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宜伶
摘 要: 陶行知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他的生活德育思想至今仍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本文意在重溫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思想,以期為當代中職德育工作改革與創新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陶行知 生活德育 中職教育 德育工作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主要內容
1.道德與社會生活是統一不可分的整體。社會生活是人的生活,不能沒有道德,無論是生理需要的滿足,還是精神需要的滿足,都必然要關涉他人,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規則。道德是構成生活的根本要素,所以人要過道德的生活。沒有道德,人無法生活,生活也就不再是人的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條文和抽象的原則。
2.生活德育的基礎和源泉是生活。生活是陶行知確立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立足點、起始點與中心點。“生活”概念是生活教育的邏輯起點,當然也應是生活德育的邏輯起點。陶行知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
3.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的靈魂。生活教育理論是以生活實踐為中心,以道德教育為主體,以創造精神為動力,以啟發人的覺悟、培養具有生活力的“真人”為目標的全面教育學說。生活教育的本質是“教人化人”,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生活教育的靈魂和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
4.生活德育的宗旨是教人做“真人”。陶行知從社會客觀實際及社會對青少年一代的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在吸收傳統德育合理思想內核的基礎上,提出教人做“完滿的人格”的“真人”德育目標。“真人”的德育目標遠遠超出歷史上道家、儒家的道德觀狹隘眼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二、當前中職德育工作存在的弊端
1.教書與學習脫節。表現在德育課已經不能稱為德育教學,只是政治宣講課。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師與課本處于中心地位,學生的主體性無法落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調動。德育課是要走進學生心靈的,激發學生的情感,達到教學的效果。
2.管理與需求脫節。表現在學校熱衷于強制管理,忽視學生的情感、意志、觀念、知識等與學校德育影響的融通。職業學校為了強化管理,條條款款層出不窮,競相效仿封閉管理,追求軍事化形式,沒有耐心顧及什么信仰、情感、品質、氣質或學識之類的東西,以赤裸裸的管教取代良好品質與思想的間接滲透,與學生無法共鳴,管得了人,管不了心。
3.學習與知識的脫節。表現在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的內容。今天的中職德育課很少關注學生需要什么,能接受什么。課堂教授的知識只是應付考試的工具,無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影響學生的道德行為與道德選擇。
4.知識與德育的脫節。主要表現在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在對待德育課的態度上,學校與教師忽視德育課最基本的職能——學生的身心健康,認為“專業課是重要的,德育課學與不學差別不大”,因而在教學態度上消極對待,敷衍了事。空洞的說教加上脫離實際的知識,使得德育課堂與學生的心靈之間形成一道厚厚的墻。
5.措施和效果脫節。主要表現在學校重視“面子”工程,喜歡搞一些轟轟烈烈的活動增強德育影響。這些表露的“有聲有色”的活動在形式上好像達到一定效果,殊不知,大多只起到純“形式”的作用,而最令人遺憾的是忽視對學生“美的熏陶、善的教化、情感的撞擊”。
三、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在中職德育工作中的啟示
1.加強職業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聯系。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育與生活是密切關聯的,同時職業是部分,生活是整體。當然,職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聯系在一起的。職業教育需要關注職教教師與生活,職教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確立生活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意義。
2.端正對德育工作的態度和認識。德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內容涵蓋面廣,時空跨度大。德育工作不可謀求突擊培養、立竿見影,要將其建立在長久的工作機制和完善的育人體系上。要重視文化熏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之成為善于與人溝通、有較高情商,發展后勁十足的可持續人才。
3.改變單調的德育課程,培養全面發展的“真人”。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首先要唱響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教育。突出集體主義、團隊精神的教育,注重在各類文藝活動、公益勞動、體育比賽中加強學生集體主義、團隊精神教育,培養學生與人相處、助人為樂、謙讓、豁達的優良品質。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高素質的德育工作隊伍。新時期的職教德育工作者,不僅要成為知識的傳播者,而且要成為社會道德的楷模和與時俱進的實踐者,更要用高尚的思想品德、學識、言行、作風、愛好、氣質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教師要掌握一定的倫理學、法學、美學基礎知識。
5.加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建立良好集體生活環境。良好校園生活環境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是塑造高尚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之一。職業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要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根據時代要求和學校實際大膽創新,不斷探索新舉措,同時突出行業背景注重職業教育自身特質的培養,著眼在行業文化的層面上進行醞釀,根植于行業文化,加強校園文化與行業的文化滲透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