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激發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其探究技能與對科學探究本質的理解水平、強調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為最終目標的科學探究教學已成為基礎化學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以其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突出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優勢,越來越引起化學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
【關鍵詞】高中化學;探究性教學;實施策略
深入地研究了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適宜于探究教學的內容及探索有效地開展探究式教學途徑,結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學生的親歷性”的思路。本文就高中化學探究性教學具體實施的方法等方面談一下自己的想法和體會。
一、創設“問題情境”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
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對學習者來說充滿疑問的情境,在趣味化學活動中,我注重設疑,把學生置于未知問題氣氛中,如老師提出一個恰如其分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又會提出新的問題,在這樣一個動態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敢于展開自己的思想觀點,開展熱烈討論,進而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識。我在和學生的趣味化學活動中曾演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
在燒杯A中裝入20mL蒸餾水、滴入2~3滴酚酞試劑。讓每個同學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無色的。在燒杯B中裝入10mL濃氨水。用一只大燒杯把A、B兩燒杯溶液罩在一起。過幾分鐘,讓學生們看到了小燒杯A中裝的溶液變成紅色。針對此現象我提問,上述現象說明了什么?誰能用簡單的實驗證明自己的解釋。學生對上述現象的看法不一,討論十分熱烈,提出如下幾種假設:
1.A燒杯內滴入的酚酞要過一會兒才能變色,與B燒杯無關;
2.大燒杯壁上沾有某種物質,散發出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與A燒杯中的溶液接觸,使其變紅;
3.燒杯B中的濃氨水散發出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燒杯A溶液中,使A溶液變成紅色。
此時,我針對假設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1.用潔凈燒杯C配好20mL蒸餾水,滴入2~3滴酚酞試劑。靜置,觀察現象;將其單獨罩在大燒杯里,觀察現象;
2.另取兩只燒杯,重新配好A燒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餾水代替濃氨水,觀察現象;
3.小心聞B燒杯的濃氨水,嗅到刺激性氣味。取出濃氨水少量于試管中,滴入酚酞試劑,觀察現象;
4.把B燒杯的濃氨水滴入C燒杯中,觀察現象。
最后學生在討論、交流基礎上獲得共識: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變紅;
2.B燒杯濃氨水中有肉眼見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進入了A燒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變,顏色變紅。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討論熱烈,由問題引出創造性假設,進行實驗探究,最后達成共識,得到正確結論。
二、營造課堂討論氛圍,提高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而能組織課堂交流的中的問題能啟發學生自發去感知、質疑、答疑,進而產生直覺和頓悟,提出具有獨創性的見解。
例如,在《鈉和鈉的化合物》一節的教學中,將學生分組,利用事先準備好的儀器、藥品,讓學生自己設計探究Na2CO3和NaHCO3性質異同的方案,再由各組代表闡述方案,師生共同討論。可行的給予肯定,不可行的給予指導改進,當然不可一棒子打死。在實驗過程中指導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實驗、觀察、分析、推理、探索,歸納總結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性質的異同,并完成實驗表格。這樣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讓他們自己去耕耘”的教學思想,不斷提高探究興趣。
再例如,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學與問”中的問題:1.為什么要用蒸餾水洗滌燒杯,并將洗滌液也注入容量瓶?2.如果將燒杯中的溶液轉移到容量瓶時不慎灑到容量瓶外,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質的實際濃度比所要求的大了還是小了?3.你是用什么儀器稱量NaCl的?如果是托盤天平,你稱量的質量是多少?與計算量一致嗎?為什么?對這三個問題的討論不就能使學生對配制溶液產生的誤差從本質上得到理解了嗎?對天平的精確度有了更深刻印象了嗎?這樣的討論活動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表述和師生間的評價,學生的分析表達能力、自我調控能力、自我表現的注意力、受挫后心理調適力得到了培養,并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形成客觀評價,使之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三、探究性教學,促進學生自主獲取知識
長期以來,教師一直是知識的絕對支配者,教學就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探究性教學,能有效改變了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這種教學設計,巧妙、構思合理、貼近生活,具有強烈的啟發和教育功能。知識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借助于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自己建構知識的。學生不是簡單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建構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借助教材中“歸納與整理”自主建構知識模型和思維模型,將所學知識進行分類歸納,形成知識網絡,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形成系統化、結構化知識,并扎實掌握。
例如,“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學與問”:1.有人說置換反應、有單質參加的化合反應和有單質生成的分解反應全部都屬于氧化還原。你認為這個說法正確嗎?請說明你的理由。2.嘗試畫出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與氧化還原反應的交叉分類示意圖,并列具體的化學反應加以說明。利用這一欄目讓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對氧化還原反應是否真正理解了,能否找出氧化還原反應與四個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以此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作圖能力、聯想舉例能力等。
總之,探究性教學鼓勵參與、強調過程、突出創新等教育功能,促使學生積極融入化學,主動探究實驗,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教師首先要革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不斷調整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換位思考學生的想法,通過與學生進行合作式的教學,把握好探究性教學的時機和本質,從而不斷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課堂教學再探[J].化學教育,1996(10)
【作者簡介】
吳文瑞,大學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