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紹成
摘要:德育教育應該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在數學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本文就此做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德育;滲透;方法;探討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進我們的校園,走進師生的生活,加強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的決定性作用。如何抓住數學學科的特點,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時機,運用恰當的方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呢?現將本人在數學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談談膚淺的認識。
一、利用數學教材滲透德育教育
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數學知識學習中。綜觀數學教學內容,安排了多個閱讀材料,涉及數學史料、數學家的故事、實際生活中的數學、數學趣題、知識背景等,目的在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與應用意識,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如:在教學圓周長時,學生通過小組實驗得出了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還多一些我就告訴學生這里的3倍多一些就是指圓周率,電腦出示有關圓周率的小資料。介紹圓周率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后6位小數的人。并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學生培養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二、將德育教育滲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總有老師會說數學課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少之又少了,因為數學是跟數字、定律打交道的不向語文、思品課說教性這么強,其實不然。 如:我們現在教材,很多內容是要學生動手操作及合作交流來完成的。開始時個別的孩子不習慣與別的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主要表現在理解能力特別好的孩子自己做自己的,做完后還嘲笑做的慢的同學。做的慢的同學自尊心受到了挫傷同我講:“老師,我不喜歡同某某同學一個小組。”看到這個情況我就因勢力導地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記得我們的教學樓上的那些話嗎?”同學位說記得。“第一句是什么呢?”,“學會做人”。“對,我們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一個正直的人,樂于助人的人。以后我們長大后還要接觸更多的人,所以我們還要學會與人交流,尊重別人,只有尊重別人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說了這番話之后,同學們在小組合作中融洽了。同學們達到了共識:小組合作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就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又對學生進行了品德教育。
三、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改善和提高的前提下,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具有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可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例題和習題為背景。如,笑笑從每月的零用錢中儲存X元捐給希望工程,一年下來,笑笑共捐款多少元?抓住此例,鼓勵學生說:“如果我們都去學笑笑,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呢?”學生議論開了,舉出全班33名學生,每月存5元,一年可存1980元,如果全校整個7個班的同學都行動起來,每年就可存13860,可以為學校做貢獻了……我立即又捕捉住此時機,教育道:我們從小就應養成有“愛心”的美德,要有“奉獻”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實踐證明,這樣的教育是成功的:在不久學校發動的助學基金會捐款活動中,我們班成為全校捐款最多的一個班!
四、加強國情的認知教育及環保教育
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學習外國先進科技和管理經驗的條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已成為目前學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解決的新的課題。新課標在這方面重點安排了一些例題和習題,以幫助青少年來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 如:在講六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數”時我給學生出示了溫家寶總理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說過的話:“13億,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如果你用乘法來算,一個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大問題。如果你用除法的話,一個很大的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小的數目。”出示這句話后我讓學生先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生說:“我是這樣理解的,全國有13億人,每人浪費一滴水,乘以13億都是一個大數字,再比如現在的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如果把污染的總面積除以13億落實到每個人身上就是一個小數字就好辦了。我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肯定又出示了這樣一組題目: (1)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國人均水資源大約只有( )立方米,在世界排名中位于100位以后,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2)資助1個失學兒童返校園大約需要500元錢,如果13億人每人節約1元錢,這13億元大約可以資助多少個失學兒童?
學生們經過計算更加理解了溫家寶總理的這句話的含義。認識到我國的國情,雖然地大物博,但我國人口眾多,更加要珍惜現有的資源。同時我國還有很多貧困的地區,支持希望工程是我們公民的責任。
總之,數學課的德育功能遠遠不止這些,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善于捕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良好品德的形成教育和必需的培養,必然會逐步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一定會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