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金
【摘要】本文探究教師評價語言的作用,靈動的評價語言傾注于情、體現于導、把握于度、講究趣味,增強學生的自信,給予學生指向正確的方向。
【關鍵詞】評價語言 靈動 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A-0100-02
隨著新課程不斷走向深入,無論是名師的精品展示課,還是一線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師充滿魅力的評價語言,已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給課堂教學吹來了一縷清風,注入了一泓活水,引領學生攀登知識、情感、思維和人格的高山。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中靈活運用語言進行評價呢?
一、傾注一個“情”字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情感因素影響學習動機。對于身心尚未成熟,缺乏自立能力的學生來說,教師的情感力量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和驅動力。”教師的評價語言應當是發自內心的,是真誠而親切的自然流露,就像一縷溫柔的春風撫摸著孩子,就像甘甜的春雨滋潤著孩子一樣,使課堂營造出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達到思維自由,充分發揮內在潛能,沉浸在“樂學”的境界之中。
筆者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時,一名女生讀完詞語后,筆者微笑著對她說:“你讀得很準確,可惜這么甜的聲音沒能讓大家都聽得到,你能再讀一遍不留下遺憾嗎?”這名女生再次讀,聲音響亮多了。筆者贊賞道:“請大家為她的自信和甜美的朗讀鼓掌!”女生聽了樂得小臉像綻開的一朵花。筆者還發現一名男生上課回答問題非常積極,而且見解獨到,在閱讀感受船夫駕駛技術特別好的段落時,他再次發表自己的見解,筆者豎起大拇指表揚道:“今天你的表現比船夫還厲害!”男生聽到這樣的評價面帶笑容,高興地坐下來。又如,筆者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象“船夫還可能遇上什么情況,他又會怎么應對”。在匯報環節,生1說:“不管風浪再大,他總能平穩地駕駛。遇到緊急情況,他總能及時將小艇停穩。”筆者評價道:“你豐富的想象再現了船夫高超的駕駛技術。”生2匯報道:“不管來船再急,他總能敏捷地避開。遇到冰山一角,他總能快速平穩地閃過。”筆者評價道:“聽了你說的句子,我不但感受到船夫高超的駕駛技術,還感受到你駕馭語言句子的高超。”同學們聽到這樣的評價,紛紛搶著匯報自己所寫的小練筆。由此可見,教師飽含情感的評價語言拉近了師生的情感距離,營造了以情激情的心理氛圍。在這溫馨的磁場氛圍中,學生的情弦完全被教師的情所撥動,自然發出和諧動聽的琴聲。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感受到學習是充滿快樂、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空前高漲。
二、體現一個“導”字
課堂評價語言的作用不僅在于激勵,更在于指明方向。教師因人而異的評價讓每個學生都獲得發展,在知識的海洋里揚帆遠航;教師因情而異的評價讓學生“揚長避短”,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時,通過教師的引導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如果教師沒有準確客觀地看到學生的長處或是及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學生也就失去一次“揚長避短”的機會。因此,對于學生的優點,教師要肯定其“出色”在何處;對存在偏頗之處要及時糾正,講明個中原因,在完善不足的同時指明努力的方向。
1.導在有偏差時
學生由于受到年齡和閱歷的限制,考慮事情時未必周全,表現在學習上難免出現偏差,教師依據學情及時引導、點撥顯得尤為重要。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一文時,要求學生通過朗讀表現閏土刺猹的情景。一位學生響亮地朗讀后,筆者評價道:“你讀得很流利,可是你讀得這么響,猹早就被你嚇跑了。來,請你再讀一讀。”這位學生生怕驚了猹,便小心翼翼地輕聲朗讀。筆者評價道:“有進步!不過,雖然猹沒被你的腳步聲嚇跑,但沒等到你刺,猹就逃跑了。”學生立刻明白該怎么讀,果然,第三次讀得既輕又快。筆者贊揚道:“哈哈,你比閏土還厲害!”這樣的評價,讓學生自己去領悟朗讀中的不當之處,及時進行糾正,使得學生的第三次朗讀十分精彩到位。
2.導在體驗學法時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機智巧妙地運用教學評價語言的導向性功能,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既能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給人以啟發,又能達到深化認識的作用,使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如執教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一課時,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筆者評價道:“你能通過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氣來表現作者悲痛的心情。”在品讀句子“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時,筆者提問道:“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嗎?”生答:“一旦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就立即迎養母親。”“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是在課前搜集的資料中了解到的。”“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懂得利用補充資料來理解課文。”又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筆者提問:“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船夫駕駛技術特別好?”生答:“我從‘平穩這個詞感受到,不管地方多窄,速度多快,彎轉得多急,他都能駕駛得很平穩。”“你真了不起,還能聯系上下文感受‘平穩呢!”這樣的評價語言既有對學生學習的肯定,又是對學生朗讀方法、閱讀方法的指導,可謂一舉多得。
三.把握一個“度”字
教師評價語言的激勵性應把握一個“度”。如果我們一味地、毫無原則地對學生進行“賞識”“激勵”,而忽視對學生回答的正確引導,這種評價是不負責任、不完整的,甚至使學生在此起彼伏的贊賞聲中逐步退去了喜悅感,丟失了是非準則,喪失了判斷能力,逐漸迷失了自我。因此,教師的贊揚要防止評價語言蒼白乏力,或者言過其實,只有客觀的、恰到好處的表揚鼓勵,才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如一位教師在執教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指導學生讀第三自然段,一名學生用緩慢低沉的語氣讀完后,教師評價道:“總理去世了,你也沉浸在痛苦之中,說明你對總理的愛戴。但文中寫人們回憶總理的部分是多么美好,應該讀得歡快、自豪些,是不是?你再來讀一遍。”這樣的評價既有鼓勵,又有善意的矯正,不失嚴謹。此外,如“你的想法似乎有些不妥,再換個角度想一想你會表達得很棒!”“你讀得很正確,一個字都沒有錯,但是把句子讀破了,你認為應該在哪里稍稍停頓一下?”這樣的評價一針見血指出不當之處,讓學生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的錯誤,以便及時改正。
四、講究一個“趣”字
教學的評價語言應當充滿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課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圍,才能引領學生愉悅地進入語文的世界。教師利用好充滿情趣的評價語言,往往能化平淡為神奇,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尊嚴》一文時,筆者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是哈默,要求學生用讀來表現哈默寧愿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的高尚品格。第一個學生讀得不夠好,筆者說:“你讀得如此激昂,看來你這個哈默真得好好勞動之后,再吃杰克遜大叔給他的食物。”學生馬上領悟到朗讀的語調不應該那么激昂,于是又有一名學生站起來讀,“語調低沉”這一目標達到了,但沒有把哈默態度堅定的感覺讀到位。筆者提示道:“看來,你這個哈默表里不一,并非像你所說的那樣一定要先干活再吃飯。”學生們立刻明白該怎么讀,果然第三名學生朗讀的語調并不激昂,卻字字透露著堅定。筆者又評價道:“好一個態度堅定的哈默!寧愿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我佩服你!”在這樣形象生動的語言激勵下,每個學生都趣味盎然,參與熱情十分高漲。
教師充滿魅力而靈動的評價語言是春雨,滋潤一顆顆幼小的心靈;教師靈動的評價語言是看不見的獎章,增強學生自信,激勵學生進步;教師靈動的評價語言是航標,給學生指引正確的方向。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靈動的評價語言讓我們看到的是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聽到的是歡聲笑語,感受到的是學生快樂地成長。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