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惠
【摘要】在信息化、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獲取信息更加便捷,使得“微課程”應運而生。微課程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是教育信息技術設施建設的重要代表之一,為學生創造了在線學習的新途徑,新課改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利用微課程,進行初中語文的交互性教學是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合理探索。
【關鍵詞】微課程;初中語文;交互性教學;實際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微課程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在近半個世紀里,其內涵不斷外延,微課程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在國內還未得到廣泛的推廣運用,微課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有巨大的挖掘價值。微課程是集課程設計、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一整套的教學于一體的設計環節,當前如何將微課程利用好,實現與初中語文教學的交互作用,是每一個初中語文教學者值得探討和研究的
課題。
一、微課程的建設概況
胡鐵生將微課定義為“按照新課標及教學實踐的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展開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微課程以視頻為載體,視頻時長一般控制在10分鐘左右,主題明確、內容簡短,一個小視頻說明一個知識點,主要表現為幻燈片、視頻剪輯、屏幕錄制幾種形式。
設計高效靈活的微課,首先需要新穎別致的選題,新穎別致的選題能有效捕抓學生的興趣;其次,要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時間,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知識,符合時代的特性,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第三,需要語言簡短精悍,由于微課程時間段只有幾分鐘,要在幾分鐘內將知識解答透徹,需要強大的語言組織能力,同時,不能因為求精簡而斷章取義,這樣不僅達不到任何效果,還會適得其反,將學生引入歧途。
微課程以微課平臺展現,微平臺的建設要以快樂分享為主旨,以高效學習為目的,以簡易操作為手法,應用多媒體編輯、整合教育資源,使“人人能做、人人會做、簡單易做”,使學生充分利用起零碎的時間學習,并在平臺中與老師、同學進行有效互動。當前國外比較著名的微課平臺有可汗學院、維基百科視頻資源庫等。2012年12月,鳳凰衛視、華南師范大學、教育部等協同創辦“鳳凰微課”,課程涉及教育、心理、職業培訓、特殊教育等多個板塊,教育部對微課教學的重視,極大地推進了微課教學的發展,豐富了微課資源。
二、微課程的優勢
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對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語文學科的縱深發展和教育學本身來講,都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微課程能有效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教師在制作微課程的過程中,要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對教學設計、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的整個環節做出精細的策劃,將一個知識點濃縮在幾分鐘內分析透徹,這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教師唯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才能適應新時期新教學模式。其次,微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中是掌握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最關鍵的時期,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當前一些學習平臺的相繼建設,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安排學習內容,通過微課實時查漏補缺,從而提高學習成績。第三,由于課本的有限,課文涉及的知識有限,導致學生學習和閱讀面變窄,利用微課程,可以拓展課本、延伸課堂,增加學生可學的知識點,提升學生的語文文學素養。第四,微課程豐富了教學資源、充實了教學系統,使教育領域更加貼近新技術,對教育學面向現代化的推進具有重大貢獻。
微課程主要有講授類、問答類、討論類、啟發類、演示類、實驗類、表演類、練習類、自主學習類、合作學習類、探究學習類等,一節微課通常只是一種類型,透過明確的微課類型啟發教師設計微課,啟發學生自主學習。
三、微課程的實際應用分析
(一)利用微課程,提高字詞句的辨析能力
漢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歷史悠久,從甲骨文發展至今,字體豐富,更兼通假字、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等,在句的使用中,又容易出現病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用錯字、用錯詞、說錯話非常常見。最常見的對字的錯用是對“的、地、得”的混淆使用,另外,由于網絡的普及和使用,人們對漢字的使用更加隨性和簡化,比如“不明覺厲”“人艱不拆”等網絡新詞匯,是對漢語的簡單濃縮。
例如:通過微課程向學生展示“的、地、得”的使用語境,并通過句子練習、改正錯用等加強鞏固。通過修改病句的形式使學生掌握對字的使用,如“我們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認真學習,就能取得好成績”,此句將“只有……才……”和“只要……就”混淆了,當然,由于“只要……就……”的絕對性,在一般語境中,我們用“只有……才……”會更貼切。
