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華

摘要:建筑是人與環境之間的載體,擔負著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相互溝通的使命,以達到人與建筑、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本次學校設計力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校園文化濃厚、富有時代氣息,重點突出“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將本設計融入到原有的環境中去。
關鍵詞: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以人為本
前言
吉利區新三中項目位于于洛陽市吉利區,規模36個教學班,在校生1800人,其中900人為全寄宿制。基地東臨泰安路;南面為緯五路;西向、北向貼臨規劃住宅區。占地約60畝,用地為不規則梯形,地勢平坦,交通便捷。
1.建筑是人與環境之間的載體
建筑是人與環境之間的載體,擔負著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相互溝通的使命,以達到人與建筑、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正是本案設計理念之所在:力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校園文化濃厚、富有時代氣息,重點突出“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將本設計融入到原有的環境中去。
設計條件的特殊性,決定了規劃布局的特定性。整個校園將以其開敞的空間、宜人的尺度、精致典雅的細部設計切入城市肌理,并與周圍的環境、建筑有機的結合,成為這一區域建筑群體中的璀璨亮點。
以此為出發點,本案力求達到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的功能分區:
根據學校在使用性能上的差異,同時考慮到建筑沿街景觀的重要性,采用整合的手法:將教學樓、實驗樓及行政辦公樓組合為行政教學區,使其以整齊的韻律排布,以展示一組完整群體的視覺效果:而將食堂、宿舍樓等圍合成生活區,集中設置于北部,和南向教學樓群共同形成開合有度的功能組群。
(2)清晰的交通組織:
考慮到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同時對周邊城市道路的分析,由于東側泰安路為城市主干道,不宜作為學校的主要出入口,因此將學校主要出入口設于基地南向緯五路上,而將建筑沿主入口形成的主軸線布置。從而形成基地層次分明的交通網絡:沿基地周邊為車行流線,沿出人口貫通南北形成學校的景觀步行道:既保證了師生安全,又便于管理和消防通行。
(3)空間環境與文化氛圍的營造:
空間、文化是校園場所精神的實質,是師生們對校園認同感、歸屬感之所在。
2.合理的建筑規劃
規劃在采用西方幾何構圖的基礎上,汲取中國傳統書院布局的精髓,以融于園林環境中的院落式布局來營造現代學校的文化氣息,將功能空間精神化、藝術化,從而創造高品質的校園空間環境。從南向北,采用序列空間的組織方式。沿中間步行主軸線,分別在教學區、辦公實驗區、生活區等形成多個層次:以行政實驗樓、教學樓圍合成的禮儀廣場,沿國旗臺自西向東離心發散,滿足國情教育和課間做操需要:軸線西側則為教學樓群圍合出的庭院空間。整個建筑群根據基地形狀,通過一個圓心向外發散,形成“一大二小”三個相互穿插的空間,形成禮儀廣場、教學廣場及生活廣場,并輔以規律性的鋪地、綠化、小品等,使其以良好的空間尺度、開放的空間場所感,成為各類公共活動的場所和核心。
3.合理的建筑功能組織
在關注總體布局的同時,注重建筑內部的功能組織及組織,努力為師生營建寬松、積極、嚴謹的學習活動空間。
考慮到初中生的特點,教學樓群采用“化零為整”的手法,通過階梯教室、樓梯間、連廊、年級辦公室、班主任辦公室等將教學樓、行政實驗樓合而為一,加強了教學各部分間緊密聯系、便于師生交往的同時,又極大地豐富了建筑體型及空間層次,也為沿街立面的塑造奠定了基礎,每幢教學樓均為五層,每層四個教室,每班50人。
4.建筑風格處理
在建筑單體處理上。我們力圖體現崇尚自然的建筑觀。我們所期待的外立面,不希望為衣著華麗的表層,而是自然靈動的有生命感受的肌膚、樸實自然的氣質;以及宜人的尺度和錯落有致的形體與自然景觀交融的整體和諧之美,以體現21世紀的校園風貌,塑造時代感強、文化內涵深厚的建筑形式。
本案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5層,屋頂采用四坡頂形式,高低錯落,組合靈活。成為建筑的第五立面。從而在總體感觀上形成了隨意、樸實、自然、流動的整體意向。在立面設計上采用三段式構圖,檐口下統一虛化處理,刻意加大開窗面積來突出屋頂造型:墻面則采用柱式與實墻面交錯的手法強調虛實對比,并利用塔樓形式形成制高點來強調空間向心力和秩序。
在開窗方式上,盡量采用引進光線和空氣,避免使用人工空調和采光,更多的發揮自然通風和采光的作用:坡屋頂的建筑形式。又很好的起到了隔熱保溫的效果,充分體現綠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
屋頂采用英紅瓦,墻面為乳白色與淺磚紅色交錯的暖色調,與周圍各種植被紅綠相應,彰顯建筑莊重、典雅、明快的時代氛圍的同時,流露出濃郁的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