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芳
摘要:互動式教學,就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fā)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成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互動式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靈活運用。
關鍵詞:模式;前提條件;主體地位;內涵
一、互動的模式
一是主題探討式互動。主題是互動教學的“導火線”,圍繞主題展開教學雙方互動,有利于達成教學目的。其方法一般為拋出主題——提出主題中的問題——思考討論問題——尋找答案——歸納總結。這種方法主題明確,條理清楚,探討深入,能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但缺點是組織難度大,學員所提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會影響教學進程。
二是歸納問題式互動。就是課前針對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問題,歸納互動問題。教學開始,教員一一向學員拋出,學員廣泛思辨、爭論,最后達到了解熟悉所學內容的目的,同時開闊思路。這種方法,能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但要求教員必須充分備課。
三是精選案例式互動。運用多媒體等手法呈現(xiàn)精選個案,請學員利用已有知識嘗試提出解決方案,勘校正誤,設置懸念,然后抓住重點、熱點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為理論知識。一般程序為案例解說——嘗試解決——設置懸念——理論學習——剖析方案。這種方法直觀具體,生動形象,環(huán)環(huán)相扣,對錯分明,印象深刻,氣氛活躍。缺點是理論性學習不夠系統(tǒng)深刻,典型個案選擇難度較大,課堂知識容量較小。
四是多維思辨式互動。把現(xiàn)有定論和解決問題的經驗方法提供給學員,讓學員指出優(yōu)劣加以完善,還可以有意設置正反兩方,在爭論中尋找最優(yōu)答案。一般方法為解說原理——分析優(yōu)劣——發(fā)展理論。這種方法課堂氣氛熱烈,分析問題深刻,自由度較大,但要求教員必須充分掌握學員基礎知識和理論水平,并對新情況、新問題、新思路具有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
二、互動的前提條件
“問題”是教學互動得以開展的條件和基礎。確保互動式教學的實施,教員課前必須依據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標準,立足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互動問題。一是“動”在教學熱點上。選擇大部分學員熟悉,最好是熱點、關注度比較高的問題進行互動,有利于學員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果問題生僻、學員不熟悉,互動就可能開展不起來。一些較大或持續(xù)時間較長的課程,熱點互動問題還可以提前告訴學員,讓學員預有準備。二是“動”在教學重點上。教學重難點關乎學員素質能力的生成。教員必須吃透大綱和教材,把握重點、難點,使選擇的互動問題具有重點價值,同時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不同層次學員的興趣,使學員在思維的碰撞中生成知識,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動”在教學疑點上。“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教學中應抓住學員容易生疑的知識點設計互動問題。
三、互動式教學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得到落實和凸現(xiàn),既是互動式教學的內在要求,也是學員能力發(fā)展的需要。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互動式教學才能有效開展。必須營造民主氛圍。互動式教學是一種民主、自由、平等、開放式的教學。“雙向互動”能夠形成,必須經由教師和學生的能動機制、學生的求知內在機制和師生的搭配機制共同形成,根本上取決于教員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四、互動式教學的內涵
互動式教學是當代教育民主化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的重要體現(xiàn)。互動式教學意指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學參與者以主體的身份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規(guī)范——這些規(guī)則、規(guī)范是參與者雙方共同接受、共同認可而達成的同意、一致和普遍性,進行的教學領域中的物質的、精神的交換和傳導的活動。在這種過程中傳導的包括物與非物的、言語與非言語的、理解與解釋、領悟與說明等環(huán)節(jié)和方面。在互動過程中,由于雙方都是意識的、能動的交換或傳遞者,都以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參與活動過程,從而決定了互動不是單向反饋的過程,而是呈現(xiàn)一種雙向對話和溝通。它要求互動雙方介入、沉浸于其中,它是一種活生生的過程,而非一種僵死的、無生氣的、具有強制性的過程。它是相對于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而言的,其主要特征在于教學過程中的“溝通”與“對話”。總之,互動式教學反映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交互、反饋和融合,使得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協(xié)調的整體,是一個對話的過程,理解的過程,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的過程。
五、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呼喚互動式教學
伴隨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變化,創(chuàng)新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人才標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教學不僅要求教會學生掌握已有知識,還要求教會學生用已知的知識獲取未知的知識,逐步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實際問題,并養(yǎng)成創(chuàng)新的習慣。要尊重學生個性,承認學生興趣和性格的多樣化。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不是單純地接受舊知識,而是要在繼承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理論、新方法。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充分的討論、交流的時間,讓學生有動手觀察實踐的機會。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guī)律,形成探究式學習的模式,甚至要求允許學生犯“幼稚與可笑”的錯誤。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互動,才能營造一種主動研究、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氛圍,從而有利于學生智力潛能的開發(fā),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總之,要使教學互動,教師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動”起來。否則,互動就無法實施。這就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框架中走出來,拋棄因循守舊、循規(guī)蹈矩的教育方式,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協(xié)商的師生關系,使教學活動在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中展開,師生共同探討,互相啟發(fā)和提高。同時,教師要對學生充滿信任和理解,要鼓勵學生隨時提出問題,甚至可以打斷教師講課,教師不能不耐煩或拒絕回答學生的問題。當學生有了不同觀點和不同見解時,教師也應虛心接受。這樣,才能體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教與學的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兩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