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則是語言的根基,二者有著緊密的聯系。大學英語教學在20世紀80年代就達成了是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雙重體的理念共識。英語教材是實施大學英語教學的必備工具和核心組成部分,對是否能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有效實施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等有著重要影響。然而目前大學英語教材中多存在中國文化不足現象,很大程度阻礙學生跨文化能力發展。對此,本文則以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現狀及缺失原因為切入點,提出改進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內容措施,望為培養出高質量跨文化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材;中國文化;缺失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12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6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從而適應我國國際交流和社會發展需求是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之一。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多存在學生不用能英語主動且有效的輸出中國文化的情況,此情況被稱為“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教材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材料。然而,大學英語教材中的內容多以歐美文化知識為背景,設計中國文化的內容少之又少。
一、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現狀
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材有《新視野大學英語》和《新編大學英語》等多個版本,但是,上述教材都普遍以英美等西方文化為主,中國文化缺失嚴重。由于學生長期接觸西方教學材料,多數學生運用英語對西方文化時尚能侃侃而談,一旦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文化時則不能用英語正確表達。有研究學者在西方學術訪問時期發現,當美國或英國等民眾請中國留學生談論有關中國國內發生的各種事件時,多數學生十分茫然。許多英語學習者因為長期受到英美文化的“侵蝕”及專注模仿西方人民說話,導致對英語國家的認同程度超過自身國家和母語文化清空等現象,一定程度了成為了西方文化的“傀儡”。
本文以某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為例,共120名,研究學生在教學中使用《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和讀寫課程。采用定性(訪談)和定量(調查問卷、測試卷)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其中定性方式中的訪談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對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是否能準確獲得英語表達學習資料及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學習內容是否滿足自身所需。測試方面則將中國文化詞語翻譯英語,包括學生學習中所用的如剪紙、旗袍、長城、元宵節等教材內題項,同時還有選自《英語話中國》5個教材外題項(紅樓夢、孫悟空、孟子、筷子、京劇)。問卷調查內容則包括學生對中國文化內容偏好、掌握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及自己感興趣的中國文化內容等多個方面。研究結果顯示,首先需學生對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需求及對教材編寫建議,多數學生希望在英語教材中增添更加詳細和更具有系統性的中國文化內容,部分學生表示自己學習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素材的愿望較為強烈,也指出自身很少在課后閱讀和中國文化有關的英語材料,說明有必要在英語教材中增添有關中國文化內容。
另外,學生在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方面受教材影響。根據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測試成績統計的情況,可得知,學生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有待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基本上都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通過訪談,多數學生會下意識的借助英語教材進行交流,由此可見教材對提高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作用。然而,多數學生表達教材外題項中涉及的相關中國文化詞匯以及翻譯此類詞匯方面存有困難。
二、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缺失的主要原因
首先教材編寫過于西方化;由于學生長期接觸西方教學材料,多數學生在談論起西方的風土人情和時事政治都能侃侃而談,而向西方國家人民介紹中國時,往往不能用英語流利的表達,從而出現在交際中不知如何用外語表達本國文化的尷尬境況。主要因為大學英語教材中缺少中國文化元素內容。此外,要求學生能較好地掌握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目標,如果不能用恰當的英語表達母語文化或對母語文化不了解,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然而我國現有的多個大學英語教材版本中,一般英語閱讀材料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占據較重比例,也是學生學習英語重要語言輸入來源,為其他語言活動提供支持。在大學英語《綜合教程》中有將近60多篇英語閱讀材料,其中有關西方文化文章為44篇,和中國有關的僅僅只有2篇,從選文文化配置分析中可得知,教材忽視了中國文化輸入,過于強調西方文化學習,不利于學生實現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目標。
三、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內容的改進
(一)增加中國文化內容
大學英語教師在現有英語教材中國文化缺失情況下,使用教材中要根據教學需求和教學實際情況適當地增加中國文化內容,滿足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外自主學習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生英語語言技能,與此同時也要對學生運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力進行培養,目的在于進一步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由于學生受中國的EFL外語環境影響,其英語語言輸入量十分欠缺,大學英語教材中應添加以目的語文化為主的文化內容。特別是教材在高校中有較大影響及適用面廣泛時,更有必要增添中西文化、中國文化內容及文化比較等。例如可以在課文或配套練習題中編寫具有中國特色文化詞匯,如果課文主題為節日,除了介紹西方常見節日,也可增添中國傳統節日課文,從方面改進大學英語教材。
(二)增加中西比較方面的內容
隨著我國深入發展的對外開放政策及日益增多的跨文化交流,時常會發生不同文化差異在交流中引發誤解,也讓更多人認識到社會文化能力培養在大學英語的重要性。再加上文化可以滿足學生語言學習要求,激發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提高自身修養。尤其在當前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相互滲透的經濟時代,學生只有充分利用語言工具才能進一步促進在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相關教育研究學者認為,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有多種方式,但最有效的方式還屬在教材中增加中西文化對比內容。因為單純增加中國文化層面內容并不能將跨文化交際問題完全解決,會導致學生片面認識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是多層次內容,它包括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反思能力及文化共情等。所以教學編寫者要在編寫教材中增添中西方比較方面內容,使學生具有運用語言和跨文化交際雙重能力。
(三)避免民族中心主義
在英語教材中增加中西文化等方面內容確實有利于學生全新了解和掌握文化差異。但教材編寫者以本國文化視角展開描述、對比,沒有避免民族定型觀念和中心主義,依舊無法消除文化交際障礙。相關研究學者指出,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會受文化差異影響對以不同的思維角度想象現實,即在文化方面“局內人”和“局外人”有不同的解釋和描述。教材文化真實性一般都以教材編寫者的文化視角為主,若教材編寫者沒有意識到上述問題,僅僅在比較過程中從本民族文化角度出發分析中西文化差異,必然會降低教材可信度,也較易造成民族中心主義。因此本文建議在教材編寫中以“第三位置”視角為出發點進行選材,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母語文化和其他文化,也從另一角度對母語文化進行反思和多視角觀察,提高對本族文化和他族文化理解的準確度,實現處理文化差異、跨文化共情能力及寬容態度的靈活性。一般選材原則都遵循對異文化的寬容態度、開放心態及正確理解和反思自身文化能力。選材過程中要強調變化文化視角,和中國本土文化保持一定距離,盡量選取“中外人士看外國”或“中外人士看中國”等文章內容作為教材課文。除此之外不同文化是的人探討相同問題所探討的不同文章也可以列入教材中,因為變換視角可促使學生走出單一文化的弊端,通過以是“第三位置”思考逐步消解傳統思維定勢,有助于學生實現全景式掌握母語文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跨文化交際是大學英語教學主要目標,教材內容在一定程度會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水平和英語語言能力,對此要求教材編寫者應在編寫過程中適量增加中國文化內容比重,還應從第三角度視覺幫助解決選擇教材的文化內容及解決表層、深層問題,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表達中文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實現真正的雙向跨文化交際。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