(二)利用微課程,增強詩歌鑒賞和片段閱讀的能力
小學階段,我們也會學習一些基礎的詩歌和文言文,進入初中階段,詩歌和文言文的文字功底、文學程度會更深一些,對初中生的詩歌賞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語文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將課文背誦下來,很少深入地講解,更別說擴展知識點。在制作微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朗誦、音樂、圖片、短片等形式將抽象的詩歌搬到學生面前,讓學生融入其情其景之中。
以《化石吟》為例,同學們應該都記得其中的句子“最早的魚兒怎么沒下巴?最早的鳥兒怎么嘴長牙?”“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迸發。”“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等,《化石吟》是一首有關科普知識的抒情詩,贊美了化石為我們展現我們到不了的億萬年前的世界。但是,不管詩中描繪的畫面是多么神奇,我們也難以想象遠古時代的生物世界,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古生物圖片,開闊學生的視野,通過短片剪輯的播放,將學生帶進神秘的億萬年前,使學生更形象更直觀地了解當時的生物的形態和它們生活的環境。微課的使用不僅幫助學生更直觀接觸課文內容,而且拓展了課文內容、延伸了課堂,使學生不僅僅學到了詩歌的賞析,還了解了一大堆的生物知識。學生在全面了解古生物、古化石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再賞析,再朗誦,其效果絕對是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
(三)利用微課程,全面把握文章大意
想要深入了解一部文學作品,必將代入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所處的社會背景。傳統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對文章的分析,找出關鍵片段,從中總結出文章主旨,這種“硬著陸”的找主旨方式,使學生很難融進課文感情,學生為學習而學習,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通過利用微課,拓展知識,以魯迅先生的《孔乙己》為例,《孔乙己》是初中課文中的名片,一說到《孔乙己》,大家就會想到“咸亨酒店”“茴香豆”“多乎哉,不多矣”等,略讀課文,同學們會感慨孔乙己的可笑、可憐、可悲。但是,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會發現,《孔乙己》不是為了講孔乙己,而是為了講封建科舉制度對舊知識分子的荼毒,再結合魯迅先生的心路歷程,和他的作品的主要朝向,以及當時的社會形勢,又可以得知,該篇文章是為了新文化運動蓄勢。微課在初中語文課堂的使用,可以通過播放《孔乙己》的教育短片,講述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將孔乙己的形象和當時的社會形態活靈活現的展示出來,來傳達課文要表達的深層含義。
四、巧妙運用微課程
要真正發揮初中語文微課視頻的作用,前提是學生要具有強烈的學習自覺性,因此,在微課的設計和應用中,教師要將激發學生自覺學習作為重點板塊,通過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和內容來抓住學生的心理,并從中啟發學生語文之美,使學生意識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微課程視頻制作時,教師要注重對探求知識加以引導,鼓勵學生去質疑、去想象,從而養成一種破解疑問的好奇心、自主學習的自覺性。
微課程主要是用來解疑的,而不是授業,所以,教師要加強微課解疑答惑的制作內容。當前大部分語文教師只是將微課程作為一種視頻教學的手段,簡單地將課堂搬到視頻中,換湯不換藥,影響了微課程真正作用的發揮。因此,微課程要作為課堂的補充和延伸,將授課環節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可視化的呈現,突破文字板書,達到跨越時空的效果。例如,在講《海燕》這篇文章時,將海燕、狂風暴雨、太陽等具體的呈現出來,海燕的搏擊、狂風暴雨的兇猛等表現得更加形象化,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些物體的象征
意義。
語文教學的不在于教授一篇課文、一首詩歌,更在于使學生體味其中的豐富感情,徜徉在語言造就的美妙世界里。因此,課程的結束不應該是微課的結束,通過微課為學生進行課后知識的鞏固和延伸,以達到查漏補缺,完全掌握知識點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上容易走神,導致知識點的銜接性不強,這就需要依靠學生自己課后自覺發現漏洞、彌補漏洞,所以,教師要將課文知識點進行精細概括,制作成微課上傳到共享學習平臺,并設計知識拓展類課后練習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微課是新課程改革和網絡化相互作用下的產物,整合了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造性革新。初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探求微課程應用策略,為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素養尋求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周軍芳.充分利用微課程進行初中語文交互性教學[J].學周刊,2016(5).
[2]李軍.初語課堂微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語文教學之友,2015(5).
[3]辛彬.初中語文微課程設計的策略研究[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4(2).
[4]姚在富.初中語文課堂微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中旬,2016(3).
[5]周立鋼.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5(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