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賽軍
摘 要:紫砂壺以其素面素心和特有的宜茶性,當之無愧地作為茶文化的載體,自然有很多文化蘊含。好的砂壺,是集材質美、工藝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體的。
關鍵詞:花貨;造型;材質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33-01
好的砂壺,是集材質美、工藝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體的,這是因為作品首先的“形”即代表了生命,明暗轉折,虛實對比,必須有度;其次,通過形象散發出的情趣,即為“神”。第三,是氣質,是壺的精神思想內涵,以實質性來表達健康的意境。如果一件新創作的砂壺作品只有線條、體積、比例的關系,充其量只是一件實用品。沒有意境的東西,就沒有了生命。
這里談談我對花貨“材質”的理解,其可分為:段砂、青灰砂和紅砂善配泥。首用“拼砂過篩法”,無論段砂、青灰砂、紅砂均顆粒排列有序,大小一致,疏密恰當,內外無異,壺經久用、滌拭日加,自發暗然之光,入手可鑒。“花貨”早期,有可能由供春壺引題,我曾見供春塑圖“附件壺圖”。自然花貨,壓蓋身圓腹鼓,線硬朗,節自然逼真、露骨。有線腳鼓器造型,可說和供春壺有型體差別。
這里我從視覺印象、觸覺印象兩方面來分析朱可心大師“梅樁壺”的造型藝術:
視覺印象:以可心大師“梅樁壺”為例。平視:身筒蓋為不等體,燈籠型、鼓身有脛、底弧線圓形,去脛足身為鼓,流口把呈水平線、枝、節、花引神。俯視:身大圓型,口小圓型,通體雙圓型,從美學角度去分析,“梅樁壺”線、面、枝、花不愧為壺藝造型之典范,實為精確美。遠視整體效果,精巧玲瓏,栩栩如生。近視局部效果,萬物復興,生機勃勃。綜合技體效果:靜中有動,流口、把、水平線緩慢、溫和、流鈕、把連弧線圓枝節直、身兩側,雙曲線對稱上升,枝、節、花自然相生,流雙彎、把耳形、活潑、秀氣、脛、身底有流動速度感,節奏強烈,枯枝新生,春意盎然。
觸覺印象:流雙彎、扎喇叭、茗泡時茶葉不易堵塞,注水順暢,把耳形合手舒適,不能不說是實用工藝與自然相結合的范例。
造型風格上,由早期簡、練、樸、演進到后期精巧玲瓏,應該說是較正常的演變過程。“梅樁壺”的制作工藝和技法反映出一代大師對泥性的掌握運用,成型技法愈發純熟,制作工具的因藝使用,成型技法,基本分打身筒、鑲身筒、貼花三種,是繼承和恢復優良技藝的一大貢獻。它的側立面近于鼓形,重心全靠在壺體足部,但壺底以圓形裝飾,使造型秀氣挺拔。嘴和把在壺體上的均衡,紫砂壺的嘴和把對全體的結構均衡有著很大的影響。如壺體上的嘴或把手的一方過重,或是壺把向外圓轉得過大,都會使造型重心偏離中軸。若把和嘴在壺體兩側的位置和空間安排不當時,也會影響造型的均衡,重創壺式造型典雅古樸之風格,其主次的幾何體造型藝術明顯可見壺體光潔、線條簡練。“五色晶光,氣韻溫雅”或“栩栩如生”或“精巧玲瓏”,極大地豐富了紫砂器皿的造型形成,為其后紫砂界近二百年之楷模。朱可心大師“善于配泥”,首先采用“拼砂過篩法”改進泥料加工工藝,更突出了紫砂器皿材質美之特征。朱可心大師“善制砂壺”始復捏造之法,雖隨意制成,自有天然韻味。“用于捏制與壺形協調一致”。首用流把鈕改進制法,使木、竹、節、花、葉與壺巧妙結合,也是對紫砂成型工藝技法之一大貢獻。朱可心大師所制紫砂壺器大多與自然生物有關,將紫砂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融合,更增加紫砂壺藝之裝飾效果,對其后壺藝裝飾的影響極大。
“梅樁”的內涵十分豐富。壺如其人,玲瓏精巧,意可心氣質高雅、淡泊名利,人品藝品俱佳;端莊秀氣,意可心腳踏實地,精藝勤業、孜孜追求,材型工飾之異,意可心刻意開拓,繼往開來。“梅樁壺”讓人體會自然美,給人以中國宜興獨特資源之享受,給人以無窮樂趣。它讓人感受造型與自然美,給人以藝術魅力,從中品味無窮的創造力,它讓人在和紫砂語言交流中體驗人生快樂,生命運動精神所在,休閑方式給人以活力、精力、韻力。梅樁壺的深蘊是除視覺、觸覺之外,還有心靈處之意識表現來源于文化美學觀念的感受,也是精、氣、神、形、態、韻等藝術精神所在。
紫砂壺以其素面素心和特有的宜茶性,當之無愧地作為茶文化的載體,自然有很多文化蘊含。自供春于金沙寺僧學得制陶術而漸起制陶,藝人們以獨特的成型技法,用匠心的慧靈,塑出了紫砂的心語 :“魚化龍”體現了鯉魚跳龍門的美好愿望;“博浪錘”體現了化干戈為玉帛的美好愿景;“碟雙飛”體現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凄美的愛情故事……款款砂壺,載賦了藝人們內心流淌的激情,將無形的情感以有形的型體抒發了出來。
紫砂是美麗的、是永恒的。她怡靜、她端莊、她款款從遠古走來,帶著滄桑的面容,飽經風霜、注入了生命、注入了藝術,完美地展現著她美麗的風姿。她驕傲地仰視這片土地,訴說著她的紫砂傳說。
參考文獻:
[1]唐云,鄭重.紫砂壺鑒賞[M].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1992.
[2]楊永善.陶瓷造型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3]姚遷.宜興紫砂陶藝[M].臺北:臺灣南天書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