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瑛
[提要] 工匠精神提出背景下,工匠型人才培養非常必要。人才特質與其長期接觸的各類知識密切關聯。高等教育體系中,課程作為重要載體在其內容表達以及實施過程中呈現多元知識形態。以課程內容作為主要改革對象的課程群建設事實上是對于知識的優化整合。以提高人才培養效果為目的,深入工匠型人才內涵,分析課程及知識呈現對人的影響,探索課程群知識促進人才形成的途徑。在此基礎上,提出適應工匠型人才培養的課程群知識構建思路。
關鍵詞:課程群;工匠;知識構建;人才培養
本文系浙江萬里學院2015年校級教學改革項目:“面向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的創業項目評估課程群建設研究”階段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14日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是中國發展制造強國的關鍵,是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工匠型人才的培養,教育承擔著極大的歷史性責任。教育體系中,高校通過強大而完整的文化知識影響人的塑造。尤其是課程,作為最迅速的知識傳遞途徑,不僅產生基于內在標準判斷的知識價值,也針對具體情境的需要,產生作為其他外在事物的工具、手段的知識價值。然而,當大量的課程伴隨知識充斥學生大腦時,未經有效整合的內容因冗余、凌亂、陳舊、固化等特點并未有效提升人才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反而增加其負擔。這并非課程知識的原本意圖,更遠離教育的初衷。
針對高校課程設置中學科內容龐雜、知識點重復、脫離社會需求等問題,課程群改革作為方案之一順應而生。當前,在計算機科學、經管財會、機械電子、語言文學、工程等許多專業類目下都有相關探索。但從研究成果來看,基本內容均是各學科課程群的具體建設方式,而關于課程群改革總體構想、一般性框架設置、指導性策略的研究寥寥無幾。為達到較好的課程群改革效果,為各學科課程群建設提供指導,實現課程知識對于人的意義,有必要進行頂層設計,探索知識構建。
工匠型人才,不僅需要專業技能型知識,也需要其他多維知識,并通過教學這一過程促進形成能力。正如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通過這種方式,教育實現其目的,影響人的氣質、能力和性格,并形成所謂“精神”的東西。
一、工匠型人才的內涵
工匠,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有工藝專長的匠人。《逸周書·文傳》:“山以遂其材,工匠以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賈以通其貨。”《荀子·儒效》:“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斵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古有“士農工商”四民之謂,其中的“工”就是工匠,作為職業的一種代表。一般來講,工匠精神意味著專業、認真、敬業、獨立、專注、踏實、執著、精細、完美。更多時候,工匠所呈現的,是以匠人為載體的綜合形象。
新時代下,經濟社會變化更新了人才成長背景。大量信息的涌入、速度與效率的要求、高科技的快速更新、文化和價值觀多元化等對于置身于此背景下的群體構成沖擊。基于社會適應性,新時代的工匠應該在傳承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嚴謹專注的原始氣質基礎上,兼備如下特點:
(一)專業專注。工匠首先是專業性人才,具有一定的技能,從事專業的事務,并依靠其獲取相應的收入。通曉自己事業的基本知識,有著較強的業務處理能力,能生產精良品質的產品。做到專注,對物質了解非常透徹。愛崗敬業,面對速度和效率的沖擊,依然能秉承專業原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為專注故而專業,因為專業所以能創造卓越的產品。
(二)質樸忠誠。從做人做事的角度看,工匠應該是誠信的。忠誠于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不欺騙,不做假,對產品負責。忠誠于自己的崗位,認真敬業,對產品忠誠、對客戶忠誠、對自己忠誠。他是一種品質和信用的代表,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無比敬愛,一絲不茍。
(三)堅持執著。耐心對待工作,為了達到產品的精雕細琢,做到堅持和隱忍。之所以卓越非凡,是因為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在浮躁時代堅守著一種情懷,對精品堅持和追求,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堅韌以及精工細作的執著。
(四)開放創新。對外界信息充分感知,又能夠恪守內心的寧靜。當代高科技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不只停留于原始事物的雕刻,也不僅僅因為速度就放棄了品質,而是對行業具有敏感的感知力,把握事物發展方向,以創新的理念實現速度和品質之間的兼顧,帶動產品的設計和創新。
所有這些特性,都是可以培養的。正如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K.Anders Ericsson所說的那樣,高手是可以通過反復訓練而成就。雖說大學教育更多是以知識交流的方式展開,但是在互動反復過程中,可以實現轉識成知,轉知成智,化知識為能力,化知識為美德。故而有效的課程知識建構,有助于工匠型人才的形成。
二、課程及知識呈現對人的影響
