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秀
摘要: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發揮戲曲藝術教育優勢,陶冶學生情操,振奮民族精神,是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民族精神;鑒賞能力;演唱才能;素質教育;實驗操作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發揮戲曲藝術教育優勢,陶冶學生情操,振奮民族精神,是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鑒于此,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深深感覺到在學校戲曲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實施戲曲藝術教育是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國的戲曲藝術在世界藝壇中獨樹一幟,是融表演、演唱為一體,并以唱、念、做、打的綜合性表演為基本形式的獨特藝術門類;是集中國各民族音樂、文化之大成,經無數藝術家繼往開來不斷創新積累的結晶;它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藝術體系,具有頗為豐富的各種表演手段。戲曲文化的發展史也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過程。所以,提倡學校開設戲曲藝術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進一步了解民族民間音樂發展,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習祖國傳統的音樂文化。戲曲藝術含有豐富生動的歷史知識,因此,對戲曲藝術的學習和欣賞,有助于學生歷史知識的豐富,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縱觀當前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出現了歌唱性樂曲教學的單一局面,課堂上常見的是中外名曲,我國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諸如戲曲、曲藝所見甚少。大部分學生對流行音樂卓有興趣,對周杰倫、蕭亞軒等流行樂壇人物了解掌握較多,而對中國音樂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對我國戲曲藝術知之甚少。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徽班進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對千百年傳唱不衰的戲曲劇目與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對中國自己的戲劇創作大師象關漢卿、湯顯祖、王實甫、田漢、夏衍等知之甚少;對古往今來著名的戲曲劇作《西廂記》、《竇娥冤》、《桃花扇》、《白蛇傳》、《紅燈記》、《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這種現狀與當前我國音樂素質教育極不吻合,要打破這一僵局,必須作出極大的努力。
實踐證明:藝術形式與藝術追求和思想意識與精神風貌密切相關。時下,從中小學音樂教育找到與戲曲藝術結合的切入點異常重要。通過戲曲藝術教學,使更多學生知道我們的國家是擁有豐富文化遺產的文明古國,在這些遺產中戲曲則是獨具風貌的重要藝術形式。這里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表演,有長久傳唱不衰的樂曲,還有傳播范圍極廣的民間傳說。這些必將激起中小學生對中國戲曲文化的追求與興趣,激發他們的民族信心與自豪感。因此,為弘揚民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對中小學生進行戲曲藝術教育是音樂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實施戲曲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徑
如果在中小學校開設音樂戲曲課,對培養、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肯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戲曲是一種集服裝、化妝、表演、舞蹈、歌唱、術、雜技等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學生通過初學可置身于戲曲藝術熏陶之中,將使他們的藝術鑒賞力不斷提高。那些膾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蘭”、“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賢”、“小女婿”,以及“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穿林海跨雪原”“我家有個小九妹”等,不但把學生帶入了優美的境界,同時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藝術鑒賞力也得以豐富和提高。
戲曲藝術教育的初級階段是了解和賞析的階段。教師從戲曲的形成、發展、歷史的沿革出發,試從經典劇目、劇中人物、著名表演藝術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識入手,將學生逐漸引入戲曲藝術的欣賞之中。由欣賞著名藝術家,如梅蘭芳、馬連良、袁雪芬、范瑞娟等有代表性的演唱與表演,進而發展到對戲曲藝術風格、表現形式、內容主題及典型人物的分析與鑒賞。
要把賞析與學唱、學做結合起來。除課堂教學外,還可通過看錄相、聽錄音、看演出、參觀演出前的準備工作等形式,讓學生直接接觸戲曲表演藝術實際。通過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聽,化被動為主動,很快進入學唱階段和學習表演階段。
三、實施戲曲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體現
素質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教會學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樣做人。因此,在戲曲藝術教學中有一點不可忽視,即革命傳統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這主要體現在現代戲曲中,特別是象楊子榮、郭建光、李鐵梅等典型的藝術形象,通過學生傳唱,振奮他們的精神斗志。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課所不能替代的。
當然,傳統戲也同樣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頌民族英雄主義、杰出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劇目有:《岳母刺字》、《蘇武牧羊》、《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紅燈照》、《秋瑾》等;體現正義、懲惡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劇目有京劇《趙氏孤兒》、《除三害》、《鍘美案》、《赤桑鎮》等;取材于歷史名著和歷史故事的劇目有《打漁殺家》、《將相和》、《霸王別姬》、《打龍袍》、《二進宮》等;其他劇種、曲藝等也是同樣有深刻思想內涵的好戲,如評劇《井臺會》、《打金枝》、《茶瓶計》、《三節烈》等、越劇《五女拜壽》《碧玉簪》《穆桂英掛帥》等戲曲教育都豐富充實了音樂藝術教育,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力的提高,對學生全面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在中小學校中普及和推廣戲曲教育既是繼承與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實際需要。
中國戲曲文化是體現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結晶的精粹,是我國的國粹;中國的戲曲,經過了許多歷史的變遷:一個國家的滅亡,又一個國家的興起。還有,它還“躲過”了我國的抗日戰爭的炮火的“轟炸”。我們怎能讓中國的國粹“毀”在我們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