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勇+孫建輝
山東省樂陵市實驗小學,位于經濟欠發達的魯西北平原,是一所縣城小學。這所學校基礎設施差2016年,才實現班班多媒體;師資力量薄弱,全校僅有三分之一的教師具備中師水平。然而,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卻在短短幾年內一躍成為全國課改名校。
俗話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樂陵市實驗小學的發展,離不開這樣一個引路人。是他,實現了國家課程校本化,讓國家課程真正落地生根;是在他的引領下,樂陵市實驗小學才走進了全國人民的視野。他就是樂陵市實驗小學校長李升勇。
本期教學流派欄目,我們特邀李升勇校長談談他與大教育觀的結緣故事,以饗讀者。
李校長,您好!人民教育家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啟建曾說,“李升勇的‘正道是‘回到原點,整體思考”,這可以說是對您的大教育觀的一個概述。您能否說說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大教育觀的嗎?
大教育觀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第一,中國教育體系的缺失。教育是一個完整體系,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一體,才能最終實現育人的目標。但目前家庭教育缺失,功利化嚴重,原來家庭中對孩子最基本的優秀傳統教育被淡化,尊老愛幼、長幼有序的禮儀教育被學習成績、才藝技能等目標代替。社會教育的環境更是惡化,明星拍集電視劇的收入可以超過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所拿的獎金,不勞而獲、拜金主義、金錢至上的負面教育已經在影響著學生。針對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2000年,我們提出了“學校教育向家庭延伸、向社會延伸、向未來延伸”的大教育觀點,目的是學校教育要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幫助修復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缺失的
功能。
第二,教育目標的偏離。學校教育本應承擔培養國家公民的責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和民族責任,但現在卻是越來越功利,升學率、就業率成為衡量一個學校的標桿,分數成為學校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擔當、民族復興的夢想,成為掛在墻上的標語,躺在課本中睡大覺的名言。更多的學校為了所謂的特色張揚學生個性,美其名曰尊重學生個性,使得教育目標被嚴重矮化。正如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所說,我們的教育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針對當下教育目標窄小的現實,大教育觀主張學校教育要超越和拋棄功利思想,把目標定位于開發生命潛能,促進生命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高度轉化,從而達到民族昌盛、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終極
目標。
第三,教育思想的西化。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國家、民族的界限逐漸被超越。許多專家崇洋媚外,動輒就拿中國教育的弊端和西方教育的優勢相比,認為發達國家的教育一切都是好的。大教育觀主張,既要敞開胸懷學習、吸納世界各國先進的東西,也要注重本民族和國家教育的實際,回歸本土,回歸傳統,保持自己歷史和文化的特性,培養學生的良知、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意識。
第四,教育發展的滯后。與網絡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相比,教育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反應和使用遠遠落后于社會發展,儼然成為時代和網絡的棄兒,教學目標、課堂結構、評價方式等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似乎并沒有什么根本性變化。大教育觀提倡要緊跟時代步伐,對學校教育實施顛覆性改革,探索出一條適應網絡信息時代的教育之路。
基于上述問題,提出“大教育”的概念,積極倡導現代教育回歸教育本源,指出學校教育要向家庭延伸,向社會延伸,向未來延伸,努力重構現代教育體系,依據教育規律辦好學校,依托學校教育,修復、完善家庭社會功能。
那大教育觀的形成經歷了哪些階段?
大教育觀的形成,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反思階段,從2000年到2005年。這幾年,我帶領教師走出去、請進來,到名校參觀,聽名師、專家的講座,引導他們上網、讀書,開闊眼界,對學校教育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針對傳統課堂的諸多問題,嘗試性地進行改革。
二是探索階段,從2006年到2010年。在對教育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我帶領教師努力把認識轉化為實踐,積極探索解決的辦法。我們以語文教學為突破口,進行顛覆性課堂教學改革,在教學目標、教學依據、教學材料、課堂結構、課堂性質、課堂評價等方面進行全方面的變革和詮釋,構建了“周目標導航、前置性學習、組織化合作、課堂展示”的大課堂教學系統。
三是建構階段,從2011年至今。經過幾年的探索,語文大課堂教學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要真正地落實課程標準,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進行學校課程改革。最近幾年,我們逐步完善了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
您指出學校教育要回歸原點,那這“原點”是什么,能否具體闡述一下?
學校教育回歸原點,第一,要回歸教育教學規律。教育過程是探索規律、依據規律的過程,教育是科學,不是藝術。教育規律不需要創新,能夠創新的僅僅是如何遵循教育規律、踐行教育規律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教育規律
本身。
第二,人是整個教育的原點。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是如何把潛能最大化的問題;從生命的角度來講,是如何提高生命價值的問題;從社會的角度來講,是如何讓生命健康快樂生活的問題。
第三,古代先賢對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古人把教育目標分為三個維度,“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信仰追求、格局境界、道德品質、習慣修養等。其次,解決學生的生存問題,如生活生產技能、方法、技巧等,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最后,解決知識學問問題。現在的整個教育包括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都變成了升學就業的工具,這與西方教育是否先進沒有任何關系,是我們的教育偏離了教育軌道,應該回到教育的本源,把人放到教育的中心。
您認為在大教育觀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對您影響最深的是
什么?
從教以來,對我的教育觀產生影響的人有許多,其中這幾位影響比較大。蘇格拉底的“助產士”學說,給我的啟示是“學生潛能無限” “教育就是讓每個人的潛能最大化”; 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的思想,讓我認識到要“讓學生站到課堂的中心”“把教學的支點放在底線學生身上”; 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讓我確定“以人為本育人,以民為本鑄魂”的教育理念和“立己達人”的校訓;受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啟發,我提出“教材等于文本加生活”的大教材觀和“多維度·生活大課堂”等做法。另外,陶繼新老師的人文情懷,對我校師生的影響也
很大。
您說您是從路上“抓”來“被校長”的,而且一待就是十幾年。雖是“被動”,但卻讓樂陵市實驗小學這一薄弱校成為課改典型,這背后您秉持的理念是什么?是否可以說這所學校成就了您和您的大教育觀?
