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妹
摘要: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車輪,是民族振興騰飛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切實做到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氛圍,啟發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在學習實踐中多看、多聽、多想,激發奇思妙想的火花,不斷培養自主創新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知識的迅速更新,這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并且越來越依賴高素質,具有創新能力的人。由此可見,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激勵發散性思維
所謂“創新”就是原有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在傳統教學中,許多教師總是追求學生認識的“標準化”。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常常是一言一語給學生示范或提示,使學生的思維拘泥于同一方向,定勢于統一格式,不能得到發散。這種現象,特別在低年級顯得更加嚴重。其結果是教師怎么說,學生就怎么想,根本談不上創新。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的模式,掙開應試教育的束縛,樹立讓學生真正“活”起來的觀念,注重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維,鼓勵學生認識事物可以朝不同方向發散,即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或事情的是非上有分歧,但往往正是這種分歧觸發了創新的可能,這種思維過程就是創新意識的成長過程,其積極意義不是某些問題的對與錯所能替代的。
如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課文中的烏鴉,你會想什么辦法去喝到瓶子中的水呢?”讓學生自己去積極思考,展開豐富的想象,從不同方面去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時,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不能單純的評定對與錯,而應對學生的見解給予充分的鼓勵,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提高,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從而形成一般創新思維的浪潮。
二、強化問題意識
學起于思,思起于題,強化問題意識是創就人才的一個關鍵,也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極其重要的途徑,愛因斯坦認為,發現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而問題的產生在于好奇和質疑。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也是他們探索心理的推動力;質疑則是學生從一般性思維發展到創新思維的關節點。當學生有好奇和質疑,就會自然而然產生問題意識,這種問題意識可讓學生的情緒處于亢奮激動之中。在這種情感的刺激下,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探索,去揭示“奇”的奧妙,去尋求“題”的答案。因此,教學時,教師應珍惜愛護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使學生的創新火花時時在白熱化的思考中迸發而出。例如《曹沖稱象》一課,教師向學生提出,假如讓你稱出大象的重量,你有什么方法?要求一定要考慮方法的可行性。學生的好奇心立刻被激發起來了。他們會想出很多途徑,考慮很多問題,這樣,就調動起學生發現問題的潛能,就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再如,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地方運用到比喻的修辭手法,同一種物體可以比作不同的東西,這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在《小小的船》一文中,寫到“彎彎的月亮像小船”,教師可根據這一句話以“彎彎的月亮像( )”提問,這個括號可以讓學生想象出很多東西。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所提的問題就要有價值,能提到問題的實質、要害、焦點上則更好。由于問題是主題對外界信息的感知與應答,因此要形成一個真正具有創新價值的問題,需要學生,也需要教師做多方面的努力,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思維,盡量做到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相結合。只有這樣,問題意識才能引發創新意識。
三、培養自主精神
創新教育要求師生之間形成民主平等的關系,創新和諧融洽的氛圍,要求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廣闊的空間,是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健康發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方法上,改變以往的“注入式”,采取“啟發式”,允許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展開討論,相互競爭,相互誘導,相互激活,催發創新思維的產生,例如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我讓學生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攔他。”讀后,有位學生提出:“他用手能連續挖36小時嗎?”首先,我表揚這位同學的質疑,然后,把這一問題交給全體同學討論,結果學生學得很主動,很積極,意見很有創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質疑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慢慢形成了自主的精神,激發創新思維的產生。
俗話說,盡水可以興波。我們應牢牢把握住學生思維的韁繩。充分利用文學作品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著名科學家波普爾認為創造性思維“是從各種問題開始的”,質疑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只有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師”的科學、嚴謹態度,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品嘗到創新的樂趣與歡愉!
參考文獻
[1] 張國明.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點滴[J].新課程(中).2011(02).
[2] 袁麗東.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文教資料.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