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 陳智慧
[摘要]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務。目前,“90后”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體,特殊的成長背景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性格特征,導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收效甚微,甚至不被“90后”引起重視。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認識到這一群體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生長性需要缺失現象,只有將激發這一群體的生長性需要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被動化”困境才能得以改善。
[關鍵詞]生長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被動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02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1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首要任務,將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有精英教育進入大眾教育時代,高校育人環境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不斷改善,不斷完善;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雖然有了顯著提高,但是當代以“90后”為主體的大學生群體,卻逐漸被物質化,換句話說,就是“90后”的大學生群體沉迷于各種物質滿足,缺乏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內心沒有對生長性的需求和追求,這一現象導致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陷入“被動化”困境。
一、生長性需要的理論溯源
(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由現代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動機理論》首先提出。該理論將人的需要視為層層遞進的關系,呈金字塔狀排列,由塔底至塔尖,將人的需要由低級到高級依次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個層次。這五個層次當中又分別包含著許多更具體的需要。如生理需要指人對食物、空氣、水、性和休息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人對生命財產、秩序、穩定,免除恐懼及焦慮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是在前兩個需要基礎之上而產生的,是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追求愛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希望自身有穩定的社會地位,并且能夠得到他人認可與高度評價,自尊與他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視為個人成長中最高層次的需要,指人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潛能,并通過潛能的發揮不斷完善自己,實現自己理想信念的需要。
從這個理論可以看出,人對需要的渴望,是主體成長、發展的重要內驅力,是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活動、開展工作的源泉和出發點。只有當人的內在需要被激發或有內在需求時,才會自覺主動的通過行動讓需要得以滿足時,這種情況下,人才會有思想追求,人的精神生活也才會變得更加富足。
(二)生長性需要的理解
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其中直接與個體生存相關的需要,被認為是較低層次的需要,也叫做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在缺失性需要滿足之后出現的需要,被稱為高層次需要,又叫做生長性需要,即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可見,生長性需要其實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一個人只有激發了對這種高層次的需要追求,才會渴望獲得精神財富,才會產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觀能動性。
二、“90后”大學生生長性需要缺失的現狀
(一)成長背景的特殊性導致大學生生長性需要缺失
當代高校大學生以進入"90后”時代,成長于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從小生活無憂;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也成為“90后”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喜歡新鮮事物,思想開放,但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卻不高;又者,受計劃生育的影響,90后多為獨生子女,受父母長輩的溺愛,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機會,顯得自我、過分追求個性;“90后”沒有經歷過歷史、政治和經濟的動蕩,而相對于成長在改革開放時代的家長來說,他們希望給自己的孩子一個高質量的生活,很多情況下父母成為了孩子的“錢包”,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更趨向于對物質條件的判斷。另一方面,“90后”從接受小學教育開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一直處于副課的狀態,不被重視,再加上他們經歷了多次教育改革,體驗了“減負”和“素質教育”,但實際上,卻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心理上的焦慮與不安,使得他們對父母產生了更多的依賴,拒絕成長,失去目標。
從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視角來看,“90后”獨特的成長環境,必然導致兩種問題的產生:第一,從出生起,缺失性需要就能夠被家庭很好地滿足,不用付出任何努力,他們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就得以滿足,從小無憂的生活,使得他們過分安逸,甚至過分沉迷于物質世界,過分享受沒有追求的生活,他們更愿意把自己未來的發展教育交由父母決定,這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逐漸迷失,失去理想信念;另一種則是由于經濟或學習造成的巨大壓力,使他們較為低等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即使走在追求生長性需要的路上,也會因為遇到種種困難而退縮、害怕,最終安于現狀,得過且過。這兩種現象都是由于成長背景給“90后”帶來的生長性需要缺失的現狀。
(二)生長性需要缺失給“90后”帶來的性格特點
首先是責任感的缺失。愛默生曾經說過:“責任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它是一種偉大的品格,在所有價值中它處于最高的位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標是為了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和道德素養,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可見,責任在整個道德體系的核心,是每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自覺應當承擔的義務,也包括承受因個人不道德行為產生的后果。責任感是指一個人在自覺地承擔和完成對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分內之事后的一種情緒情感體驗,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責任感激發他們樹立這一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依賴于社會的細胞——每個社會成員將責任感作為自己的道德基礎。當代“90后”大學生要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樹立遠大理想信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但是,由于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對生長性需要的缺失,使得當代大學生普遍出現了缺失責任感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庭責任感匱乏,父母兒時艱苦的成長環境和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使得“90后”成為家庭獨一無二的寵兒,他們無條件的溺愛,無條件的滿足,使得部分大學生只知道享受權利,忘記了自己應盡的義務,甚至不明白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無論做什么,他們只想到自己應享受權利,而沒有應履行義務的意識,更不要提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的意識;二是社會責任感匱乏,市場經濟的發展,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部分大學生只在乎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沒有主人翁意識;三是群體責任感缺乏,“90后”大學生是獨生子女,“自我中心”在他們身上更為明顯,缺乏群體生活經驗使得他們做人做事顯現出強烈以自我為主的行為模式,權利與義務不對等;四是缺乏自我責任感,即沒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常常會沉迷于網絡,厭學、逃學,無志向可言。