課程的作用至關重要。美國的歷次高等教育改革中,落腳點最后都是課程改革。正如莫里校長曾說過的那樣:當一個學院處于被遺忘的邊緣時,毫無疑問對它的回應應是課程修訂。以知識為核心的課程教學,對于人才的影響途徑如下:
(一)課程通過專業架構,提供核心知識。靜態的課程體系以最集中的方式提供學生專業核心領域內容,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知識結構。這種知識將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其素質。對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員而言,所謂能力特指其運用專門知識解決問題以及創新知識的素質,所以良好的知識結構亦是受教育者能力建構的必要基礎。
(二)知識影響認知,成就人的心智。19世紀耶魯學院在自我表述中提到,“每個學員考慮他的學生時都應當認識到他學習的主要結果是要獲得了解上帝的才智,并相應地過一種思索的生活”。知識之于個人,合宜的功用應是提高每一個人過獨立的、明智的生活所必需的見識程度和思考能力。知識不是虛妄的玩物,它是用真理和智慧的首要原則來解決無糧之困,使之免受自身的無知和別人狡詐的玩弄。
(三)知識促進精神氣質的形成。在人類文明的早期,知識和人類的內在性相關,即和情感、宗教倫理或智慧等因素相關,尤其是早期的中國傳統這一特點更為明顯。專業知識重在提升技能,實現工具性目的,缺乏能讓人產生情感共鳴的體驗性內容。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多需要的是有個性的、具體而又生動的充滿情感性的知識。事實上,課堂教學中所伴隨的育人理念、文化氛圍、信仰傳遞等所形成的隱性知識,以及人文學科知識體系生動與獨特的內容常給人帶來更多的鼓舞和情感共鳴,使其不再是單一的機械式工具,更有助于成為一個思想鮮活的靈動的充滿精神氣質的個體。
(四)知識影響創造力和創新性。過程屬性是教育的基本屬性。課程教學環節,在教育要素交互作用的變化和發展過程中,師生在信息溝通、情感交融、思想交流的基礎上,達成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當中除了將知識轉化成素養和能力,還有新的生成內容,而生成的核心就是創造。有效把握課程知識交流的過程,將隱性內容顯化,促進產生新的觀念、思想、知識、能力等,對于創造力和創新性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課程群知識促進工匠型人才形成的途徑
課程群建設1990年為了教育改革的目的而提出。北京理工大學王嘉才等首先提出要注重“課群”(課程群的最早稱謂)的研究與建設,指出課群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對教學計劃中具有相互影響、互動、有序、相互間可構成獨立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的相關課程進行重新規劃、設計、構建的整合性課程的有機集成。據此原理,課程群獨特的知識呈現方式從多途徑促進工匠人才的形成。
(一)拋卻零散性特點,提供整合性知識。課程群之所以要將課程進行整合,是希望根據專業和崗位的要求,將自成體系的課程組串起來,提供有機結合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在知識的積累過程中,獲得對于學科的總體概念能力,并且知曉解構方式。理解業務之間的關聯,逐漸洞悉業務的原本樣子,獲得對于事物如臨其境的深刻感受。相反的,擁有雜亂無章的多方面的知識的人,看似博學,喜好談論,然而他們已經沒有必要的平靜與理性來感受真實的現實了。他們用一些含糊不清,又搖擺不定的詞匯與概念替代了對現實的感受。課程群呈現的整合而連貫的知識,有助于奠定學生業務根基并形成專業基本技能,為日后的精益求精打下基礎。
(二)知識的融會貫通提升思維力,促進效能感,并引發對于事物的熱愛。熱愛是長期持久關注的結果。零散的知識帶給人對于事物的表層理解,而在向互相關聯有機結合的知識體系層層深入的過程中,事物的本質屬性開始浮現,隱性知識逐漸形成,靈感不斷迸發,同時對于知識開始融會貫通,逐漸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在此認識過程中,雖然新的問題層出,但已得到初步提升的思維力助推求知欲的擴張,促使個體在迷惑——探索——靈感——新問題——再探索——再解決的循環反復過程中激勵自我效能,激發創造力,在獲得解決問題的滿足感中形成對于事物的熱愛和癡迷。所以,在向整合性知識深入的過程中,個體不僅洞悉知識的本質,也獲得探索的快樂,容易產生創新性成果,進一步激發對于事物的熱愛。
(三)心無旁騖的持續投入,促進專注力的形成。對相對協調統一的知識長期而又持續的吸收、探究、反饋、輸出,使得大腦心無旁騖的持續在一個領域中反復訓練,有助于專注力的形成。從歷史經驗來看,專注的人都是在一個領域中長期思考后達到極佳的境界,從而產生創新性成果,如牛頓、阿基米德,等等。課程群正是通過連貫的課程體系,不斷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和認知,進而達到專注。而大量的碎片化知識只是讓學生的思維呈現分散割裂的區塊形態,這種狀態只能導致在同一層級上的不斷擴散。所以,有效的課程群知識架構,以及客體知識與學生主體之間的有效結合,能夠對人才能力的提升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構建課程群知識體系培養工匠型人才的思路
