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艷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不能用生硬的手段和干枯無情的策略,而必須使用一些生動有趣,能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教學策略,本文介紹了四種常見的課堂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廣大同仁提供借鑒,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教學策略
我身處小學語文教學第一線多年,對于語文教學有許多感受,也積累了許多經驗。比如,用強制的方法和策略,用高壓的管理和大量的作業,固然能夠使學生獲得不錯的語文考試成績,但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也不能使他們獲得長久的學習語文的動力。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我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策略。
一、用小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閃光
創建活動組織,給學生一個自學的“地盤”。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學習,從中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精神,培養學生善于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獲知。然而,在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只是口頭給學生灌輸這種思想和方法,而沒有具體的措施和安排,學生會感到很空洞,不知如何做起,所以自主合作學習最好以小組活動的方式實現。比如,朗讀、討論問題、作業互評等,這樣就給了每一個學生自主活動的“地盤”,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自主合作學習的力量和樂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合作、交流、協調的能力。
要想讓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其實還有諸多方法和策略,以上所說只待“拋磚引玉”。作為走在課程改革前沿的教師,更要大膽創新,只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能一改傳統課堂沉悶、枯燥的教學方法,就是可以借鑒的好方法。
二、用閱讀夯實基礎
自古以來,“走萬里路,讀萬卷書”是那些學問集大成者的必經路途。小學生要想學好語文,寫好作文,多讀一些書是不可或缺的。鑒于小學生喜歡聽故事,看童話,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選取美麗動人的童話故事讓學生來讀。由于農村學校條件比較差,我常常會在講授之前搜集一些故事童話,在閱讀課上發給學生,盡量使兩個學生合看一本,這樣做是為了先帶動一部分愛看書的學生,再帶動全班學生。到后來,幾乎每個學生都有一本愛看的書,以至于班級建立了一個“讀書角”,書櫥里的書就成了大家的財富,成為了大家的精神“糧庫”。
閱讀的同時,教師還要告訴學生“不動筆,不讀書”,意思是讀書時必須拿起筆,要么圈點勾畫,要么擇句積累,要么寫下感受。當然,小學生能力有限,應該以積累優美的詞句為主。我班學生每個人都有一個漂亮專用的筆記本,不是用來做課堂筆記,而是專門用來摘抄優美的語句的。這樣的閱讀練習多了,學生自然知道了如何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如何把心中的情感表達出來,如何把人物形象表現出來,雖然這其中的一些表現手法、技巧學生并不明白,但他們已經能夠運用。有一次學生在作文中運用了倒敘的方式來記寫他的奶奶,我在他運用倒敘的段落部分,特意批上“運用倒敘,很吸引讀者”一句話,并在班上作為典型加以表揚。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明白了什么是倒敘,而且對它的作用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三、用寫作整合語文素養
于漪老師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描述她的語文老師是如何批改作文的。她寫道:“老師批改作文,眉批點到要害,總批不僅評文章的得失,更是交流思想,交流看法。作文簿發下來,學生最關心的不是得什么等第,而是首先看老師批語寫了些什么,如果只是一般化的評文,學生就會感到某些失落。”由此可見,教師的批改方式是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但卻是最累人的。試想每位教師每次要收到上百篇作文,每一篇都這樣來批,一次兩次還行,時間一長難免不能堅持,且這樣批改的周期太長,等到批改完作文,再發下去,學生都忘記了當初的寫作思路和構思過程,再溝通、講解效果也不會很好。
批改作文是很頭疼的工作,但是絕對不能只讓學生寫而教師不批。因為小學作文是基礎,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書寫是否規范,標點符號是否正確,段落是否清新等,教師一定要認真指導,當面溝通,以免形成惡習,為以后的寫作留下“后患”。
四、讓學生學會體驗
新課程改革“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既要學習知識和技能,又要掌握方法和過程,還要以促進其情感態度、價值觀、身心的健康發展為目標。而關注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既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又是新課程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的關鍵。為此,很多教師在課堂上竭力讓學生“動”起來,建立學生合作交流學習小組,組織學生自學,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了平臺。在很多優質課上的小組活動中,學生或者自己提出問題,或者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發表對其他學生的看法,形式豐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教師都不急于說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讓學生大膽說出的他們理解,然后根據學生的初體驗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這種重視學生初體驗的做法是非常合理的,是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的。
生活體驗是學生學習的倉庫。小學生的生活體驗比較簡單,因此看待問題也很單純,但教師不要認為小學生就沒有思想和感悟。有一次,在我讓學生說出本地幾種冬天開的花,并簡單地描寫一下花的樣子時,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有的說,有的寫。在各小組發言時,連著幾個小組都寫的是梅花。這本在我的預料之中,于是我提示說,在我們這個地方冬天是看不到梅花的,大家所說的梅花都是書上講的,仔細想想有什么花,可以不是田野上的,在屋內開放的也可以。這下有效拓寬了學生的思路,有的說水仙花,有的說君子蘭等,我都表示肯定,還有個學生說大白菜花,我遲疑了一下,然后把問題拋給了這個學生,問:“大白菜是用來吃的,怎么開花呢?”這個學生說:“我記得去年冬天,媽媽把吃剩下的白菜疙瘩種在花盆里,時常澆些水,不用上花肥,過不了多久就開始長出花莖,再長出花骨朵,開出一個個黃色的小花,很香的。但我忘了是幾個花瓣了。”他的發言立刻引起其他同學的共鳴,都認為非常正確,我也認為那節課他講的大白菜花是開得最真實、最樸實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