二是生活激情的缺乏。大學生正處于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段,大學生活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積極的生活態度是大學生求學進取的前提條件。一個人的外在行為,是受到他內在需要而激發的,簡單地說,就是當你覺得餓的時候,對食物有需求的時候,我自然會去獲得食物以滿足內在的需求。我們前面討論了在當代大學生中出現了生長性需要缺失的現象,也就是他們對愛與歸屬,對尊重,對自我實現中的某些方面,甚至是三者都沒有需求。因此他們的生活狀態是十分消極低迷的,主要的表現有:性格孤僻,孤獨感強,人際交往能力差,喜歡獨來獨往,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對生活、學習有種種抱怨,怨天尤人,滿腹牢騷,抱怨社會、抱怨學校、抱怨父母;遇到挫折愛找借口或刻意回避,不愿直面困難,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缺乏面對失敗的勇氣和在失敗中總結經驗的能力;生活學習沒有目標,沒有動力,對未來沒有規劃,迷茫度日。
三是精神追求迷失。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依賴于人們精神追求的動力,“90后”大學生必須從前輩手中接過建設祖國的重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登上歷史舞臺,只有內心有實現這種高層次需要的愿望,才能激發這他們要努力成為具有高素質能力的踐行者和示范者。但是近年來,在這個群體出現了許多令人反思的現象,如某大學女生的“露腿畢業照”、“媚富”事件等。這些都表明,當代大學生生長性需要的缺失是相當嚴重的,而直接后果就是徹底在精神追求的道路上迷失,自我價值與金錢劃上了等號。唐駿說,當代大學生最缺的是,他們沒有人生的夢想和追求。大學生的精神源于內心對生長性需要的需求,生長性需要的需求激發大學生這一主體對意志力、目標、個人魅力、職業精神四種精神追求的主觀能動性,相反,缺乏對生長性需要的需求,主體對精神追求都顯得毫不在乎。
三、大學生生長性需要缺失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一)大學生生長性需要缺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被動化”的困境
大學生生長性需要缺失導致第一課堂教學死氣沉沉。第一課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授理論知識的主陣地,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第一陣地。然而以“90后”為主體的大學生,受成長環境、社會思潮等影響,雖然年齡已經成年,但個人追求仍停留在物質追求層面,即對生理安全的低層次追求,只要這些需求得以滿足就皆大歡喜,而在金錢之上的更高層次的需求,如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的需求未被激發,或只有極小部分被激發,靈魂中缺乏信仰,導致進入大學沒有目標,對于未來沒有計劃、沒有理想,更不能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相聯系,而僅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課堂上不論是講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還是毛澤東思想概論等,這些對于他們來說都是不重要,不符合個人追求的,寧愿睡覺、埋頭玩手機也懶得聽一聽這些指引祖國前進、發展的理論。教學主體的毫無興趣必然導致教師的無心施教,因此,第一課堂教學的死氣沉沉已成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動化”的最大困境。
大學生生長性需要缺失導致第二課堂教育流于形式。第二課堂是學生在課余生活時接受教育的地方,當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課堂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效果時,第二課堂必然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陣地,近年來,高校花了大量時間創新第二課堂教育方式,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希望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實踐創新活動激發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追求。但是,當“90后”大學生無法主動從對缺失性需要的滿足上升到對生長性需要的渴望時,面對校園文化活動、面對實踐活動,除非有強制性要求,他們更多的選擇是不參加,寧愿在宿舍睡一整天,玩一天游戲,看一天韓劇,也不愿意走出宿舍。這樣的現狀使得很多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時非常無奈,因為大學生自身需求未被激發,所以只能被動的參與一些活動,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重形式,輕成效”的現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被動化”成為高校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二)運用大學生對生長性需要的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轉向主動
如前文所述,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通過有效的途徑激發大學生對生長性需要的追求。生長性需要是高層次需要,包括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也就是對社會關系的需要,宿舍、班級、各類學生組織都是大學生拓展社會關系的場所,而這些場所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陣地,追求實現愛與歸屬的需要的主體,必然會主動參與這些場所的活動,在活動中實現這層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他人尊重和集體尊重,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學會尊重他人,主動承擔集體責任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有當主體主動意識到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并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在生活中拼搏、努力時才能得以實現。
大學生對生長性需要的追求有利于重塑其價值追求和精神追求,進而發揮其自覺自主接受教育的能動性。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認知的活動是一個主動過程,學習者不應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決定性因素,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必須成為互動關系而不是被動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滿足大學生各個層面的需要,可以有效把握思想政治受主體的內心思想和意識方向,只有將人的行為和心理看做一個統一有序的過程,才能了解教育主體的需要及其特點,通過這種思路值得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發揮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觀能動性。
深入思考,探索拓展激發大學生追求生長性需要的途徑,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動轉向主動的關鍵,要求教育者必須認識到生長性需要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關系,即大學生對愛與歸屬的需要是對社會關系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自我認知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對自我提升的需要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才有了改進的方向。以尊重教育主體為前提,以重視和滿足大學生對人際交往、自我認知、自我實現的等合理需要為起點,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文化熏陶,通過適當地運用目標激勵、榮譽激勵、情感激勵、信任激勵等措施開展引導教育,引起教育主體共鳴,激發教育主體接受教育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轉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被動化”局面。
四、結語
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為高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轉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被動化現狀,關鍵在于了解激發大學生生長性需要的源點,通過合適的手段激發大學生對生長性需要的需求,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才能提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厘清生長性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系,才能把握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有被動轉為主動。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