(一)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構建體系相對完整的課程知識結構。基于社會及崗位對工匠型人才的要求,將若干門在知識、方法、問題等方面有邏輯聯系的課程加以整合,目標是滿足人才就業所需的基本知識。進行崗位人才核心能力分析,將最為重要的二三門課程作為關鍵核心課程,其他作為關聯課程。從知識的厚度、寬度和深度三個維度確保知識結構的合理性。用知識厚度確保學生獲得全面的崗位所需基礎知識;用知識寬度擴大學生視野和知識面;用知識深度塑造通曉專業領域內最先進、精深知識技術以及學科前沿的專業型人才。在保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精簡課程,避免過多的重復,將學生的大腦從繁雜的信息海洋中解放出來,留下更多思考和創新的空間,實現自主、獨立、創造。以有效的課程知識確立結構靈活、體系完備的知識價值觀,不斷增強課程知識對現實學習生活、當下社會生活以及未來職業生活等的適應性,切實擔負起課程知識的工具責任。
(二)以廣義的角度進行多元知識呈現,體現層次性。所謂知識,不能僅限于專業術語、公式模型、操作程序等,塑造工匠型人才的氣質,應該包括專業、專注、進取、求精等在內的、廣泛的內容。從廣義的知識觀角度看,傳統的智育目標都可以歸結為知識對人的培養。氣質修養的形成,除了需要專業技能的訓練,還需要人文知識的熏陶;除了理論知識的探索,還需要實踐知識的深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應該在充分理解知識如何塑造人的基礎上,進行課程之間的架構和關聯,實現多元知識呈現。
在層次方面,“課程群首先應該優化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注重知識內容的滲透、融合與銜接,盡量合理避免內容的重復,從而提高課程整合化程度,完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有全局的觀念,盡管每門課程有自身的知識深度和側重點,但也要避免各自為政,要恰當處理和其他關聯課程的交叉,互補銜接、集合統一。在內容方面,兼顧基于歸納演繹習得的命題式知識、基于親自經驗習得的經驗知識;關于事物及其關系的陳述性知識、關乎任務及其操作的程序性知識、關乎物的自然科學知識與關乎人的人文知識等關系。借此,實現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
(三)在課程知識體系構建中融入文化元素,培養靈動的德才兼備的個體。教育的目的,不是將人培養為機器,而是在物質的世界中找到存在感,找到創造和創新以及知識構建的樂趣,讓生命鮮活起來,找到靈動的生命。在教育塑造人的過程中,知識對于人的影響是強大的。長期學習什么樣的知識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其成為怎樣的人,學生的人化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積累具有人性化意義知識的過程。所以,需要在課程知識體系中,融入文化因素,將它作為課程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這些知識將引領學生去思索學習的意義,正確對待專業技能與做人做事之間的關系,真正成為德才兼備的個體。另外,課程教學的過程,事實也是隱性的文化互動過程,因為在此過程中,以何種角度向學生揭示知識的內涵、以何種態度引導其面對學習中的問題、以何種價值觀看待爭議性的問題,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會培養出怎樣的人。工匠型人才的形成,需要文化的力量。
(四)創造知識學習中思想解放的情境。當前普遍呈現的現象是,將知識奉為信條,基本的知識目的卻旨在以儲存外部知識技能為歸咎高強度、大密度、精細化、制度化的訓練體系;加上當前教師采取幾乎極為類似的方法向學生傳遞、講授教科書知識,思想的創造力極大被壓抑。書本的知識是確定的、規則性的,然而一味承襲規則性的知識不去解放大腦是有害的,制約了創新性思維的形成和創造力的發揮。所以,不能以知識的名義將思維禁錮和綁架,應該實現思想解放。
這就需要在核心知識體系的基礎上,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探索未知的世界,多去參與實踐性場景,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實現質疑、批判和思考精神,讓個體的頭腦活躍起來,在此過程中實現知識建構,演化創新的內容。另外,多利用課程教學中的群體互動機制,相互交流、質疑和批判,讓知識流動起來。
總之,工匠型人才素養的提升,可以通過多維知識熏陶和反復訓練達成。課程群改革可以此為內容,提升改革效果,促進人才培養。但是,各學科如何具體運用實施,還有待學者進一步探索。
主要參考文獻:
[1]張良,靳玉樂.論課程知識的內在價值及其實現[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6.
[2]李雪飛.美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與課程改革之路——一種歷史的視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6.11.
[3]俞婷婕,眭依凡.大學課程與人才培養——基于大學教學理性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12.
[4]劉云杉.“知識改變命運”還是“教育使人不被命運所擺布”[J].探索與爭鳴,2015.6.
[5]丁來先.知識論與詮釋學:導向差異對精神體驗的影響[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6]郭元祥.論教育的過程屬性和過程價值——生成性思維視域中的教育過程觀[J].教育研究,2005.9.
[7]陳建俞,劉少雪,洪君.從課程設置看美國免疫學博士的專業知識結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0.
[8]允春喜,秦延紅.以課程群為核心的資源優化與人才培養研究[J].科學與管理,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