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蓉芬
摘要:初中英語新一輪課程改革后,我們應采用新的教學方法來適應新課改。新教法重點在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與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
關鍵詞:英語口語;自主學習;情景教學;直觀語言;興趣;成就感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兩種變化是在新課改的推行下帶來的,也是一種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必然結果,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下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看這兩種變化:
一、教師教學方面的改變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中,教學模式的最大弊端是教與學都為一個目的。為了對付考試,教師重基礎輕能力訓練,學生學習難以實戰。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往往是主導的,是以教師為本的。但新課程的實施,我們就會發現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變,變為基礎與應用相結合,把注重基礎語言知識的培養,強調語法翻譯為主的傳統方式,改為學生“聽,說,讀,寫”四會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生應用英語語言的能力為主。教材的改變就會要求教師必須要盡快拋掉傳統的教學觀念,不能再用以往習慣的教學實踐來指導新課標的教學,所以我覺得新課改的實施教師教學的改變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觀念的改變,新課改的順利實施首先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確立新的教學理念。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單向的“學單詞—讀句型—讀課文—解釋課文”,毫無主動性、自主性可言,只是知識的容器,這就是傳統的‘灌鴨式教學法。新的課改要求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一言蔽之,教學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從而得到知識和技能的發展,乃至情感的豐富,態度的端正和價值觀的形成。其次,傳統的英語教學過于注重教師的教,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其次。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得到充分的實踐機會。教師始終是發問者,學生是應答者,往往是在教師講解過后學生才能就自己的疑惑向老師求教。新的課標要求在英語教學中盡量讓學生互動起來,讓學生在主動中得到共同發展。因此,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設計一些有趣的語言情景,營造一種愉悅,寬松,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感到有趣,以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并把學習內容運用到其他情境中。
2、教師角色的改變,新課改給我體會最深的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改變。以往的英語教學,教師是教學課程的中心,是學生的中心,就像維護秩序的警察一樣,整個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幾乎沒有參與英語活動實踐的機會,沒有可以開口說英語的機會,也沒有自己獨立發揮個性的機會。但走進新課程的英語課堂,則是一派生動、活潑、富有靈性,自主發揮個性的場面。那么在這兩種差異迥大的課堂秩序中,教師的角色就由以往教學過程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傳播者轉換到新課堂中的學生活動的指導者,更要成為一個顧問,一個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如果教師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他們積極地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的主體性將體現得更加充分,教學也會更加顯著。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師生間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關系,能使課堂更自由開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安排上必須更加注意教法新穎有創意,以便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教師角色的轉變,有利于優化師生的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達到優化課堂的作用。
3、教學方式的改變,新課改中由于教師角色的很大改變,教師教學的方式也相應的發生改變。在課堂中要充分,合理地運用教材。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行,教師靈活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顯得越來越重要。正確處理和活運用教材已成為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所以,教師必須要熟悉掌握教材,對教材中不合適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勢,因材施教,從更深層次上認識教材和合理使用教材。在新課程理念下,課本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材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因此,教師必須摒棄以往“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新教學思想,靈活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在新課改中,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課程改革中的主旋律。因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位置的改變也必然帶來新的學習方式。教師在這樣一個“顧問”,“指導者”角色的引導下,也給學生帶來了新的學習策略。
1、新課改的內容是學生學習方式改變的基礎,新課改英語教材取材新穎,設計獨特,相對舊教材來說它的靈活性更大。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的氛圍中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在自覺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過程中獨立性和自主性不斷得到培養并逐步得到加強。這樣就使學生在無形之中形成另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方法。
2、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讓學生初步形成一套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體系,面對新課標的挑戰,教師通過各方面的學習和實踐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相對以前來說已經大不一樣,那么作為學生也是一樣,要在教師新的教學方式中歸納和總結出自己最有效的學習方法體系,經過不斷摸索就會找到比較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體系,即: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聽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課外學習。
3、新課程讓學生把課堂延伸到教室之外,在英語新課程中,教材的內容與現實會息息相關,而且大多是順應時代變化發展的東西,單靠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要想把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更透徹,就只能在課外尋找一些相關的知識來閱讀,以鞏固或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因此,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對課本知識單純的記憶,而是通過實踐學到所需的知識。通過參閱課外教材來開闊自己的視野,從而達到增加知識面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效果。
總之,無論是教師的教法還是學生的學法那一個方面的改變,必然都會帶來新的變化,這些變化都需要師生互相適應,互相改變。所以教師不僅要在課改中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還要在課余時間通過努力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素質,主動去迎接和適應這場變革,要讓新課改體系中的課堂教學成本為一種“平衡”狀態,是行為主義,認知主義,情境主義理論合理成分的平衡,是教師指導與學習自我發展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