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
摘要:近年來,初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研究其相關課題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分別從從知識傳承角度明確方向,喚醒思維,以及從學情實際出發創設情境,鮮活認知等多方面對初中生長型課堂教學展開了研究,闡述了個人對此項教學工作的幾點看法與認識,望有助于相關教學工作的實踐。
關鍵詞:初中;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前言
作為初中課題教學的重要指標之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性不言而喻。該項課題的研究,將會更好地提升對初中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分析與掌控力度,從而通過多方面的措施與方法,進一步優化初中教學工作的整體效果。
二、從知識傳承角度明確方向,喚醒思維
教育的真諦是充分激活和調動學生的已知來吸附未知。與新知識有關的“適當知識”,可稱為是新知識學習的生長點或切入點。知識生長點對新知識學習起到支持或固化作用,對探究問題的成功與否也起到重要作用。所謂“適當知識”,是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與新知識存在某種聯系的那些知識。它可以是數學知識,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知識、生活經驗或者某種觀念。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某些知識,如果與新知識不存在任何聯系,那么這些知識對新知識來說,盡管是“已有知識”,但它不是“適當知識”。因此,所謂的“適當知識”是與新知識有關的。
課堂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角度出發,摸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的學習起點有邏輯起點與現實起點之分。①邏輯起點是指學生學習時,按照教材體系與結構應具有的知識基礎,知識教學一定要尋根,要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和切入點。②現實起點則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上已具有的知識基礎、技能水平、理解能力、社會閱歷、計算和實驗能力等。把握好學生的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尋求到最佳的學習起點,進行難度適宜的教學,這樣學生的學習會更加高效。
中小學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認知失衡,使他們經歷“無法解釋、產生困惑、急于消除”的心理過程,不憤不悱,不啟不發,學生的思維必將被喚醒。
三、從學情實際出發創設情境,鮮活認知
荷蘭的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教授提出的再創造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基于個人的“數學現實”,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觀察、分析、概括、歸納、類比等“數學化”的過程,進行數學的“再發現”、“再創造”的活動。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按照自己的經驗和理解把前人已經創造的數學知識進行重新創造。當學生處于一種積極創造的狀態時,他就能通過學習活動獲得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創新能力。依據該理論建立的中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把數學教學作為一種探索數學的活動,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憤悱”的積極狀態,不斷去發現和“再創造”知識。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是在一定的學習環境下進行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使學習在與現實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遇到的問題為目標。因此,教學內容應選擇真實性任務,不能對它做過于簡單的處理,使其遠離現實的問題情境。教學過程要與現實的問題解決過程相類似,教師不需要將提前準備好的內容教給學生,而是提供解決問題原型,并指導學生自己去探索。
課堂的生長源于對基礎的深度加工和學生角色的準確定位,給學生表達,引學生質疑,讓學生在思索中一路前行。中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處在直觀思維到初步抽象思維的過度時期,教師需要設置最適合的方式呈現數學家的思維過程,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只有“稚化”——回歸學生的認知起點設置情境,“還原”——暴露自己的思考過程,才能鮮活學生的認知。
四、從創新思維視角預設問題,生長實踐
數學學科研究的是人們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認知,數學教學需要傳承知識,也需要傳承思想與方法。中小學生正處于直觀思維、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抽象思維的水平還處在低水平、低層次階段。所以數學教學要注重操作性。對于數學現象、數學性質和數學規律的認識,多數學生是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來完成的。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地動手操作的機會,通過實際操作,學生能明白問題、梳理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強對數學現象、數學規律的認識、理解、總結與概括。
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發展,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教學需要生長學生的閱讀、觀察、實驗、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多方面能力。教學中更多的以“小問題”推進,“小步子”突破,讓學生扎實、優美的生長。
五、從課程理念層面建構課堂,融合知識
所謂學習,是指學生通過獲得數學知識經驗而引起的持久行為、能力和傾向變化的過程。它是在教師指導下,按照一定的教材和規定的時間進行的,以系統掌握數學知識的內容、方法、思想為主要目的,是在人類發現或發明基礎上的一種再發現。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的嚴謹性、廣泛的應用性和執著的探索性。數學的嚴謹性、應用性和探索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數學抽象性所決定的,因此,數學學習活動主要是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學生學習現成數學知識的抽象活動過程,與人類發明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在很大程度具有相似之處。
中小學數學秉承“從生活到數學,從數學到實踐”理念,教師將“生活即教育”植根于學生心靈深處,才能有站在高位“整合教材、融合知識”的魅力和“堅持初心、不忘始終”的毅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初中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分析,對于其良好教學效果的取得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今后的初中課堂教學實踐中,應該加強對其關鍵教學方法的重視程度,并注重其具體教學過程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張立昌.基于核心知識導圖的高效課堂創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5(08):80-82.
[2] 葉小耀.構建有效課堂的路徑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14(12):115-116.
[3] 黃寶國.差點教育理念的生成與發展[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0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