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芝
摘要:在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把學習的權利真正而充分地交給學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智力,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更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的現代人才的現實需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方法;巧練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學校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這一點在《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有明確規定,且這項任務更是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中。但小學生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漸過渡的階段,且思維能力需要長期的逐步培養和訓練的過程,這就要求數學教學要適應兒童年齡發展的特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經過調查研究,這種思維能力是正常人經過培養就可以具備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呢?
一、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指導觀察
觀察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思維的起步器。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這樣做會提高兒童的觀察分析、思考、概括、歸納能力。在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還要結合直觀教具及現代教學技術給予及時指導,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努力培養學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二、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想象
想象是思維探索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羅整個宇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鍛煉數學思維。
想象不同于胡思亂想。第一,因為想象往往是一種知識飛躍性的聯結,因此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擺脫表象干擾的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執著追求的心態。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學生學好有關的基礎知識;其次,新知識的產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
三、發散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教學中也是尤其重要的。而發散思維卻正好反映了創造性思維”盡快聯想,盡多作出假設和提出多種解決問題方案”的特點,因而成為創造性思維的一種主要形式。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1、誘導變通。變通,是發散思維的顯著標志。要對問題實行變通,只有在擺脫習慣性思考方式的束縛,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約以后才能實現。因此,在學生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誘導學生離開原有思維軌道,從多方面思考問題,進行思維變通。當學生思維閉塞時,教師要善于調度原型幫助學生接通與有關舊知識和解題經驗的聯系,作出轉換、假設、化歸、逆反等變通,產生多種解決問題的設想。
2、鼓勵獨創。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別出心裁地提出新異的想法和解法,這是思維獨創性的表現。盡管小學生的獨創從總體上看是處于低層次的,但它卻蘊育著未來的大發明、大創造,教師應滿腔熱情地鼓勵他們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大膽地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與質疑,獨辟蹊徑地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思維從求異、發散向創新推進。
3、多形式的訓練。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以達到誘導學生思維發散,培養發散思維能力的目的。
四、數學方法多樣性
數學的教學方法是豐富多樣的,它源于不同的教師的不同的教學實踐。常見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有敘述式、講解法、啟發式、談話法、演講法與實驗法。在同一個數學的學習中,可能有若干個學習環節,而不同的學習環節其學習任務和目標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綜合性。
在一個完整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往往是由多種教學方法交替使用的,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學習任務可能會交替的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這種綜合還表現在同一個學習過程的模式中,會交織融合著多種教學方法。
五、確立小學數學探究型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課堂教學。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初步培養其獨立探究和合作學習精神,了解進行獨立學習必須具備的精神、氣質和品格,知道什么是合作精神,什么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價值觀;初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初步學會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儀器;初步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問題和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初步了解科學思維方法,培養科學思維能力;初步養成動腦筋、提問題、想問題、找資料、找答案的習慣;初步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六、培養創新精神,使學生敢創造
創新精神是指敏銳地把握機會,敢于付諸探索行為的精神狀態,創新過程不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它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要有敢于創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以及對真理執著追求的勇氣。數學教學中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之敢于創造。
我認為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使之敢創造,關鍵是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愉悅、和諧、民主、寬松的人際環境。新課程強調”人”的意識和覺醒,教師必須把學生當人看,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長和教師加工的材料”,而是獨立于家長和教師之外的有自己的意志與愿望的人。學生是一個個充滿情感、有理想、有個性的完整的生命體。教師的任務也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促進受教育者作為”人”實現全面發展。
總之,教師要以嶄新科學的教學指導思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以創造性的教學勞動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要以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摯的情感,以數學知識本身的藝術魅力吸引每一位學生,使其受到感染和激勵,從而實現健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