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在科技變革和產業革命潮流下,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備戰制造業強國戰略。在此背景下,中國制造業應該發揮信息化方面的優勢,以德國工業4.0為參考,把精益生產的理念貫穿整個制造業體系,提高產品質量,塑造中國品牌。由以往的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緊密結合起來,運用田忌賽馬策略在新一輪全球產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產業革命;制造業;轉型發展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24.259
0 引言
最近30年,世界工業經歷了一個由“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的過程。目前,主要發達國家試圖重新奪回在制造業方面的優勢,工業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新一輪全球競賽業已拉開帷幕。從總體來看,我國工業體系是按照工業2.0時代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傳統的工業模式不可持續的矛盾日系凸顯,在新的產業革命和科技變革下急需轉型。
1 第四次產業革命
每一次工業革命的發起,其根本原因都是人類相對滯后的生產手段與不斷擴大的生產需求之間的矛盾,每一次生產力的變革都是對這一矛盾的緩解。蒸汽機和大機械的結合帶來了第一個工業革命,內燃機與電氣結合帶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自動化和信息化結合帶來了第三次工業革命,而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互聯網+工業。在以往的三次工業革命中,以硬實力為代表的技術成為價值創造的來源。比如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機械化時代對應的是工業1.0,以生產線為代表的流水線時代對應的是工業2.0,以自動化和信息化為代表的機器人時代對應的是工業3.0。而工業4.0預示著新一輪的工業革命的價值來源已開始向軟實力傾斜。
2 美國工業互聯網
2012年,通用電器提出了“工業互聯網”,它是關于產業設備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目標是通過高功能設備、低成本傳感器、互聯網、大數據收集及分析技術等的組合,大幅度提高現有產業的效率并創造新的產業。通用電器認為,“工業互聯網”的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提高工業系統與設備的維護效率,三是提高運營效率。工業互聯網的關鍵詞是“智能”。 “智能”所帶來的變化并不僅停留在產品層面,更重要的是其從銷售產品變為銷售服務,這一轉變正在改變工業企業的商業模式。
3 德國工業4.0
當美國互聯網巨頭紛紛涉足工業領域時,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意圖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想要實現實體工業生產與虛擬數字世界的無縫對接。前三次工業革命從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和自動化等方面大幅度提高了生產力,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它們的最大區別就是,不再以制造端的生產力需求為起點,而是將用戶端的價值需求作為出發點。工業4.0改變了以前工業價值鏈從生產端到消費端、從上游到下游推動的模式,而是從用戶端的價值需求出發,提供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并以此作為整個產業鏈的共同目標,讓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實現協同優化。
4 中國制造路徑選擇
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作為未來十年引領制造強國建設的行動指南和未來三十年實現制造強國夢想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制造2025》全面開啟了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之路,不僅有助于完成調結構、穩增長任務,更是從長遠讓中國制造的品質和信任度提升。
(1)基于工業4.0的中國制造。對于中國來說,德國的路徑比美國的路徑更容易實現。這是因為,第一,自1972年中德建交以來,至今已有40余年,在制造業方面已經實現了全方位的合作,并且同美國硅谷的公開戒備不同,德國十分看重中國的商業機會和中國政府的合作態度。第二,在虛擬經濟的創新方面,中國同美國的差距較大,但是,在“智能制造”這樣的核心技術方面,中國有著獨特的優勢,與德國在工業4.0戰略上的合作,將為中國引進更多高精尖技術,極大地提升制造水平,幫助中國制造業擺脫“模仿”和“山寨”的陰影,早日接近國際標準,并將給中國科技企業帶來在諸如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眾多發展機遇。另外,中國的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物流體系等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基本上實現了當天下單隔天到貨,線上與線下的聯動,而德國乃至歐洲的互聯網產業還被美國把持著,在這一點上,中國和德國的合作將有很大的互補空間。
(2)中國制造業的優勢。第一,中國的工業體系比較完善,尤其在ICT產業中已經局部領先。中國的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獨立完整”,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第二,中國的市場規模巨大,發展前景非常廣闊。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中國消費市場正在快速發展,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第三,中國制造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從中央到地方,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制定了多項支持計劃。從《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計劃》到《中國制造2025》,中國政府相關規劃的出臺越來越緊密。
5 中國制造業轉型發展之路
(1)精益生產,提高企業經營績效。精益生產作為當前全球工業界最佳的生產體系和組織方式,其最大的優勢就是經營效率極限化,對人類的生產革命產生了長遠影響。精益的思想、方法和工具普遍適用于各類企業、各類流程,甚至包括社會管理和公益組織。中國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首先要從精益革新開始。
(2)服務型制造,制造業升級的新方向。當前,全球制造企業的服務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服務型制造成為先進制造業最重要的特征。根據專業分析,在制造企業為客戶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當中,生產所創造的價值約占1/3,服務所創造的價值約占2/3。由此可見,服務在傳統制造當中所占的比重其實不輕,只是服務所創造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是我國制造業升級的新方向。
(3)精品質量,鑄造世界級品牌。我國制造業要邁向世界級,首先要立足現有事業,把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培養成出色的區域品牌,再通過市場邊界、地域邊界和經營邊界的擴張,逐步邁向國際品牌。總的來說,就是用精品質量,鑄造世界級品牌。
參考文獻:
[1]夏妍娜,趙勝.工業4.0:正在發生的未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李杰.工業大數據:工業4.0時代的工業轉型與價值創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3]吳曉波,朱克力等.讀懂中國制造2025[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許正.工業互聯網:互聯網+時代的產業轉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5]水木然.工業4.0大革命[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6]祖林,懷海濤.中國制造的世界級戰略[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