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容
摘要:培養一個知書達禮、舉止文明的孩子,是社會、家長和學校的共同愿望。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可見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應該怎樣培養學生地習慣呢?筆者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養成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著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良好的習慣在教學活動中培養
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語言習慣,教師要選擇了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潛移默化的改變學生的言行甚至思考的習慣。
例一,為了培養學生說話和讀書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應該采用口才歷練,即使使課堂效率下降也在所不惜,從逼迫學生說,到引導學生說,到學生愿意說,敢說,會說,強化日常學習總的口才培訓和鍛煉能力,使口才訓練和傳遞信息,交流溝通信息互為提高。通過組織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辯論等形式開展口才訓練,促進讀書成為學生學習和平時生活的主題內容。
例二,為了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第一,教師應充分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過講解、師范、榜樣激勵等督促學生認真遵守,務必使每個學生具有“服從集體,服從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約束力,形成習慣,保證整個班集體隨時表現出“活而不亂,嚴而不死”的良好班風班貌;第二,小學語文教師作為班主任參與到學生的課件活動中,既鍛煉了身體,也能隨機性的對班級學生不良行為就事糾正;第三是充分發揮了班干部的職能作用,提醒、監督、制止班級違規行為,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半個學期以來,學生的安全意識和紀律性都有很大的提升,基本上杜絕了打鬧和叫罵的不良行為。
二、嚴格訓練,持之以恒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生年齡越小,可塑性就越強。如培養讀書一邊讀一邊圈點畫記的習慣,老師可在某一篇課文教學時提出要求,讓學生按要求進行練習,老師必須讓每一個學生明確圈點畫記的具體要求、方法。但光是提一次要求,學生練習一次,是不能形成習慣的。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提醒學生堅持按此要求讀書,有意識地進行訓練,逐步變成學生自覺的行動,在反復的操練中完善和鞏固,真正做到自動化。培養好習慣不能中途停頓,不長期堅持,稍一懈怠,懶散的不良習慣就會重新抬頭。
三、家校聯合,養成教育效果最好
葉圣陶曾說過,“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讓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我們家長也經常反映孩子在家中和在學校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那么大的差距究竟問題在哪呢?其實,我不說大家也明白這個責任就在我們家長。家庭是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家庭教育與孩子的成長同步,并且帶有持續性與穩定性等特點;家長的言傳身教、情境影響對孩子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對此,上個學區我組織了多次家長學校活動,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交流育子心得,開展專題講座等,就是希望家長能配合老師的工作,共同將孩子培養成人。
四、感性與理性碰撞,真情感悟人性
情感是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催化劑。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動情,才能在求知、練能、開智中育德。寓抽象道理于直觀形象之中,易于產生情感效應。寓抽象道理于親身實踐之中,易誘發情感體驗。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僅靠“外部條件”的“暗示”與“陶冶”還不夠,還要依靠人的“內部條件”的“感悟”與“體驗”起作用。感悟是個體憑借語言及其語境的直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感悟的心理歷程是“循文、明象、體情、悟道”,即感知語言文字,再現事物表象,進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寫作意圖和方法。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進而對人性有個質的飛躍與提高。一句話,要激活經驗,“以讀求物,讀中見悟”。只有感悟才會使思考有深度,感悟是情智交融的,感悟重于綜合,感悟主要是同化,感悟的主體是參與者,感悟是全線相聯,感悟是人心與文心的融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有親身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對課文塑造的生活原型有設身處地的真切感受,催化自己的情感,與作者心心相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啟迪。才能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起共鳴。才能真正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給人性以洗滌與照耀。我始終認為語文課堂是情感交流的課堂,語文是個情感重要的儲蓄所,語文課堂需要感性與理性的碰撞,通過理性的啟迪與感性的觸動,激發情感進而來完善人。當然我們語文課堂不僅是通過形象來觸動學生的情感,強化感性的生命認知,更要在此基礎上升為理性的思考與提高,這種理性的思考是人的德性與人格完善的重要基礎,人只有經歷這些思考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完善、健康的人。為此,教師必須做到:(1)把全體學生看作感悟的主體,具有獨立的人格的人;(2)營造情感氛圍,提供感悟契機;(3)架設一座溝通學生“主觀存在”與教材“客觀存在”的橋梁,讓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獲得生命體驗,進入感悟境界。這種內在的感悟,是思想道德教育融合于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表現。
參考文獻
[1] 孫云曉,卜衛主編.培養獨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l997.
[2] 孫云曉主編.杰出青年的童年與教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l997.
[3] 鐘啟泉,黃志成編著.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