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月
摘 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課堂教學中情感豐富的語言需要靠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從小學語文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課堂朗讀存在諸多問題。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探索,在培養朗讀興趣、豐富語言感受、把握文章感情、習得技能技巧上下功夫,學生的朗讀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學好語文就是從學好朗讀開始,作為小學生,學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其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任務。如何指導小學生朗讀課文?怎樣讓朗讀與語文學習相輔相成?朗讀如何準確地體會語言的情感……這些都值得我們教師研究。
一、培養朗讀興趣
對于朗讀興趣的培養,不妨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班上培養一種賽讀、樂讀、想讀的氛圍。“句讀課文”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句讀課文”是以“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每人朗讀課文中的一句話。對于學生而言,每個人只能朗讀一句話,能不好好讀嗎?而聽讀的同學會在等待中傾聽:是否讀錯音、添字或漏字,有沒有多讀了一句,等等自然格外認真。這種朗讀就成了學生一種努力爭取的“切身利益”,是一種語文課特有的“課堂福利”。由于課文中的句子有長有短,誰能讀到長句,多讀一些,就會被公認為是“幸運兒”,就這樣,想讀,想多讀,成了學生的共同愿望。
二、豐富語言感受
文字語言總是千方百計地去描繪刻畫變化多端、氣象萬千的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學生接受來自語言文字的刺激,其對課文有沒有感受、感受是深還是淺都直接關系到朗讀的效果。小學課文中的文字語言也大都富有形象性,學會把握語言的畫面美、音樂美,對學生感受作品有很大的幫助。為此,教師不妨教會學生學會從文字包含著的形象中看到、聽到、嗅到、嘗到、觸到文字符號所代表的客觀世界中的種種事物,進行記憶聯想和再造想象,進而豐富語言感受,優化語言體驗。在瑯瑯的書聲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還能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韻律感,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對美的語言的鑒賞能力。
例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觀潮》中的這段話,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個角度,給我們展現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這種時間、空間、運動的感知想象,為我們營造了融合一體的豐富感受。只有學生對這些文字產生了具體的感受,并用自己的感受充實、豐富文字語言,就能為朗讀準備恰當、扎實的依據,在理解、感受的過程中形成內心的“語流”。
三、把握文章感情
每一篇課文,都有其特定的態度分寸、感情基調,作為朗讀者,要在理解、感受、分析文本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并把自己的態度感情融化在有聲朗讀中。
例如,在教學《我們成功了》時,教師讓學生邊觀察課文中的的插圖,邊聽教師范讀。教師那極富感染力的朗讀,創造了一種自豪、幸福的情感氛圍,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可見,教師的朗讀,以聲傳聲、以情激情,引發的是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同時讓學生體會了激蕩于語言文字之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習得技能技巧
朗讀是需要技巧的。學生在著重文本的基礎上,賦予課文以技巧性的聲音化,即在停連、重音、語氣、節奏等方面進行藝術加工,才能準確、鮮明、生動地體現出課文的基本精神,表達出課文的獨特風貌。小學生朗讀的技能技巧具體如下:
1.注意句子的停連
朗讀中,在段落之間、語句之間、詞組之間甚至詞語之間,都可能出現聲音的中斷或延續。聲音中斷處是停頓,聲音延續處是連接。無論停或連,都是順應思想感情發展變化的要求,不是任意而為的。
在具體教學中,對于停連教學可以從最基本的標點符號開始,從“,”“;”到“。”“!”“……”,反復練習,掌握運用氣息的方法。到了中年級,主要教給學生詞組之間的停頓,關鍵要把每一個詞組連起來讀。到了高年級,可以讓學生創造性地使用停連。
一般來說,文章感情凝重深沉時,停頓較多;感情歡快急切時,連接較緊。有時,為了吸引聽者的注意,還要主觀地做一些停頓,如《荷花》中的“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一句,這里使用的停連方法突出了對大自然這位“畫家”的欽佩之情。
2.留意句子的重音
在課文里,從朗讀目的出發,有一些關鍵詞句,而要在朗讀中將其表現出來,需要強調或者突出,即重音。這是為了在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基礎上,深入作品的感情脈絡中,去分析、把握重音的位置及其表達。重音的位置可以根據遣詞造句的具體情況來確定。
例如,《觸摸春天》中的“安靜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來。她慢慢地伸出雙手,在花香的引導下,極其準確地伸向一朵沾著露珠的月季花。”“停—伸—伸”,是小女孩的連續動作,朗讀時此處需要重音,能起到突出作用,讓人感受到一個充滿靈性、情感細膩的小女孩形象。
3.理解句子的語氣
課文除了整體的感情色彩之外,每個句子或句群也有屬于它自己的高低、快慢、強弱、虛實的聲音形式,即“語氣”。語氣的色彩要在具體語言環境中自然顯露出來,或愛,或悲,或懼,或急,或怒,或驚,或喜,所有這些,經常是交錯結合、結伴同行的。
在小學課文中,有許多對話描寫中有語氣提示語。例如,《陶罐和鐵罐》“‘喲,這里有一個罐子!一個人驚訝地說。”一個“喲”,一個“!”,再加上驚訝的語氣,看似簡單的一句話,通過語氣的強調,足以表達出文本的厚度。而對沒有提示語的句段,要指導學生要有整體觀念,承上啟下,縱觀全文,把握文章脈搏,“順勢而讀”。
4.把握句子的節奏
在朗讀課文過程中,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聲音形式的回環往復,能給人以美感享受,這是“節奏”的要求。基于小學課文的特點,可以把節奏分為輕快型、舒緩型、凝重型、高亢型等,有時一篇課文可能有多種形式的反復呈現,甚至是同一段文本,也能用不同的節奏形式來表達,以求達到不同的朗讀效果。
例如,《慈母情深》一課,“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這一段關于母親神態動作的描述,可以用舒緩、凝重的節奏形式來表達;后面“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可以用快速高亢的節奏朗讀。這樣,母親的辛苦勞作、純樸堅強定會深深地打動人心。
總之,朗讀是語文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優勢,引導學生讀出情感變化,才能享受朗讀的樂趣,受到情感的熏陶,擁有獨特體驗。上語文課,學生要讀正確、讀流利,語感才能得到初步的培養,語言也才能初步積累起來。在日常教學中,要達成閱讀教學目標,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來,應充分進行形式多樣的朗讀訓練。當然在學生朗讀后,教師恰當地給予學生中肯的評價,激發朗讀興趣,指出努力方向,這是每個語文老師首先要做的。
參考文獻:
[1]劉淑明.指導小學低年級學生正確朗讀課文[J].教育評論,2000,(5).
[2]李 靜.如何引導小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版),2011,(11).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實驗小學)