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利民
每個學科都有專屬于它的特點,這些特點,并不只是靜止在那里,等著人們去發現的,而是需要教師用慧眼去主動發現,并針對這些特點,適時放大,將其展現在學生眼前,凸顯數學學科的特色,由此將學生引入數學學習的殿堂. 很多教師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總是感到有力氣沒處使,總是想要將教學方式加以優化,卻始終找不到最為理想的切入點. 其實,教師所缺少的就是一個完善創新的方向. 有了這個方向,具體的實踐操作便不是問題了. 筆者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經驗總結發現,以初中數學的學科特點為導向,可以為我們提供出很多絕佳的教學改進思路,從而優化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
一、優化課程導入方式,構筑良好學習起點
我們經常說,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這句話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顯得尤為正確. 高質量課堂教學講求開端、主體與結尾的完整優質,這里的開端指的就是課程導入的環節. 對于新知識的呈現來講,課程導入無疑是數學學習的起點. 如果能夠把這個環節處理好,將會讓學生們贏在起跑線上,并為接下來的深入探究節省不少精力.
例如,在對三角形內角和的內容進行教學之前,我帶領學生們開展了一個動手小活動:我給每名學生都隨機發放了一個三角形的硬紙片,其中,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都有. 那么,如何才能計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呢?當學生們面對形狀各異的三角形不知所措時,我鼓勵大家大膽動手. 學生們開始試探著將包含有三個內角的部分剪下來,然后拼在一起. 果然,無論什么形狀的三角形,最后都能拼出一條直線. 于是,大家猜想,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嗎?接下來的教學也隨之順利展開了.
好的課程導入并不一定是消耗時間、過程復雜的. 在很多時候,教師只需要開展一個簡單的活動,或是運用一些巧妙的語言,便可以完成一次非常優質的課程導入. 導入重在效果,而關鍵則在于對知識內容特點的把握. 從每個知識的特點出發,便可以高效便捷地找到相應內容所需要的導入形式,從而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最為理想的學習開端.
二、引入實際生活素材,拓展知識感悟方向
數學知識學習效果的好壞,在于學生們對于方法內容的感悟程度. 為了深化學生們對于初中數學的理解,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拓展知識內容的呈現角度,為知識感悟提供更多機會和平臺. 在這之中,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打破固有的理論層面界限,將視角延伸至實際生活當中.
例如,學習了二次函數的知識后,我請學生們試著解答這樣一個問題:如圖,用長為18米的籬笆(以虛線部分表示)和兩面墻圍成一個矩形的苗圃. 那么,如何設置籬笆的長度,能夠使得苗圃的面積最大?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了方程的方法,將矩形的長設為x米,面積則可以表示為-x2 + 18x的形式. 上述實際問題便很自然地轉化為求二次函數最值的問題. 這樣一來,學生們對于二次函數的使用也就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數學本就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在數學課堂當中引入實際生活素材并不困難. 很多時候,只需要教師多一點點的關注和行動,原本抽象晦澀的理論知識便可以瞬間變得具體清晰起來. 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們對于數學內容的透徹理解,更能夠幫助大家睜開雙眼發現更加完整的數學,從而有效拓展知識感悟的方向,實現“學”“用”兩不誤.
三、適度預留課堂空間,提供自由探索機會
怎樣才能叫作學好了數學呢?筆者認為,不僅要將當前的知識內容搞明白,還需要讓思維靈活起來,將固有的內容多想一步,為知識的發展創造更為廣闊的空間,對數學產生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 然而,知識的靈活化發展是沒有一個固定的邊界的,更不是教師一人便可以將之概括完全的. 因此,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教師要做的并不是對知識的變化一一傳授,而是要教會學生如何變化知識.
例如,在對圖形對稱的內容進行復習時,我先提問學生:點P(x,y)關于x軸對稱的點的坐標是什么?關于y軸對稱的點的坐標是什么?關于原點對稱的點的坐標又是什么?然后,將這個問題變化為:直線y = 2x - 1關于x軸對稱的直線解析式是什么?關于y軸、原點對稱的直線解析式又是什么?然后,請學生們按照這樣的思路繼續變化問題并予以解答. 有的學生將條件進行變化,如將直線y = 2x - 1變為拋物線y = 3x2 + 2x - 1等,也有將問題形式加以變化的,如在y = 3x,y = x2,y = 2x3,y = 2|x|中,哪些函數圖像關于x軸對稱?在靈活變化問題的同時,大家對于對稱問題的理解也更深了.
探索知識這個說法看似高深,其實并不難,且是初中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當中所必需的. 給學生多一些自由思考與討論的空間,知識便是在這之中積累起來的. 同樣地,教師的這種課堂設計也能夠在無聲之中教會學生如何靈活思維,去發現數學知識的諸多可能性.
通過上述方式的優化改進,整個教學課堂瞬間展現出了專屬于數學的學科特點. 這種強烈的特征性質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全身心地投入數學知識的思維路徑當中,相應的分析、思考等行為也就很自然地隨之出現了. 可以說,學科特點的打造與凸顯,為學生們營造出了一個很好的數學學習氛圍. 這種氛圍感是可以從根本上為知識學習提供推動力量的. 與此同時,抓住初中數學的學科特點,也讓學生們的學習方向更加明確了. 以課程導入為起點,以生活素材為拓展,以自由探索為升華,逐步深入的教學過程讓數學學習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