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數是十分抽象的,要引導學生從直觀走向抽象,從而認識數的意義,老師就要精心選取素材,合理安排操作活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思考和表達,在交流活動中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如此才能幫助學生把握核心概念,體會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數感。
【關鍵詞】操作 開放 引領 數感
新課標指出,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這種感悟是一個具體而又抽象的過程,也是一個長期積累、螺旋上升的過程。我想,在數的認識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優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多路徑感悟,從而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數感。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課例,談談自己粗淺的體會。
一、 合理安排操作材料,幫助學生抽象數的認識
史寧中教授指出,抽象、建模和推理是學生數學素養的核心。數的產生,它是一個因需而生的過程,數是十分抽象的,對于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來說,理解數的意義是非常困難的。我想,這就要老師精心選取素材,讓學生從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材料入手,過渡到半直觀、半抽象的材料,最后抽象出數。
《認識千以內的數》教學片斷:
1. (課件出示一堆蘋果)
師:猜一猜大約有多少個蘋果?
學生猜。
2. 師:怎樣才能知道猜得對不對?
生:可以數一數。
師:這一堆蘋果怎么數呢?
生:可以擺整齊了,然后再數。
3. (出示排列整齊的小正方體)
師:我們用小正方體代表蘋果,請你數一數,圈一圈,讓大家能一下子看出有多少個蘋果。
學生活動。
4. 師:你數出結果了嗎?能說說是怎么數的嗎?
生1:我數出有359個。
生2:我是一個一個數的。
生3:一個一個地數太慢,我是十個十個數的。
生4:我先一個一個地數,找出一列是10個,再十個十個地數,數出100個,接著一百一百地數,數出有3個百,5個十和9個一,就是359。
5. 師:數出的359這個數,在計數器上怎么撥呢?
學生動手撥一撥。
師:百位上3顆珠子表示什么?十位上5顆珠子呢?個位上9顆呢?
學生口答。
……
6. 師:剛剛我們一起整理了數位順序表,你能借助它把359寫下來嗎?
學生寫一寫,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7. 師:現在不借助小正方體、小棒、計數器和數位順序表,你能寫一個三位數并和同桌交流嗎?
學生活動。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老師合理有序地安排了以下幾種操作材料:一是直觀的、齊性的材料,基于解決問題的數數,讓學生感受到一大堆蘋果不好數,需要擺整齊再數,體會到“1”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計數單位。二是直觀的、結構化的材料,讓學生自己嘗試著數一數,出現了多種方法,自主感悟到可以十個十個地數、一百一百地數,這樣的“十”和“百”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三是半直觀、半抽象的結構化學具,讓學生嘗試在計數器上撥出一個數,去理解數的組成,借助數位順序表寫出一個數,去感悟數的位置值。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嘗試直接寫一個數,是把這些直觀的、結構化的、半抽象的學具材料帶來的理解感悟映射在頭腦中,進而抽象出對這個數的認識。
二、 注重開放操作過程,幫助學生建構數的意義
劉加霞教授在PCK理論中指出,要關注學生在學習該學科內容時的路徑、困難等,也就是說關注的核心是學生知識。我想,發展學生的數感,要正視學生學習的困難和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借助動手操作,給學生多一點時間,多一點空間,鼓勵學生自我嘗試、自主建構。分享不同的方法,呈現的是學生認知的不同路徑,可以幫助學生建構數的意義。
《分數單位》教學片斷:
1. 師:你能用這張紅紙條去量數學書的長嗎?
學生動手量。
生1:我用這張紙條量了一次,發現數學書的長還沒有量完,再把紙條平均分成4份去量,發現多出的是這樣的3份。
生2:我量出數學書的長是一張紙條的長再多它的3/4。
師:一起數一數1/4、2/4、3/4、4/4、5/4、6/4、7/4,我們是用了一個新的單位1/4去度量的。
2. 師:你還能用不同的單位去量數學書的長,請你動手試一試。
學生動手操作。
交流。(有1/2、1/8、1/7、1/11、1/9、1/16等)
在這個片段中,學生從量的實際出發,感受到“分”的需要。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留給學生很多的時間和很大的思考空間,呈現了多種可能,這些新的單位都是學生創造出來的。最后學生“數”出這樣的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動態地感受到了分數的形成過程。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分數單位的再創造過程,即把一個度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作為新的度量單位。學生自主建構分數的這一度量定義的過程,也幫助學生再次鞏固了分數的份數定義。
《認識11—20》教學片斷:
1. 師:請小朋友們數出11根小棒。
學生獨立數一數,一起數一數。
2. 師:請你想個辦法,擺一擺11根小棒,讓老師一眼看出有多少根?
學生活動,交流。
生1:……
生2:……
生3:……
生4:……
3. 師:這4種方法,哪種方法能更快地讓老師一眼看出有幾根小棒?
生:第4種,因為10個一捆成一捆是1個十,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
4. 師:11這個數中有兩個1,這兩個1一樣嗎?
