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明
摘要:突破語法教學困境端正認識是前提,提高英語和語言學素養是根本,更新教學語法內容是基礎,探索語法教學新路徑,提高教師語法教學技能是是歸宿。
關鍵詞:英語語法教學;教學方法;高效課堂
突破語法教學目前的困境,改進語法教學的效果,關鍵是提高教師的語法教學素養。提高教師語法素養需多方面條件,內部條件主要是依靠教師的自主研修,穩步提高英語水平和語言學素養,逐步完善語言觀和語法教學觀,不斷豐富語法教學方法和技能;外部條件主要包括教學語法體系的基礎研究、相應的教師培訓及配套資源支持。
一、端正教育掛念
首先,應從宏觀上和根本上牢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正確認識語法知識與語言運用能力的關系,糾正對知識學習的偏見,正視知識教學的價值。二是不是空談理念,把理念認識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把理念落實到平日課堂教學實踐中來。語法教學的態度容易走極端:要么淡化排斥,要么過分夸大其作用。要避免這兩種傾向,就要正確把握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關系,全面理解當代外語教學法與語法教學的關系。應建立正確的語言觀和語法教學觀,給語法教學理性定位,不淡化也不夸大,從而妥善解決“為什么教語法”的問題。交際法絕不是摒棄語法教學,相反,它是對語法在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中關鍵作用的認可。各種教學法不過是語言學習過程中處于不同階段針對不同側面的手段,都是為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服務的。語法作為外語學習的基礎,不存在“過分重視”的問題。要提高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淡化或回避語法不能解決問題。有效的辦法是加強語法教學的研究,以針對性和實用性為出發點,研究更新語法教學的內容,創新語法教學的途徑,最終提高語法教學的實效。2012年修訂版英語課程標準明確了外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屬性,這是認識上的進步。在體現課程性質方面,語法教學不僅能有效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智能的發展,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媒介。對語法教學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和價值,國內外語教學界近十年也有很多討論。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檢驗,目前對語法教學在基礎教育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認識日趨一致。
二、提高英語水平
教師的英語語言文化水平對教學的巨大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英語教師自身的英語語言文化素養能不到一定水準,對教學內容缺乏精準的定位和把握,卻熱衷于追求教學法的“研究”“創新”,就無異于緣木求魚。通識課程、課程理念類課程固然重要,但沒有學科根基做支撐就顯得空洞;教學設計、課例觀摩類課程短期見效確實比較快,但沒有深厚的學科根基,教師發展很快就會遇到瓶頸,因此,要有決心和耐心去夯實職業素養的基礎。但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困難不小。因為教師的英文水平個體差異大,想短期提高英語水平又不容易,既需要教師有強烈的內驅力,又需要能長期堅持。外部還要有合適的課程培訓和資源配合支持,需要組織專門機構或人員根據不同學段的具體要求,為教師設計專門的聽、說、讀、寫技能課,以及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知識課及英美社會文化等課程。這類課程內容對培訓教師的要求比較高,如內容選擇或操作不當,往往引不起教師興趣,再加上見效較慢,所以目前很多教師培訓項目中比例偏小。但是,這類課程對教師職業素養的提高非常重要,下文所談其他方面的素養,都需要這個英語水平做基礎。所以一定要加強認識,深入研究,堅持不懈。英語語言文化素養的提高,雖然可通過短期進修和專門課程進行階段性強化,但實際上它是英語教師的終身課題,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
三、補修語言課程
首先,必須認識到語言學的實際作用。目前語言學課程主要是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外語系、語言學系或中文系的語言專業開設,部分師范院校也有語言學課程。但由于教育背景的原因,目前中小學在崗教師中,需要補課的人數比例不小。現實情況是,熟悉和了解語言學課程性質的不多,真正明白其價值的更少。有的教師可能由于提高教學能力的心情急切,偏好那些立竿見影的課程,希望學了能馬上用;有的教師可能先入為主地認為,語言學理論在中小學教學中用處不大,不能認識到“越是基礎教育階段,越需要語言學理論,在基礎教育階段,語言學理論的指導作用最大,關系到語言教育的成敗” 其次,為教中小學英語教師提供適合的資料也非常重要。雖然普通的語言學專著教材也可以用于教師研修,但畢竟教師的業余時間有限,需要對這些專業內容進行精選簡化。因此有必要專門組織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研究,編寫一套供中小學英語教師研修的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系列讀本。
四、強化教學技能
要優化語法教學,當務之急是研制一套適合中國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習慣的、符合課程目標要求的、“精要、好懂、管用”的英語教學語法系統剔除哪些對學生語言能力發展意義不大的偏、怪、繁、難成分,根據語言學習的心理過程和認知規律,結合語料庫研究和中國學生偏誤研究的相關成果,立足語言的運用來選擇語法教學素材。要創新語法教學的新途徑,首先要放棄對所謂“最佳教學法”的追求。漫長的歷史歲月里,語言教學的思想和實踐有過許多變化和發展,從語法翻譯法到直接教學法、聽說法(視聽法) 、意念功能大綱、交際法、任務型教學等等,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更多的人認為根本就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法,或認為教學法的更迭無非是一種時尚,或是像兩頭搖晃的鐘擺。由于語法教學的效果受教學環境條件、學生情況、教師水平、教學資源、學習目標、母語與目的語關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課程制訂者、教材編寫者與教師需綜合斟酌這些方面的具體情況,才能做出適切的決定。
總之,英語課程改革取得了可觀成效,課堂交際性明顯增強,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顯著提高,“啞巴”英語等突出矛盾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同時必須看到,學習者在語言準確性、結構化石化、書面語和寫作能力發展等方面表現出明顯問題,教師對語言教學內容和方式仍有種種困惑,語法教學的整體效果不夠理想。語法教學中目前顯現出來的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對更早期英語教學中某些其他問題的矯枉過正。這提醒我們仍需要加強對語法教學的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