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戀蓮
摘 要 初中音樂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的要求中,學生音樂歌唱能力、音樂情感表達能力、音樂欣賞能力、音樂創(chuàng)新能力是重點培養(yǎng)目標。在音樂教學過程上,只有充分體現音樂的美,學生才會用感情去學,學生的音樂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得到提高。
關鍵詞 音樂 學生能力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初中音樂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的要求中,學生音樂歌唱能力、音樂情感表達能力、音樂欣賞能力、音樂創(chuàng)新能力是重點培養(yǎng)目標??墒情L期以來,我們大多數音樂教師不注重教學目標的研究。他們總是沿襲傳統教學方法,即:發(fā)聲、識譜、試唱、教歌、聽音、練耳、節(jié)奏、齊唱。然而這種教學方法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歌唱能力和欣賞能力,對學生情感表達、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有所弱化。而且此教學模式早已程式化、呆板化,學生早已厭煩,失去音樂學習的興趣。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聽覺藝術,它以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音響的意境美,表現的體態(tài)美,演唱的情感美,來陶冶情操和凈化人的心靈,美化人的行為。只有充分體現音樂的美,學生才會用感情去學,學生的音樂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得到提高。
1以情感人,引發(fā)共鳴
音樂是情感的表達,它通過各種樂器與音調的高低組合來表達出各種情感。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力度、速度變化等都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寄托,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中,《咱當兵的人》歌曲一播放,學生立刻興致勃勃,禁不住隨錄音一同演唱,這就是共鳴的一種表現。只有產生共鳴,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因純粹學唱歌而產生的厭倦心理,而且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唱欲望,讓學生能夠主動持久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
2以美動人,潛移默化
音樂是一種美的聽覺藝術,它用旋律、節(jié)奏、歌詞、意境等方式讓人的心靈產生美。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币魳方虒W中培養(yǎng)學生感知、理解、感受、體驗、評價、鑒賞、表現和創(chuàng)造音樂美的能力,并使學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進而激發(fā)學習音樂的興趣。
欣賞是音樂學習的基礎,是感受美的基石。在音樂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需要,靈活運用教學資源,選擇一些適合學生實際的經典及流行音樂作品下手,教會學生怎樣去聆聽音樂,從而激發(fā)他們的音樂興趣。在聆聽音樂時,要讓學生學會細心傾聽音樂的旋律。音樂旋律是音樂的重要表現手段,是音樂的靈魂,在聆聽時,要求學生集中精力,認真捕捉作品的特點。例如,在安靜、嚴肅的課堂氣氛中讓學生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啟發(fā)學生從那雄壯的旋律、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聲中,聯想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冒著敵人的炮火,前赴后繼與敵人戰(zhàn)斗的情景。通過聽、唱來讓學生感受激昂、振奮且具有感召力的歌曲之美,使學生受到音樂的熏陶與感染。通過對美的理解、表現,學生對音樂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音樂修養(yǎng)。
3以樂引人,深入創(chuàng)新
音樂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隨著樂曲的流動,調動學生聽覺的動、視覺的動、手動、腳動、腦動、全身動,讓學生在動中感受音樂,在動中找到情趣,在動中發(fā)展想象,在動中愉悅身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每個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如在音樂節(jié)奏的練習中,積極鼓勵學生打出自己的節(jié)奏,唱出自己在生活中發(fā)現的節(jié)奏,表演出自己喜歡的節(jié)奏。這樣學生對節(jié)奏就產生很大興趣,教學效果就比較好。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課前充分準備與將要教授的樂理知識一致的音樂,讓學生來選擇感興趣的音樂,在學生的興趣中使學生掌握樂理知識,提高學生審美感官。
4以行礪人,內化升華
音樂教學中不僅要在課堂中創(chuàng)造良好音樂氛圍,而且在課外也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音樂與人們的學習、生活、勞作都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因此,音樂也具有很強的滲透性。根據音樂的這一特性,可以在課余時間中創(chuàng)造良好氛圍,從而讓學生喜歡上音樂。還可以定期舉辦各種與音樂相關的比賽,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例如各種歌詠比賽、器樂比賽、文藝晚會等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提高音樂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讓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再次升華。
作為新時期的音樂教師,要不斷適應新形勢,探索教學新方法;要不斷學習研究新教學要求,刻苦鉆研,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音樂修養(yǎng)及能力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馮蓉.音樂教育對學生未來工作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6(11).
[2] 楊荔.音樂教育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評《音樂教育與教學法》[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7).
[3] 劉冰琪,劉詠蓮.從音樂考級看家庭音樂教育[J].戲劇之家,2014(17).
[4] 閻妍.音樂教育與茶文化的關系解讀[J].福建茶葉,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