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攝影,帶動全民攝影的風潮,在這樣一個時代,人人能攝影,數字媒體影像在互聯網每秒以幾何倍數推廣。互聯網時代需要更為系統的掌握專業知識的攝影專業人才;需要能夠拍攝出高質量的數字攝影作品并能夠在新媒體的環境中廣泛應用的攝影專業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 攝影專業 培養方向
在當今“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到來之時,我們每個人、每項活動、每個信息都會被記錄下來。在科技和互聯網發展的影響下,作為用于影響信息記錄的行業,傳統攝影的內涵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逐步形成了以攝影企業為龍頭,以專業攝影為主體,以關聯產業為依托的完整的攝影服務產業鏈。“互聯網+”攝影,帶動全民攝影的風潮,在這樣一個時代,不僅僅是相機,手機、ipad、電腦、甚至隨處可見的攝影頭,都成為攝影的工具。人人能攝影,處處隨手拍,實時網上傳,數字媒體影像在互聯網每秒以幾何倍數推廣。這些無疑對攝影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互聯網時代的特征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周子學認為,“互聯網+”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是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實體經濟各領域,進而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實現智能化生產、提供個性化服務和產品,形成聚合效應。攝影這一傳統行業,在互聯網思維的帶動下,務必要朝著個性化服務的方向發展。
二、互聯網時代對攝影人才的新需求
人人“能”攝影,但不是人人“會”攝影。網絡新媒體時代中,我們對應用型攝影本科人才的培養必須要創新。通過新時代對攝影人才需求的分析來創建。互聯網時代需要更為系統的掌握專業知識的攝影專業人才;需要能夠在產教融合的環境中培養出上手快、技能強的攝影專業人才;需要能夠拍攝出高質量的數字攝影作品并能夠在新媒體的環境中廣泛應用的攝影專業人才。為此,應用型攝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就顯得意義重大。
用人單位除要求攝影、攝像技術專業人才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較強的攝影、攝像專業基礎知識外,還要求攝影、攝像技術專業人才應具備以下能力要求:用人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要求畢業生不僅能攝影、攝像,還得懂短片制作,后期包裝,企業外聯的一些相關的專業知識,所以,培養掌握專業攝影、攝像,還得懂短片制作,后期包裝,企業外聯等多方面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新媒體以及傳播學的原理,面向攝影、攝像及攝影、攝像周邊的生產一線領域第一線,從事拍攝、剪輯、策劃、后期、管理等多項技能的影視專業人才。
三、應用型攝影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傳統的攝影人才培養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攝影作品紙介質居多,在互聯網的應用上不足;精英式的教育和培養等等。根據市場調研及對其調研結果進行分析發現,研究型大學培養的攝影人才多偏重于試論、技法及創作方面的研究,缺少實踐方面的練習,到工作中出現上手慢的問題;高職類高校培養的攝影專業學生多偏重于攝影的實踐操作,在理論學習及研究上不夠深入,在實際工作中后續發展較受影響。而應用型本科攝影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滿足以上兩種需求。
1、需要培養的能力。培養攝影藝術的審美能力;掌握攝影專業所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了解黨和國家的藝術、新聞方針、政策和法規;掌握電影、電視、廣告、圖片的攝影創作和制作方法、具有獨立進行攝影創作實踐的基本能力;了解電影、電視、攝影藝術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發展動態;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學研究和實際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藝術美學修養和藝術鑒賞能力;具有較強的設計創新能力。熟練應用攝影、攝像知識和美學理論;擁有圖片攝影的能力;數碼影像后期制作能力;對圖片及影視作品后期處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寫作能力;網絡編輯能力。具有較強的視覺感受與審美能力;具有創新的形象思維能力;具有創意性較強的設計能力;具有獨立創作攝影及攝像作品的能力;具有攝影、攝像相關行業的創業能力。
2、需要培養的素養。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美學素養,既要具有一定的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修養,也要具有一定的近現代世界文化的修養;掌握藝術思維規律,形成良好的藝術感覺,逐步提升藝術修養。掌握攝影專業所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一定的創新和創業意識,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嚴謹求實的實干精神。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境界。
我們攝影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可以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精神;系統掌握藝術基礎和攝影專業理論知識;能熟練掌握圖片攝影、影視攝影、圖片及影視后期制作及互聯網新媒體圖片攝影、攝像等能力;具備靈敏的藝術感覺和良好的藝術原創品質及審美素質;能夠從事影像傳播業、廣播電視業、新聞出版業、互聯網新媒體業、廣告業、影樓業及企事業單位攝影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四、應用型攝影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建議
1、確定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課程體系可以包括通識課(國家設置,學院設置)、專業課(技術學科基礎課,傳統職業課),互聯網與大數據課(互聯網、大數據、軟件工具課等),各部分優化組合,科學構建。
(1)通識課,包括德育、體育、美育三個方面的課程。分別為國家規定的通識必修課和學院設置的通識選修課。該部分課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法律意識、文化素養及美學修為。
(2)專業課,包括專業技術(學科)基礎課、專業(職業)必修課、專業(職業)選修課、專業集中實踐環節。該部分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掌握傳統攝影的技法、理念及創作方法。
2、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課程體系特點,在通識、專業、互聯網與大數據等不同類型課程中,構建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各環節之間做到相互銜接,由低到高、由單一到綜合、由弱到強。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緊密結合,或融合、或交替。
3、構建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專業特點,選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定制式、項目教學包、雙證制、通識平臺+專業平臺+互聯網等多種模式中的一種為主,進行研究與實踐,總結提煉,凝練打造特色。我院攝影專業正在實踐并不斷改進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為:“通識平臺+專業平臺+互聯網”這一模式。互聯網與大數據課,包括傳播學理論、互聯網圖片處理及編輯實踐操作等。該部分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將拍攝的數碼攝影作品應用在互聯網中的能力。
4、創新創意創作創業與第二課堂的建設與實施;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的形象思維能力;具有創意性較強的設計能力;具有獨立創作攝影及攝像作品的能力;具有攝影、攝像相關行業的創業能力。
5、應用現代技術手段,包括互聯網課程,大數據課程等;
6、建立質量保障體系。按設定的標準,構建學院管理部門、系部、教師學生和企業共同實施的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 孫宇龍,攝影教育在“互聯網+”時代的變革研究[J].現代電影技術.2016,2,11
[2] 張瑩瑩,網絡新媒體對藝術類課程教學影響[J].科技創新導報,2015,10,21.
[3]徐冬冬.要深入認識互聯網的文化性[N]. 光明日報. 2016-01-23 (006)
[4] 劉曠.O2O興起,“互聯網+攝影”遍地黃金[N]. 中國攝影報. 2015-10-20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