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康偉 趙慧莉
內容摘要:先秦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道家思想影響著中國人的方方面面。其中也蘊含著相當豐富的心理學思想,道家的經典著作中都有跡可循。這些心理學思想能夠給現代心理咨詢帶來一些啟示,有些理念和方法可以運用到實際的心理咨詢工作中去。本文就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并探討了其對于心理咨詢的啟示,旨在為中國特色的心理咨詢工作提供一些理論和實踐上的幫助。
關鍵詞:傳統文化 道家 心理咨詢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起源于西方,脫胎于哲學。自從馮特于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創立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研究心理學的實驗室后,心理學就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心理咨詢則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并企求解決問題的求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西方心理學家們通過種種科學研究使心理學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使心理咨詢事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誠然,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確實主要在西方興起發展,但是中國其實在相當早的時期就已經有了關于心理學的思想。在先秦時期,我國的哲學中就已經包含了心理學的思想,其中又屬道家學說中研究的最為廣泛深刻。先秦道家思想中其實有很多方面都對現代心理咨詢有所啟示。
一.先秦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
道家的許多專著如《道德經》、《莊子》中都很多有關心理學的思想。比如說《道德經》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意思是“認識別人是智謀,認識自己是智慧。戰勝別人是有力,戰勝自己是強大。知道滿足的人富有,頑強前進的人有志向。不失所追隨的人長久,身死而精神不滅的人長壽。”這其實也是現代心理咨詢中所倡導的,即認清自我,樹立目標,知足常樂。古典精神分析理論的治療核心便是探索來訪者長期的隱藏的潛意識沖突,使其呈現出來,然后對其加以分析,使來訪者對自我了解的更加透徹,從而解決現實心理沖突。這其實就是“自知者明”的具體體現。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所創建的意義治療是指協助患者從生活中領悟自己生命的意義,借以改變其人生觀,進而面對現實,積極樂觀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義。這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有異曲同工之妙。老子學說中所追求的“所”、“道”其實都有生命的意義這一層含義。老子在《道德經》中還曾多次提到觀、明、玄覽。這里的觀是指觀察、感知,代表著感知覺;明是指明白、通達,代表著思維過程,玄覽就是深觀遠照,從整體上去把握萬事萬物的總法則、總規律。這代表的是思維上升到高級的階段,能夠掌握事物的概念,深刻認識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總的規律性。這也是心理學中的重要規律。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到:其形化,其心與之然。意思是說人形體的變化可以引起心理的變化,這與心理學中的所提到的身心健康論是一致的。人生理的變化會引起心理的變化,而心理的變化也會引起相應的心理變化。中國心理學界已經越來越重視到道家思想的心理學意義,業已發表了大量的論文以及著作。尤其是申荷永關于精神分析與道家的研究,許金聲關于全人心理學與道家的研究。許金聲主講的“全人心理學·通心工作坊”,更是把大量的道家的理論和修煉的精華,用于人的調整。這里的“全人心理學”特指許金聲提出的關于心理學研究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一種開放的、究竟的、在對人的理解上具有最大包容性的心理學研究取向、態度。全人心理學認為,道家關于“道”的概念極為深邃、豐富。“道”是自有永有的宇宙萬事萬物的本源,能夠體悟、遵循者就是得道之人。
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不僅在中國被重視,西方一些心理學家也很早就對其展開了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就非常推崇道家思想,他多次說,他關于自我實現的概念來源于中國的道家的“無為”。他在晚年甚至預測心理學的第三種思潮將過渡到以“道”、“上帝”為中心的第四種思潮。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也十分欣賞道家思想,在他的主要的著作中,多次引用老子的《道德經》。例如,他在《存在之路》中說:“我最喜歡的,并總結了我很多更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話:‘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他的治療理念也正是如此。他在治療中強調對當事人不干涉,對當事人真誠一致,給予當事人“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與當事人“共情”。分析心理學家榮格寫過關于道家的書。20世紀30年代,卡爾·榮格(Carl Jung)就對道家的內丹學進行研究,開啟了心理學界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門,理查德雌爾海姆(Richard Wilhelm)與榮格著有《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一書,使心理學界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嶄新的認識,不少西方人都通過這本書了解到了中國的經典文化,特別是道家文化。榮格在這部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中國文化、比較中西差異,嘗試建立一種在東方和西方之間進行心理學理解的橋梁。還從西方心理學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詮釋道家的修煉。從精神分析看,內丹中的“元神”對應于“無意識”,或者說以“無意識”狀態存在。內丹中的“識神”對應于“意識”。無意識具有難以估量的巨大的能量。修煉則是讓意識與無意識統一整合,開發出無意識的巨大能量。為此,精神分析也發展了一些路徑和方法。榮格還曾用集體無意識理論理解了內丹學著作《太乙金華宗旨》中的超越現象,視之為一種無意識的表征。伯特·海靈格(Bert Hellinger)是德國心理治療師,“家庭系統排列”的創始人。他曾是天主教神父,在非洲祖魯族地區生活了二十年,之后接受精神分析、完形療法、原始療法交流分析等心理學訓練。他的“家庭系統排列”在處理個案時,讓代表各自進入在家庭系統的位置,代表在這過程中常常能夠體驗到當事人的感覺。該方法就是創造出一個氛圍和環境,讓“道”來起作用。家庭系統排列由于行之有效,在世界風行,尤其是中國。海靈格說他的方法主要是受了道家的影響。家庭系統排列體現的是“道的力量,是中國老子的智慧”。
