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薩礎日拉
摘要:針對蒙古族地區的特殊情況,結合目前全國“課改”的形勢與經驗,尋找摸索一種適合民族地區漢語教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體驗與創造性思維,提升課堂的學習效率,用普通話思維,為我們蒙區學生進一步學習漢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教學;小學;漢語文
1.確立目標,拓展教材
課時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課時教學目標通常分兩類:一類是即時達成的目標,主要指知識和能力方面的目標,通常課上完就應達成。因而,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對自己教學行為的選擇,可以這樣說,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的。
要合理開發利用漢語文課程深厚的人文精神資源,讓學生在這個視野開闊。每一篇教材無不體現作者對人的呼喚,對生命的關注,對人的良知的啟迪。這些文學作品以不同的情感傾訴的方式進入學生的心靈世界,學生在與文本的閱讀交流中,憑借審美感知的直覺,攫取了文本的抒情性并在自己的情感經驗中,找到共鳴點。在這些教材中,寄寓了作者人文主義的理想,指引著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理解中思索。明白了人必須有生命意義,要珍愛生命,感受幸福,體會到人必須相互關心愛護;保持善良和真誠;懂得自尊自愛,了解到人生意義、人生價值所在。
2.重視基礎知識、基礎技能
小學基礎知識的牢固與否與學生后面漢語文的學習有著重大關聯。因此,這就要求小學漢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從基礎知識、基礎技能抓起。只要基礎夯實了,就為后來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于低、中年級的學生,基礎知識著手抓拼音、字、詞、句、段,聽、說、讀到能力,學會使用工具書。達到熟練的掌握,熟練的運用,從而為高年級的閱讀、習作、語言交際等做鋪墊。而高年級學生除了繼續強調基礎知識的訓練外,應重點突出閱讀和寫作技能的提高,逐步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的要求。在習作上要懂得謀篇布局,不管是紀實作文還足想象作文,都要做到思想健康、條理清晰、語句流暢,能運用自己學過的表達方式,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看法。
3.在教授漢語文時,注意教學新方法的探索
基于蒙古語、漢語知識結構等語言要素的種種不同,教學方式方法也有著顯著的區別。漢語文的教學方法,要把握一個基本原則:按照主導地位是學生的基調,摒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路子;突出學生的實踐運用,幫助學生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提倡自主閱讀,自主寫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倡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漢語文教師一定要從這個大原則出發,切實改進教學方法。
3.1每一篇課文都是典型的語言素材。新教材所選的篇目與生活緊密相連,語言都平實質樸,符合規范的漢語表達方式。大多數文章都是訓練學生口語能力的最佳語言材料,這樣,學生也很容易尋找到生活與課文的結合點。漢語文老師就要精心準備新課的備案,創造一個語言環境,把學生引入創設的語言環境,激發他們說話的動力。蒙古族漢語文教學應堅持功能、結構、文化三位一體。學生年齡還小,學了能有效地運用,學起來才有積極性。如果我們能長期堅持課前幾分鐘說話訓練,注重優化課堂教學,以閱讀為主線,提高課堂效率,并將課內語言訓練擴展到課外語言實踐,這樣就能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更有利于進行豐富多彩的語言訓練。
3.2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注重活學活用。漢語文教材中包含有大量富有時代氣息和文化內涵的語言素材,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成課本中的許多練習,就必須讓學生熟悉自己的生活、周圍的環境和優秀的民族文化等內容,而且要善于發現語文與生活相聯系的地方。這樣,學生學習語文才不至于死記硬背,才能夠切實提高運用漢語的能力。
3.3通過寫作訓練提高漢語應用能力。由于蒙古族學生不自覺地用母語的思維模式組織第二語言,致使作文與口語中病語、倒裝句連篇等現象在低年級階段屢見不鮮。所以教師要緊抓重點,結合語言結構特點,在對照中進行指導。在寫作中尤其要引導激發蒙古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興趣。在講評中,可采用“作品傳觀”、“優秀作文欣賞”等方法激勵蒙古族學生進步。
4.分層次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適應能力
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小學時期正是開闊思維的起點。教師可以通過設立多級學習目標和多樣的學習方式,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到合適的內容。教師還應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自主探索空間,鼓勵不同意見和創造性思路的迸發,鼓勵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方式和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水平差異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次教學。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采用補課的方法為其奠定必要的基礎,消除他們對信息技術的神秘感,增強其學習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學的方法,改變學生的個體差異為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互相學習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協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實施因材施教,并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去接受知識,而應該鼓勵他們獨立思考,養成自我學習的能力。
5.回歸生活實際,提倡體驗學習,創設應用環境
新課程改革提倡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增強學習熱情。所謂的體驗學習是指學習者親身介入實踐活動,通過認知、體驗和感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方法。在復習課中我們要想讓學生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和復習熱情,更應嘗試使用體驗學習。讓知識回歸生活,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和體驗,想著把課堂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社會生產等聯系起來,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活學活用,學生才學得更有趣,才感覺漢語文就在身邊,漢語文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這是新課改的一項重要任務。回歸到生活實際,讓我們所有的知識網絡為生活服務,為他人服務。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設計者,我們必須精心設計復習內容,使所講的漢語文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和環境,讓學生經歷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復習漢語文,體驗學習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
6.鼓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
學習漢語文不僅僅是學習一本漢語文書,還必須要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漢語文新課程標準》也規定了各年級段必須達到的閱讀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每個月都要向學生推薦兩本書,在教室里建立圖書架,以方便學生閱讀,每周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活動,鼓勵學生交流讀書的內容和感受;每天抽出一定時間為讀書時間,要求學生做到多動筆;多讀書,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堅持下去學生閱讀和寫作水平就會進步,漢語文能力一定會有顯著提高。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