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香
摘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高效課堂”教學活動的不斷深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提高;改革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高效課堂”教學活動的不斷深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問題。只有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保障學生養成探究鉆研的良好習慣和持續培養小學生良性的思維品質。
一、認真扎實地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是學生聽好課的基礎,一般情況下,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
1、要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端。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端,以展示課堂研究的主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進行學習,為本節課鋪下了成功的基礎,這無疑是重要的。但有效地幫助學生如何進行學好新知識,作為教師就要注意做好課堂的引入工作,尋找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才能提示課堂教學效果。
2、課前心理準備。課前應把學習的無關內容問題暫且放在一邊,注意力應高度集中,專心致志的進入課堂的最佳狀態,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身在曹營心在漢,”思路要暢通,不僅要考慮課堂要學習的知識,還要考慮這些新知識相關聯系的知識。這樣,課前心理上做到心中有數,避免了課堂因準備不足而產生心理上的緊張狀態,使自己的思路與教師講課相同步,達到了提高課堂的學習效果。
二、依據教材、學生特點進行問題情境創設
數學教學的過程是思維的過程,而思維是來自問題的,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教材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思維碰撞”的場所,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思維參與的積極性,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一節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因知識是不能傳遞的,教師傳遞的只是信息,知識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構建才能獲取,也就是說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誰也不能代替,所以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而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因此,教師應依據教材特點,選擇內容,編成問題,把問題作為教學過程的出發點,也就是以問題為中心,把問題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在進行問題情境創設因需要而設,要講究實效,恰到好處,切不可嘩眾取寵,教學中以新異、驚愕、懸念、幽默、議論等各種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能觸動學生的情緒和意志,激起學生強烈的迫切學習的欲望。為此在問題創設中應遵循以下要求:
1、依據課堂教學內容和目標,以問題為導向。
2、依據一定的數學知識點為依托,啟發引導深入思考。
3、依學生已有的數學認識為基礎,結合學生的自身特征及思維,在最近發展區里探求解決,改變以往教學內容是否對升學有作用,能否提高學生應考本領等教學方式,真正造成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愉快氛圍。
三、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如果說數學的學習方法是外在的,那么數學學習習慣就要靠自己的培養了。看過一些教育話人生立志之類的書籍的人都知道”習慣可以決定人的命運”,所以說習慣是不可忽視的。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習慣的培養卻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只有平時注意有效學習,才能逐步形成使自己終身受益的良好習慣。看看一些培養習慣的資料,應該知道怎么做了。
1、堅持”先復習,再作業”和”邊作業,邊復習”的練習模式,養成閱讀習慣。不少同學考試前比較注意對所學內容的歸納、總結,但平時做作業就不注意對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進行歸納,感覺學習效率較差。做題前先整理一下課堂學到的內容,做作業遇到困難時多注意閱讀,可以提高練習的效率,而且對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也有幫助。
2、力戒”浮躁”作風,踏踏實實地進行學習。做作業不要圖”快”,要在提高正確率的基礎上再追求解題的速度。只有平時就養成這樣的好習慣,才能在平時的練習和考試時避免犯”低級性錯誤”。
3、加強學習反思,提高學習的效率。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常規活動是循規蹈矩的,不能引起相應的行為上的變化,而反思行為則是自發地對其活動進行認知和評價,能夠促使行為向更理性、更高的水平上發展。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和考試、練習中發生的錯誤不時進行反思,可以及時發現問題,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并能夠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四、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在學生有了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后,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進到數學知識的王國中去遨游。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因而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礎。要轉變學生傳統的數學學習方式,就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即在實踐操作中,通過觀察、思考、分析來獲得有關的數學知識。有位名人說過:”聽了就知道,看了就明白,做了才是真正懂了。”因此,教學中務必要重視實踐和操作。如在教”分數的意義”,認識幾分之一時,先讓全班每個小組的學生分別把下列物體平均分成3份,如:一根繩子、一張紙、6個蘋果、9條圍巾。然后找出其中的一份。再通過師生共同觀察、分析、思考,得出:這些”一份”的數和量雖然不同,但它們都是原來物體的3份中的一份,因而都可以用三分之一來表示,從而又揭示了”單位1”的概念和分數的意義。通過這樣的實踐,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分數是表示兩部分物體之間的關系的一種數,它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礎上得來的。而這個”單位1”,大可至大千世界,小可小到”仟毫細微”,學生在做中真正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而且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新性,掌握了數學學習的方式,從而使學生達到”我會學”的境界。
要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長盛不衰,學習的動力源源不絕,從而形成學習數學的良性循環,就要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有用,這種有用不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指在學生個人成長、發展的路上有用。
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課堂教學高效化是教育發展的歸宿,制約其形成的因素眾多,所以,需要從教者立足自身課堂不斷求索,讓自己在實踐中收獲一份獨特的職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