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英
摘要:作業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它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進一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是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的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等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但傳統“一刀切”的、機械重復的作業忽視學生的天性和個性,不利于其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也亟需優化與改革。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
新課程改革為教學活動帶來了新的目標和動力,廣大教師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發起了挑戰,從而使課堂學習氛圍越來越活潑,作業的設計越來越科學合理,廣大學生也由“接受性”學習逐步轉變為“主動性”學習,創新精神被進一步激發,實際運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一、一種理念——新課程改革中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指南針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這一理念對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課程體系、評價體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也應始終堅持并切實貫徹這一理念。
二、六個轉變一個堅持——新課程改革中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助推器
1、由封閉性轉變為開放性。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不應拘泥于課本內容,而應在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把語文作業的設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鞏固所學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2、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灌輸式”,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逐漸被重視。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樹立主體意識,主動學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由單調性轉變為趣味性。小學生是具有主動意識的人,但只有富有趣味性的內容才能讓他們主動學習。傳統單調的書面作業只能不斷消耗他們的耐心和積極性,使他們過早地產生厭學情緒。語文作業的設計應抓住小學生的心理需求,營造新鮮感,使他們覺得完成作業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次有意思的探索。
4、由工具性轉變為人文性。語文作業過去僅被作為鞏固課堂知識和培養學習能力的工具,其影響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功能被弱化了。新課改下語文作業的設計要能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發揮其“熏陶感染”的作用,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5、由“紙上談兵”轉變為“實踐探究”。“實踐探究”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它能夠讓學生“跳出課本”,培養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作業應逐步轉變為實踐性作業,使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轉變為積極利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把書面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
6、由“單兵作戰”轉變為“團隊協作”。傳統的作業要求每個學生獨立完成自己的作業。新課改下的語文作業可參考課堂談論小組設置小組作業,在完成小組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把個人的想法與同學充分交流,集思廣益,從而發現更多的思考角度,獲得更科學合理的結論。這樣既能發揮了每位學生的內在潛能,又培養了團結協作、創新探究的精神。
7、堅持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無論作業采取何種形式,引入何種理念,但作業作為對課堂學習成果的鞏固、檢查、拓展的功能不能被削弱。教師應將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巧妙地融于先進的理念和活潑的形式中去,讓語文作業的作用得到切實有效的發揮。
三、五種方法——新課程改革中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秘密武器
1、激發興趣,營造氛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良好的學習氛圍則能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同樣一項作業,在興趣和良好氛圍的指引下,學生可以做得更好、更快。有鑒于此,小學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應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引入更多活潑、創新的成分,將觀察、游戲、模仿等與傳統的讀、寫、聽、說相結合。從而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思維活躍,興趣盎然。
2、“因材施教”,因人而宜。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必須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差異,包括知識水平、操作技能的差異,個性和生活環境的差異,學習需求和身心發展的差異等。語文作業的設計在符合語文學習特點的同時,呈現方式上要做到多樣化和多層次性,內容上要突出個性,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3、注重探究,強調參與。新課程倡導“主動性的學習”“探究式的學習”,這就對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語文作業的設計也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從作業的設計到作業的選擇,從作業的完成到作業的評價,都讓學生參與進來。學生在這一過程可以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學習效率自然會不斷提高。
4、注重交流,提倡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精神是新課改的重要的目標之一。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應致力于為學生提供一個互動學習的平臺,如互相設置作業,合作完成作業,互相幫助,互相檢查,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快樂學習。
5、激勵評價,全面發展。新課程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目的是如何通過評價促使被評價者改進,促進其發展。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應采取以激勵為主的評價體系,注意保護學生的自信心與求知欲,著眼于全面發展,為學生在小學階段之后的學習打好基礎。例如,根據《課標》要求,設計多種多樣的作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對分層次、分類型布置的作業,采用分層分類評價的方法,只要完成自己所選的作業,就可以得到獎勵或肯定。又如,讓學生參與到作業的評價中去,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等。通過此類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牢固,還能使之始終保持的學習動力和斗志,不會因為在某一方面受到挫折而影響此后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