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仕群
摘要:如何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許多小學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就此做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興趣;激發;教學方法;探討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怎樣上好品德與社會課程,讓學生達到這一目標呢?下面談談我的點滴粗見。
一、興趣引入,提高學生學習激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依據這門學科的特點,找出每節課中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引起學生的注意,并提出適當的學習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體驗,去尋找答案。如在教學《伸出愛的手》這一課時,我就提出了下列興趣點:
1、《千手觀音》這個節目很精彩,你知道排演這個節目的過程嗎?
2、你知道盲人是怎樣認錢幣的嗎?
3、只用一只手,你穿得好衣服嗎?學生帶著這些興趣點,去讀書,去上網查找、去體驗后,學生都躍躍欲試,都想展示自己尋找到的答案。教師抓住這一契機,組織學生匯報、交流、討論,然后教師再補充、完善、總結。師生互動,互相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明白了道理,又體驗了生活,他們的收獲遠遠超過了教材要求范圍。這樣的教學,當然比單純的說教式教學好多了。
二、從實際出發,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1、從學校實際出發,就地取材,提高教學效益。我們學校在農村,教學條件差,學生見識比較少。教學時,我就根據教材內容結合身邊實際來設計教學方案。如在教學《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一課時,課前教師提出預習要求 :①大家去調查一下,我們學校有哪些老師或學生帶眼鏡?②問一問:他們為什么要帶眼鏡,帶眼鏡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哪些不便?通過調查、搜集和整理,學生對老師、同學為什么要帶眼鏡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課堂上,通過交流、討論:學生明白了有一雙明亮眼睛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應該怎樣保護好自己的眼睛。這比僅僅依靠教材上的幾幅圖片,說教式的教學收到的效果好得多。
2、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感知生活,提高學習效益。如在教學《平安回家》一課時,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知道的不安全事例,再讓學生說一說、議一議。學生有說道路交通安全的,有說鳳凰小學這學期幼兒班學生溺水死亡的,有說三應小學上學期被電燒殘的六年級學生,還有說被拐賣的……教師抓住時機,說:是呀,不安全的事情常在我們身邊發生?我們每同學都應該高高興興來上學,平平安安回到家。現在,我們就來想想辦法,怎樣才能讓自己高高興興來上學,平平安安回到家吧!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開了。最后,師生歸納總結,這樣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從學生自身中尋找教學資源,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益。如在教學《呵護我們的身體》一課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說說自己身體各部分的名稱,講講各部位的作用。然后,全班交流,師生總結,不明白的問題,課外上網查找答案。這樣學生不但明白了身體各部分的重要性,而且還明白了要怎樣保護自己的身體。
三、以教材為本,在實踐中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教學這門課程,首先要堅持學生的主體性,其次要堅持教材內容的主導性,第三要堅持實踐驗證的客觀性。如在教學《規則從哪里來》一課時,學生在明白了教材內容后,我就抓住學校突出的一個問題:集會時,樓道擁擠,容易發后安全事故。我們該怎么處辦?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了守秩序的重要性,并針對性地提出,怎樣才能做到守秩序,形成方案后,上交了學校。學校采納了,學生在平時遵守了,安全危險解除了。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但認識到規則來自于我們的生活,而且需要我們共同遵守。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它具備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特點,決定教師教學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為主線,結合實際充實教學內容,這樣才能讓學生思想認識得到提高,行為習慣得到培養,最終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