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仕清
摘要: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明確的任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向孩子傳授相應的知識,并教會孩子創新思維的方法尤為重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學生;創造思維
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永遠是模仿和抄襲?!笨梢?,創造思維培養的重要意義了。在傳統思想影響下,學生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只會“死讀書”“讀死書”。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向學生灌輸知識,把學生看成是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新課標就是為改變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學生素養而實施的。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思維的培養,將有利于學生聽、說、讀、寫全方位能力的提高。因此,筆者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注重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創設情境,學會質疑思維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點明了思與學的密切聯系。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戰場,教學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認知沖突,設疑、解疑,點燃思維的火花。而創設問題情境必須倡導質疑。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人的思維是從疑開始的”。明代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質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币虼?,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有意識地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發現疑難,提出問題。例如:教學《草原》一時,我針對“到處是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一句質疑:“翠色怎么會流到天邊云際去呢?”就此問題設置思維熱點,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帶著上述問題細讀課文第一段,連讀邊想,讓學生在頭腦中產生一幅幅畫面:“整個草原只見濃綠的草色連成一片,而分不清界線,望不到邊際,像綠色的海洋?!边M而引導:“草原的綠色不會流動,但由于綠得鮮亮,微風吹來,綠色隨風擺動,形成層層草浪,給人什么感覺?書中用了哪四個字?”學生回答:“翠色欲流。”我又問:“好像綠色在流動。草原無邊無際與藍天相接,微風吹來,草浪起伏,輕柔地向遠處延伸,你會看到什么?”學生回答:“看到草浪輕輕流入云際”。
二、啟發思考,學會運用思維
“教是為了不教”,語文教學,要幫助學生形成終身賴之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形成能力,開啟思維閘門,深化思維過程,并內化為學習動機。語文教學中通過提出問題,可以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學生思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是有遇到要解決的問題而引發的。提出問題不是單向的,不僅教師要有目的性提出問題,啟發思考,而且教師提出的問題如果能夠讓學生產生思維矛盾,往往會使學生得到超常發揮。例如教《軍神》一文時,筆者提出:“題目是《軍神》,按理應該著重寫劉伯承,而課文卻用了那么多文字來寫沃克醫生,這部分是否多余?”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有的認為不多余,課文用那么多的文字來描寫沃克醫生的語言、神態、動作,都是為了突出劉伯承所能忍受常人所不能想像的痛苦。他的這種鋼鐵般的意志無愧于“軍神”的稱號。有的學生則認為多余,其理由是只要多用文字描寫劉伯承的感人事跡和對手術的鎮定態度以及表現出的勇敢等,就能很好的說明了他是不折不扣的軍神,也緊扣了題目……通過這種矛盾爭論,學生們的思維大大激活,從而使問題深刻在誘發了學生思維的產生。我在此基礎上給予肯定和贊許,并抓住這兩者逆向思維的火花,激發更多學生的思維活動。通過爭論,最后歸于統一:這一段對沃克醫生的描寫,不僅反映了沃克醫生是經驗豐富的老軍醫,更是為下面襯托劉伯承的堅強意志作鋪墊。如此提問,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激活,并有深度,有靈活感,也加強了課堂活躍氣氛。除此之外,要讓學生在得到啟發思維的基礎上,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鼓勵學生在思考老師提問后,要放開手腳,大膽發問,于無疑處質疑,不滿足于書本提供的現成答案,善于發現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從而總結出方法學以致用。
三、情感共鳴,學會交流思維
《豐碑》記敘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一位軍需處長犧牲在冰雪嚴寒中的感人故事。贊揚了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學時我先通過錄像,讓學生目睹紅軍長征的艱難險阻,了解“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欲斷腸,紅軍都是鋼鐵漢……”的悲壯場面,然后進入課文學習。當教到第三段時,我全情投入,扮演將軍的角色,把握住將軍的內心活動,有感情地朗讀表現將軍的語言、神態變化,帶動學生的情感思維,使他們也受感染,專心用情地以朗讀“闡述”著軍需處長犧牲后的感人場面: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光禿禿的樹干,一動不動地坐著;他身上落滿了雪,但神態十分鎮定、安祥;在手的中指和食指之間夾著被雪打滅的半截卷的旱煙,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單薄破舊的衣服緊貼在他的身上。教學時,我仿佛成了將軍?!熬镁玫卣驹谘┑厥恰保把劾餄駶櫫恕辈ⅰ熬従彽嘏e起了右手”,向“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這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同學們被我的表現感動了。當我再用哽咽的聲音問:“同學們,軍需處長犧牲了,他留給了我們什么?你們從哪里知道的?”同學們不再沉默了,他們有感情地讀到:“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緊接著,我推波助瀾,引導學生朗讀最后一段,體會軍需處長一心為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最后同學們讀到“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此時,同學們堅定響亮地朗讀聲震蕩著整個教室,證明他們已體會到了課文人物的內心世界而肅然起敬,從中受到了形象美、人格美教育,激發了學生追求崇高人生理想的愿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注意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欲,引導學生進行教學的“再創造”活動,并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把握知識與創造能力培養的結合點,適時適度地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能力就會得到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宗敏娜.小學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途徑研究[J].新課程.2009(10).
[2] 魯彩虹.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J].現代閱讀.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