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波
摘 要: 生活是語文應用的實戰(zhàn)現場,同時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語文學習素材,在生活中學習和應用語文,才能提升語文學習質量。本文從營造生活化氛圍、挖掘生活化素材、設計生活化作業(yè)、組織生活化實踐方面探討了感悟生活藝術理念下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實施方案。
關鍵詞: 小學語文 生活化 教學策略
語言是一門藝術,它承載著智慧,傳遞著情感,記錄著人類的發(fā)展,同時語言又是一門工具,語文是學習語言的學科,它重在引導學生深化對語言的感悟和理解,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意識與能力。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有必要結合生活實際,從生活中挖掘素材、感悟藝術,探尋語文的應用價值,在生活中深化學生對語文的理解,實現高效語文學習目標。
一、營造生活化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
營造生活化氛圍,是引導學生感悟生活藝術的基礎。生活中有很多小學生熟悉的場景、畫面、知識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基于學生對生活的認知水平,展開創(chuàng)新性的生活化氛圍營造,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反思、感悟和體驗生活藝術。營造生活化氛圍,可以借助生活問題、生活場景、生活故事、生活現象等,在多媒體、實物、圖片等的輔助下,有效創(chuàng)設,使學生身臨其境。
如教學《小露珠》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做好準備,制作露珠由產生到消失整個過程的視頻,課堂上先播放準備好的視頻,并恰當引導:“生活中我們常見到露珠,但是我們有沒有很認真的觀察它呢?它是多么美麗,由產生到消失的過程,又說明了什么物理現象呢?”再運用圖片展示冰融化、水沸騰變成蒸汽、窗戶上的水珠,引導學生感悟水的三態(tài)變化,領略大自然的奇妙。在生活化氛圍下,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引導思考并深入學習關于露珠的知識。
二、挖掘生活化素材,豐富教學內容
生活是巨大的素材庫和資源庫,語文教學時不可忽視生活寶庫的作用,應該激勵學生在生活中探尋語文學習的素材,通過挖掘、分析和反思,從生活素材中找尋語文的奧秘,探索出科學知識與道理。挖掘生活化素材,需要基于真實、綠色的原則,通過設計趣味實驗、引導走出戶外,探尋感興趣的知識,以此組織學生自主挖掘生活素材。還可以對生活素材進行提煉與歸納,分為實物素材、情境素材、精神素材等,以此有效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如教學《誠實與信任》時,教師引導學生課前將生活中關于這個話題的素材收集和歸納起來,課堂上與學生互動交流關于《誠實與信任》的故事,并說說自己的看法。學生課前自主收集,或查閱資料,或整理身邊的人、自己的小故事,課上展開分享交流,或收集剪紙、皮影、糖畫、泥塑等生活化素材,在《姥姥的剪紙》課堂上,關于我國傳統(tǒng)藝術展開師生互動交流。通過挖掘生活化素材,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素材出發(fā),探尋生活藝術與語文的魅力。
三、設計生活化作業(yè),提升應用意識
生活化作業(yè)與傳統(tǒng)作業(yè)不同,區(qū)別在于不同形式與任務內容,它可以是參與式作業(yè)、動手實踐作業(yè)、觀察記錄作業(yè)等。傳統(tǒng)的書寫、識記型作業(yè),讓學生感覺喘不過氣來,同時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不高。而生活化作業(yè),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交流、動手、實踐與反思,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興趣,并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與綜合能力。實施多樣化生活化作業(yè),能提升語文學習質量。
如《春聯(lián)》一文對我國的寫春聯(lián)習俗進行了介紹,教師可以激勵學生查閱和整理優(yōu)秀的春聯(lián),課下與同學、家長交流,分析春聯(lián)產生的背景、意義與創(chuàng)作特點,并為學生布置創(chuàng)作型作業(yè)——自主創(chuàng)作春聯(lián)。又如《放飛蜻蜓》一文,講述了陶行知先生上課的過程,在生活中讓學生觀察和了解蜻蜓。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作業(yè):觀察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用照片、文字等形式記錄下觀察成果。通過設計多樣化的生活化作業(yè),豐富作業(yè)形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組織生活化實踐,強化綜合能力
新課改指出,要鼓勵學生提出與生活相關的問題,有目的地觀察社會與自然,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趣味語文活動。結合新課改思想了解到,有必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組織生活化實踐,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并解決問題,探尋生活的奧秘。組織小學生語文實踐活動,需要遵循可行性、可操作性、安全性等原則,讓學生在目標導向下,互動合作,積極參與并完成實踐活動。
如《云雀的心愿》告訴我們,森林被破壞會帶來很大的危害,直接影響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存,我們需要保護森林,防止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濫。由此,組織學生參與“保護森林,從我做起”生活化實踐活動。活動形式豐富多樣,由小組合作完成,可以選取節(jié)約用木材資源、禁止亂砍濫伐、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等角度,展開實踐研究。并鼓勵學生提出可行性的方案,促進學生從我做起,關愛森林,關愛家園,實現生態(tài)的和諧穩(wěn)定。
引導學生挖掘生活素材、感悟生活藝術,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需要,同時也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的關鍵舉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質,實施科學預設,巧妙營造生活化氛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探尋語文素材、應用語文知識,以此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鐘育華.有限的課堂,無限的生活——例談培智語文生活化教學[J].考試周刊,2016(38):25.
[2]鄭恩惠.返璞歸真,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應用探究[J].時代教育,2016(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