雖說我是被動當校長的,但我不是被動做教育的。與許多教育人不一樣,我喜歡教育這個職業。我一直秉持的理念是教育是功德。教育與其他行業不同,比如工人工作好壞,影響改變的不過是產品的質量和數量,而教育工作影響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個人的命運,而且關乎家族、民族和國家的命運。能讓優良文化和智慧在學生身上得到繼承和延續,是一件最有價值的事,是教育的最大功德。
教育是責任。教育是未來的事業,直接影響、決定著學生的個人命運和國家民族的未來。對任何一個教育人來說,學校教育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不是想不想承擔的問題,而是只要選擇了教育,就必須承擔這份責任。
在我看來,落后也是一種優勢。許多學校把硬件、師資、環境作為學校發展的必然條件。其實不然,如果人的思想認識水平上去了,被認為的劣勢可能會轉變為發展優勢。不攀比,不抱怨,任勞任怨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踏踏實實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所以我始終認為,一個人的成就與自己的努力付出有關,與外部因素沒有直接關系。
感恩不僅是美德,也是一種智慧。我從1999年12月就任樂陵市實驗小學校長至今,感恩身邊的一切,感恩學生,沒有學生就不會有學校,沒有學校就不會有校長;感恩家長的信任、領導的支持、社會各界的幫助;感恩所有教職工的努力和付出。我認為,不是某所學校成就了一個人,一個人的成長是整個社會資源的培育。這些年推動我不斷前行的動力,是讓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最大化。
樂陵市實驗小學因課程改革走進人們的視野,而且您提出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的觀點,倡導充分利用勞動、游戲等資源,那學校在課程建設方面是如何做的?
我們沒有采用專家倡導的“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補充”的課程理論,而是提出與之相反的“學校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內化與整合”的觀點,以“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和民族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依據,構建出科學而富有彈性的學校課程體系,實現國家課程標準與學校教學的無縫對接,真正做到國家課程校本化。
為此,我們構建了生命課程、文化課程、學科課程和學法課程四大課程體系。(1)生命課程體系。用習慣課、健康課、體能課、安全課、勞動課、規劃課、科學課、技能課、禮儀課、成長課等課程,讓素質教育思想落地,讓學生具備健全的體魄和健康心理,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和慎獨能力,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科學觀,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2)文化課程體系。學校將德育活動課程化,包括感恩課、民俗課、家史課、黨史課、環保課、游學課、團隊課、地理課等,涵養學生的綜合道德素養。(3)學科課程體系。學科課程是學校課程的核心課程,在理解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設置便于教師操作的學科課程體系。我們的課程體系是“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師本課程—生本課程”,同時把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分別劃分為基礎性課程、閱讀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三大類別。(4)學法課程體系。它包括行為標準、組織合作、展臺展板、方法途徑、評價激勵、技術使用、資源整合在內的各種方法、技能和規范。
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學科課程綜合化、實踐活動課程化,這是您對學校課程建設的總體方向。而課改的關鍵是教師,他們是學校發展的核心。您能說說是如何理解教師專業成長的嗎?學校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是怎
么做?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支點,學校的發展最終是學生和教師的發展。因此,我們提出“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為教師持續發展服務”的辦學思想,明顯地把教師成長放在重要位置。但教師的成長取決于教師自身的需求,而不是外界壓力。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名師是成長起來的,不是培養出來的”。
多年來,學校在教師專業成長方面做了許多工作。課改初期,我們走出去、請進來,組織教師外出參觀名校,聽專家講座,請名師到學校和教師面對面交流,引導他們讀書、上網、學習,開拓視野,更新理念。
二八定律告訴我們,短時間內想讓所有教師成長起來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采取“團隊發展、梯次跟進”的教師發展策略,改革初期讓一部分積極上進的教師站出來,成立課改實驗班,讓這些教師學習學校理念,進行探索創新。一個學期之后,他們所帶的學生無論是從學識還是素養、綜合能力甚至氣質上,都有了明顯變化。他們的快速成長,可以起到榜樣的作用。學校創建的這一勢能場,可以影響帶動許多教師走進課改。此外,我們讓課改組教師一對一結對子、帶徒弟,帶動更多的教師成長。對于那些對課改理解慢、不認可的教師,我們也不做硬性規定,給他們留出成長的
空間。
現在許多教師并非師范出身,對于這些教師的成長,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英雄不問出處,文憑不能代表一切。曹雪芹不是科舉狀元,卻著有《紅樓夢》;魯迅是學醫的,卻成了文學家;莫言小學文憑,卻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所以,教師是否師范出身并不重要,他們的成長關鍵在于過程中能否做到“學、思、行、達”。
不過,需要明確的是,學習不等于讀書。讀書是學習,交流是更好地學習。“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作為教師,不僅要讀有字書,更要讀無字書。讀有字書是為讀無字書服務的,讀書的最高境界就是讀人、讀事、讀
生活。
學而不思則殆。僅僅學習遠遠不夠,還要把學來的東西進行思考、判斷、篩選,內化成自己的思想,并用其指導自己的實踐。
行,就是實踐。學以致用,把學習、思考的成果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在這個過程中,也要不斷地反思、實踐,這個過程對教師成長尤為重要。
達,指的是表達、通達。作為教師,要能把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成功的經驗表達出來,真正做到立己達人。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