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發
【摘要】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是深刻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徑,它是一個“曲折推進、豁然開朗”的過程,既不能脫離文本提供的特定語言環境,又需要教師創造性地設置問題情境,巧點妙撥,真正引領學生跟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體悟作者的內心世界。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情感體驗;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教學中,“情感體驗”這一目標的達成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思想認識,升華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初中語文教材精選了一些出自名家筆下的散文佳作,這些作品是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珍貴資源。如何充分發揮這些資源的教學價值,筆者在此發表自己的一孔之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在情境中引領學生體驗情感
在散文的字里行間,往往總是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指導學生深刻領悟作品的情感,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是散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然而,要想感悟、體驗蘊藏于作品中的情感,又必須建立在品味文本語言的基礎之上;游離于語言文字之外的架空分析,是不會給學生帶來任何情感體驗的。因此,通過接觸具體的語言表達來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了解其情感流向,是閱讀實踐中引領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的必由之路。
例如,教學《紫藤蘿瀑布》這篇散文,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作者傾注在作品中的豐富情感,教師通過“連環式”的追問,帶領學生漸行漸遠,走入作者內心豐富深邃的感情世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文本的語言入手,用心體會作者凝聚在字里行間的對于生命的感悟,終于找到了作者在親人罹患重病、將不久于人世的情況下,面對紫藤蘿盛開的生命之花產生的“寧靜”“喜悅”的情感狀態的由來——“作者是置身于紫藤蘿瀑布跟前,目睹花兒的綻放與凋謝,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弟弟,感覺人生就如同眼前的花兒,有滅有生,生生不息,壓抑在心中的一塊石頭就落了地,心靈終得解脫。”傾聽了學生的感悟,教師給予認可,并不失時機地進行恰當的點撥:“其實,這篇散文的標題里的‘瀑布二字,表面上看是描寫花兒的繁茂和壯美,實質上是在贊美流動的生命,從生命循環往復的運動中,作者產生對生命的頓悟就屬自然而然、合情合理之事了。也就是說,是眼前景物的獨特之處催生了作者的情感,使之領悟了其中蘊含的道理——而這一認識上的飛躍,是要憑借敏銳的感悟能力和豐厚的知識積淀才能完成的。”
上述教學活動告訴我們,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是深刻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徑,它是一個“曲折推進、豁然開朗”的過程,既不能脫離文本提供的特定語言環境,又需要教師創造性地設置問題情境,巧點妙撥,真正引領學生跟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體悟作者的內心世界。
二、創新教學策略,別出心裁地引領學生體驗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學生在欣賞精美的散文作品時,情感體驗活動總是伴隨其中,這種情感體驗活動既是散文閱讀審美的手段,也是審美成果。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生活閱歷并不豐富、知識儲備并不廣泛,受這種局限的影響,教師在指導學生體驗文本所蘊含的情感時,有時還需要另辟蹊徑,富有創意地創設或提供某種“媒介”來催發。這種“媒介”的出現,可以實現情緒的激發,也可以實現思路的引領或達到認識的催化。而這種“媒介”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或表現為一個巧妙設計的問題,一種精心營造的情境氛圍,或一個別出心裁的學習任務。
例如,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教師在激發學生暢所欲言,對詩歌之美進行個性化評價的基礎上,又別出心裁地布置了一個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競聘攝影師——如果請你以這首詩的內容為藍本,將其拍成“MTV”,那么,你將選擇哪一節詩?你打算拍出的感人畫面是怎樣的?配上什么樣的音樂?此項富有創意的學習任務,就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進行情感體驗的優質“媒介”,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之張開了想象的翅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媒介”提供,需要教師準確把握時機,這一時機應該建立在學生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對文本已經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但體驗的深刻程度還有待于進一步升華之時。倘若在學生還沒有沉潛于語言文字之中,沒有充分閱讀文本的情況下,就急于求成,效果肯定不盡人意。
三、以恰當的切入點作為支撐,從文章細微處引領學生體驗情感
一些經典的散文作品,常常存在著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或出現一些精彩的細節描寫,而這些都是有待教師挖掘利用,引導學生體驗情感的寶貴資源。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是初中語文課本中的一個經典篇目,但要想教出效果,教得出彩也比較困難——難就難在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制約,對作者所表達的那種微妙復雜而又曲折的父子之情的感受和理解不易到位。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體會文中那種深沉、細膩的感情,是教學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筆者帶領學生欣賞此文時,緊緊圍繞文中父親給兒子買橘子的細節描寫,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作者傾注在細節中的巨大的感情力量。經過小組交流和師生思維碰撞,學生理解了此篇經典之作的匠心所在:整個“背影”都圍繞一個“難”字來寫,以“難”來體現“心”——前一個“背影”突出動作之“難”,后一個“背影”體現別離之“難”。教學至此,學生對于作者蘊含在文本中的復雜、微妙而深沉的父子之情有了螺旋式的升華。
又如,教學周敦頤的《愛蓮說》,筆者從兩個點切入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一是重點引導學生對末段作者表示感嘆的“噫”字所表達的感情進行了感悟,深入剖析作者對陶淵明的情感態度,使學生領悟到“噫”中蘊藏著作者對不同人物及社會現象的惋惜、厭惡、無奈和悲哀的心情;二是引導學生將第二段寫花的順序跟末段寫花的順序加以比較,從而弄懂作者這樣安排的意圖是為了突出表達對當時污濁世風的鄙棄與抨擊。由此可見,在文本解讀中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不是天馬行空、漫無目的的恣意發揮;相反,教師必須找準恰當的切入點作支撐,并著眼于細微之處,這樣學生的體驗才能走向深刻。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絕不能撇開文本,泛泛而談;一定要鎖定文本,立足于文本的細微之處,從具體的語言現象入手,找尋恰當的切入點,引導學生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并追求心靈上的共鳴。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