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鵬生+張貞龍
摘 要:黨的“十八大”“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都需要校園加強紅色文化的建設,可是現狀不容樂觀。初中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信息化對農村孩子的影響較大。我們需要強化育人意識,提高信息素養,創新和豐富文化活動形式。
一、農村初中建設校園紅色文化的迫切性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媒體信息充斥著社會的每個角落,內容極富誘惑力。青少年思想活躍,對新生事物充滿興趣,分辨能力卻很薄弱,最容易受到網絡不健康信息的影響。與之相對應的是校園生活單調乏味,傳統的德育方式蒼白無力,班會課常常是老生常談,學校教育所提倡的“主流文化”“主流價值”正日益式微。加之,農村留守兒童較多,家庭監管無力,于是農村學校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生”。這種危機愈演愈烈,令家長、老師都感到頭痛。加強校園文化特別是紅色文化的建設,提升正能量已經變得刻不容緩。
二、農村初中建設校園紅色文化的誤區
在農村,教育者們普遍對校園紅色文化內涵缺少系統的認識,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簡單化傾向,學校領導關注最多的是校園墻壁文化的布置,但忽視了對校園紅色文化的活動過程建設。
短期化傾向,主要表現為“三分鐘的熱度”,興致勃勃地嘗試了幾周之后,由于看不到明顯的效果而慢慢放棄了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的努力。
形式化傾向,表現為形式主義、做樣子,為了評比的進行而展開,評比結束后立刻“回歸自然”。
三、農村初中建設校園紅色文化的幾點建議
1.提升意識,強化育人觀念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廣大青年能夠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胸懷理想、志存高遠,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強紅色文化的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擔負起一代人的歷史重任。這告訴我們,作為教育者務必以《中學德育大綱》為指南,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政治方向,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目標。
2.與時俱進,提高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對信息、信息社會、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和態度;二是信息能力,即對信息的獲取、理解、分析、處理、傳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在信息化時代,教育者只有熟悉了網絡特征,才能夠更好地接近學生、教育學生。
3.積極創新,豐富活動形式
葉瀾教授認為:“學生每天在校的校園生活就是與日常活動相關的。正是這些日常生活的方式,對每個學生在校園中的地位與心理健康,自我認識與社會交往以及一系列的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持久和深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初中生,校園活動的內容與形式要盡可能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在信息化時代,網絡完全可以成為一種豐富校園活動內容及其表現形式的重要手段,如我們可帶領學生走進一些傳播正能量的網站,通過網絡參觀一些紅色教育基地,觀看紅色影視,了解國際發展形勢,感受中國力量,學習黨的重要思想理論,等等。
行為方式是在一定價值觀和態度的指導下形成的,也是一定價值觀和態度的支持力量,但是行為方式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和態度往往只能在行動中才能得到體會。因此行動可以改變人的價值觀和態度。
面對時代的大潮和農村教育的現狀,教育者必須站在現代化潮流的浪尖上,深切認識文化育人的作用,敢于革新,善于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勇于探索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的途徑,為培養國家需要的現代化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葉 瀾.“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M].上海:三聯書店,1999:43.
[2]李學農.中學班級文化建設[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52.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周山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