于內部控制,而大多數平臺缺乏成熟的內控機制與風險管理機制,這必然增加了平臺的壞賬風險和運營成本;四是平臺不規范經營引發欺詐問題。有的P2P平臺自成立之時就是一個偽P2P平臺,他們會與一些借款人合謀偽造各類憑證,如利用虛假身份編造虛假收入、資產證明以及虛構借貸用途,以此進行圈錢、自融資、辦資金池,最后倒閉或者跑路。更有甚者,一些平臺將借得的資金用于非法行為或限制性行為,比如為不法分子洗錢,來源非法的資金被平臺貸出,再以收回貸款的形式洗白,此行徑影響更為惡劣。
三、對P2P平臺監管的建議
(一)盡快設立監管機構,規范市場。盡管2015年央行等十部委發布的文件《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將P2P平臺劃歸銀監會監管。但是在P2P平臺問題頻發卻遲遲得不到解決的尷尬局面下,國家應該設立更多的機構并分別管理。第一,應設立一個機構管理行業準入,該機構對每個申請進入的平臺進行詳細調查,確保平臺的合法合規性。此外,還應建立官方數據系統,將所有平臺的注冊地、注冊資本金、股東身份、從業人員資質、信息系統安全級別、項目來源等具體信息詳細公示,以彌補信息不對稱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第二,還應設立相關機構監督管理借款人的資金使用情況,并定期公布資金運轉結果,如果出現問題,還要更改風險及安全級別;第三,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投資人一般不會給純粹的信息中介平臺投資,因此,這類平臺在我國難以生存發展。在社會征信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的違約成本將隨之提高。只有在市場環境優化后,P2P才能展現其作為信息中介的本質屬性;第四,設立相關機構管理行業退出問題,如同公司上市后無法繼續運營有相應的退市制度使其合理退出股票市場一樣,P2P平臺出現問題以至無法繼續運營時也應按正規程序破產倒閉,而不是跑路。按照這個思路,國家應該盡快安排相應的制度措施讓平臺善始善終,而非無疾而終;第五,仿照2015年推出的存款保險制度,P2P平臺可以與保險公司合作,為投資人的資金保險,這樣當平臺無法提現或破產倒閉時,投資人可以得到最大保障。當然,這可能需要投資者付出較高的保費。多方機構分層次監管不僅可以減輕銀監局的負擔,還明確規定了各自的責任與義務,一旦出現問題,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具體出錯的環節,避免了各部門互相推諉責任的現象,以此最大化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二)建立行業準入門檻。P2P監管的具體細則尚未出臺,平臺魚龍混雜。如果行業規范出臺,對P2P行業的準入門檻加以限制,比如規定P2P平臺的最低注冊資本不得少于1億元人民幣,這樣,就可以將那些實力薄弱的小平臺和心懷惡意的平臺拒之門外。當所有平臺有雄厚資金做后盾的情況下,可以承擔更大的風險。此外,還應由相關機構為P2P平臺頒發執照,一方面可以提高平臺的合法合規性;另一方面可以推動我國社會征信體系建設。
(三)對于平臺的性質應該有一個更明確的規定。P2P平臺應建設成一個純粹的中介平臺,該平臺僅需要負責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評估和貸款的風險定價。與此同時,該平臺要實現充分的信息披露,風險暴露,從而引導投資者進行分散化的投資理財管理。此外,提供專業的投資工具以及投資分析師為投資者提供相關服務,平臺與資金的使用不發生任何聯系。
(四)加強資金監測和風險監測。必須強制要求P2P平臺落實客戶資金第三方托管制度,托管銀行應當加大對相關資金賬戶的監管力度。針對風險監測,除了平臺之外,資金運用端也是P2P風險監測的重點,只要資金來源透明,風險就會隨之降低。
在行業自律方面,監管機構應引導P2P平臺合規經營,平臺自身要對P2P行業的定位有清晰地認識,堅守底線,堅持資金來源、使用透明,絕不非法集資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此外,監管機構還應積極引導企業完善數據保護系統和建立風險評估制度,提高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和信用風險防控能力。
四、對P2P平臺的建議
如果對P2P行業按如上方式進行整治,走持續發展道路的目標對于網貸行業來說,將不再是難題。對于P2P行業自身來說,應該走創新發展模式,比如在產品端設計、資金來源端等方面進行革新,從而打造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以期獲取有別于傳統金融的錯位利潤。
P2P平臺可以從客戶資金需求角度出發,將資金的期限、效率、使用限制、保證方式等方面綜合起來進行產品創新。一方面可以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又滿足了客戶的差異化需求。對于行業中的錯位機制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客戶上的錯位,由于我國銀行的體制機制問題,一些借款人無法通過銀行獲取貸款,因此網貸平臺可以選擇這部分銀行滿足不了的客戶;二是時間上的錯位,企業運營過程中難免出現突發性的資金需求,這時網貸平臺就可以進行補位;三是保證方式上的錯位,與傳統金融中介機構相比,P2P有其獨特的專業與資源優勢,這為選擇有別于銀行的保證方式提供了條件。不難發現,傳統金融在產品的靈活性、制度的可變通性、執行效率方面,因體制限制而滯后于市場需求。但是,P2P平臺在這些方面就不受限制,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成本優勢,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從而填補市場空白。如果P2P行業按以上建議作出相應的改善措施,那么隨著金融體系的完善和市場效率的提高,網貸平臺就可以將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社會問題中發揮重要作用。
五、對投資者的建議
從調查數據看,目前投資者對網貸的態度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部分投資者風險意識相對較低,僅關注平臺提供的高收益,而忽略了投資風險,當平臺出現問題時,往往血本無歸。而另一部分投資者在目睹了e租寶等平臺的惡性事件后,風險偏好過于保守,對其望而卻步。但不論如何,P2P的出現及蓬勃發展表明其是有強大的市場內在需求。因此,可以斷定行業將會不斷向前發展,投資者可以考慮選擇其作為一種投資方式。但是應該注意以下一些問題:首先,在選擇投資平臺時,應挑選運營時間較長、規模相對較大的平臺,這樣的平臺通常安全性較高;其次,仔細分析、篩選平臺提供的投資項目,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專業知識評估項目的可行性,進而選擇是否進行投資。
P2P是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金融創新,部分投資者不能因為出現的問題而將其亂棍打死。在房價高企,股市期貨等金融市場步履維艱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可以將目光轉向P2P,分散化投資,在控制風險的條件下,獲取合理的收益。需要資金的小微企業及個人可以不再受制于銀行貸款這樣的條件嚴格、效率低下的傳統融資方式,更多的借助網貸以及類似平臺或融資項目獲取資金。在相關監管機制和社會征信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其內在需求會不斷擴大,前景也更加光明。
主要參考文獻:
[1]李雪靜.國外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及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7.1.
[2]方珈.我國民間金融風險監管法律制度研究[J].浙江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3.12.1.
[3]黃震.美國P2P行業的發展與監管[J].網絡轉載,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