二.先秦道家思想對于現代心理咨詢的啟示
心理咨詢(counseling)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并企求解決問題的求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來訪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向咨詢者進行述說、詢問與商討,在其支持和幫助下,通過共同的討論找出引起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問題的癥結,進而尋求擺脫困境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對策,以便恢復心理平衡、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進身心健康。咨詢師在這里扮演的并不是一個醫生的角色,而是一個引導者,通過對來訪者的支持和幫助,使來訪者發揮自己本身的潛能,從而解決來訪者的問題。這和道家思想的一些理念是相同的。道家主張:“自勝者強”便是這個意思。
其實道家學說中的很多理念都對現代心理咨詢有所啟示,《道德經》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說應該順應事物的客觀規律去做事,不違背事物的自然天性,森田療法的重要原則“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即是這一原理,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體現在要遵循人體和自然的規律,咨詢過程應當順其自然,根據來訪者自身的特點來進行,“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不應該急于求成,忽視來訪者自身的體驗和感受。《列御寇》中說:“夫內誠不解,形諜成光。”這里的“誠”通“情”,“諜”通“泄”。是說一個人如果內心積郁,就會在體表上流露出來,旁人一看就知道。好比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來訪者內心的狀態往往會在身體上表現出來,通過觀察來訪者的表情、步態、動作可以加深對來訪者內在狀態的了解。《管子·白心篇》中說“臥名利者寫生危。”意思就是醉心于名利的人,往往會為前途未卜而耽憂。《內業篇》中說“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郁生疾,疾困乃死。”這些剖析人們情緒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理念跟現代心理咨詢是一致的。現代人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經常是由于過于看重名利,然后產生種種憂郁和怨憤的負面情緒,然后導致一些身心問題。如果加以引導,使其以一種道家的順應與自然的心態去面對,便能夠從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暫時脫身出來,獲得心靈的放松與清凈,也即道家所說“心地清凈為天下正”。道家學說認為對立面能夠相互轉化,不好的事情可以變好,“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心理咨詢中一些極端不好的現象能向好的方面轉化,關鍵是咨詢師要善于引導。比如焦慮可應用于應對壓力事件,抑郁可以有助于創造出好的藝術作品。事物在釋放完能量后就會自然消亡,“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在心理咨詢中對于一些不好的病癥現象可以先充分去釋放,然后再去解決它。
現代的性心理咨詢、繪畫治療、書法治療都與道家思想有關,都或多或少的借鑒了道家的理論理念。道家所推崇的一些鍛煉方法,如氣功、吐納、太極拳劍等不僅可以用來強身健體,也可運用于心理治療,被心理問題所困擾的人群,可以通過自己勤加練習,做到自助自愈。道家所提倡的吐故納新之術跟心理咨詢中常用的腹式呼吸其實也是類似的原理。楊德森與張亞林所創立的“中國道家認知療法”就是脫胎于道家學說,其中的松靜術、柔動術、病情分析會、保健心得志等都是根據道家文化所提出的一些治療方法。
林語堂說過:“道家學說給中國人心靈一條安全的退路”。說的就是道家學說對人心理所起的一種作用,現代心理咨詢完全可以借鑒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采用更加合適有效的理念和方法去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依據道家學說,可以更加有針對性的解決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困擾。雖然心理咨詢產生發展與西方,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國人和西方人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我們需要有我們自己的心理咨詢理念,而從傳統文化比如道家學說中去探尋,毫無疑問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曹鳴岐.道家思想與心理咨詢的本土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2]遲欣陽.道家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學思想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2)
[3]張金洪.道家思想與心理咨詢和治療[J].才智.2009(31)
[4]楊樹英.道家的心身觀及其與現代心理治療學的比較[D].廣州中醫藥大學.2005
[5]燕國材.老莊道家學派的心理思想探索[J].心理科學通訊.1986(04)
(作者介紹:郭康偉,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學生;趙慧莉,本文通訊作者,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