生:前面的1表示1個十,后面的1表示1個一,是不一樣的。
這個教學片斷中,問題的開放帶來了方法的多樣,交流過程中再進行方法的優化,讓學生感受到“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就是11”,動態地幫助學生形成了對數的意義的認識。同時,在擺和捆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認識了“滿十進一”;在比較兩個1的過程中,初步讓學生體會了數的位置值。
三、 有效引領操作交流,幫助學生打通數的聯系
鄭毓信老師指出:“數學教學不應求全,而應求聯?!蔽蚁?,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各個知識點的教學,還要注意溝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立聯系,就是要不斷增強學生對具體經驗、語言、圖片和數學符號之間關系的認識,來建構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認識可能是片面的、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我們要充分發揮教師在組織操作交流中的引領作用,幫助學生溝通數的內在聯系。
《認識千以內的數》教學片斷:
1. 師:撥一撥,數一數。從424數到1000,在計數器上邊撥邊數。
學生活動。
2. 師:誰來說說是怎么數的?
3. 生1: 424,425,426,627,428,429,430。
師追問:429到430,你具體說說是怎樣撥的?
生1:429的個位上有9顆珠子,再撥一顆珠子,是10顆了,把它們都退去,向十位上撥1顆珠子。
師:哦,這位同學的意思是個位滿10向十位進1。
生1:我接著數,430,440,450,460,470,480,490,500。490的時候,十位上是9顆珠子,再加1顆是10顆,十位滿10向百位進1。
我繼續數,500,600,700,800,900,1000。900的時候,百位上是9顆再加1顆是10顆,百位滿10向千位進1。
4. 師:還有同學想說說自己的方法嗎?
生2: 424,434, 444。
師:你現在撥出的數是444,這三個4表示的意義一樣嗎?
生2:不一樣,前面的4在百位,表示4個百,中間的4在十位,表示4個十,后面的4在個位,表示4個1。
師:說得很有道理,請你接著數。
生2: 444,454,464,474,484,494,495,496,497,498,499,500。
師:499數到500,你給大家具體說說怎么撥?
生2: 499的個位上是9顆珠子,再加1顆是10顆,個位滿10向十位進1,十位上剛剛已經有9顆珠子了,加上進上來的1顆珠子,又滿10顆了,再向百位進1。
師:嗯,你能邊撥邊說,表達地特別清楚。請你接著數。
生2: 500,600,700,800,900,1000。
生3:我還有不同的方法,424,524,624,724,824,924,925,926,927,928,929,930;940,950,960,970,980,990,1000。
5. 師:嗯,第一位同學先一個一個地數,第二個同學先十個十個地數,第三位同學先一百一百地數。大家都注意選擇合適的計數單位,數的又快又對。
這個教學環節中,在學生自主嘗試從424數到1000后,老師組織全班交流。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老師適時追問:一是讓一小部分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能夠明確數的方法,能夠跟上大家;二是讓學生在數“拐點數”的時候,通過邊撥邊數,借助計數器這一半直觀的學具,來突破數數的難點;三是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操作和表達,自然而然地理解數的兩個本質,即十進制和位置值。
《分數單位》教學片斷:
1. 師:同學們通過用紙條去量數學書的活動,自己找到了1/4、1/2、1/8、1/7、1/11、1/9、1/16等分數單位,怎樣能很快發現這些分數單位之間的規律呢?
生:可以從大到小排一排。(一起排一排這些分數的大?。?/p>
2. 師:你能從中發現一些規律嗎?
生1:這些單位的分母越大,這個分數就越小。
師:你能說說想法嗎?
生1: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份數越多,那么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師:有最大的分數單位嗎?最小的呢?
生1:最大的分數單位是1/2,沒有最小的分數單位。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1:把單位“1”平均分成2份,2份是最少的了,那么其中的1份最大。而平均分的份數可以越來越多,但是找不到最多是多少份,也就找不到最小的1份是多少。
師:你能聯系分數的意義來解釋,使我們加深了理解。
3. 師:還有其他發現嗎?
生2:2個1/2正好是1,8個1/8正好是1。
師:你能給大家數一數嗎?
生2:1/8,2/8,3/8,4/8,5/8,6/8,7/8。
師: 3/8里面有幾個1/8?1/8里面有幾個1/8?
生2:3/8里面有3個1/8,7/8里面有7個1/8。
師:對呀,1/8,2/8,3/8,4/8,5/8,6/8,7/8累加起來的,它們的分數單位都是1/8。隨著我們的繼續學習,還會發現很多分數的單位也是1/8。
3. 師:誰還有補充?
生3: 2個1/4是1/2,2個1/6是1/3。
生4:2個1/4是1/2,4個1/8是1/2。
師:這位同學發現了不同分數單位之間的關系,還發現了同一個分數,可以用不同的分數單位數出來。
……
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數墻,引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通過老師適時地點撥,學生自主溝通了分數單位和單位“1”之間的聯系、分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在充分地表達想法中,還讓學生感悟到了分數的度量定義,并加深了學生對分數的份數定義的理解。這樣的聯系,原本對學生來說是很難的,但借助了分數墻,有了老師的引領,學生的感悟由淺入深,水到渠成。
在數的認識中,我們要及時溝通數的前后聯系和內在聯系,準確把握數位、計數單位、十進制、位置值這四個核心概念,努力引導學生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對應的思想,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